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见与不可见

艺术家塞格尔、姜杰、隋建国、展望和徐冰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看”与“被看”、“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他们通过作品与观众交流,制造在场感,破除感知的幻觉,从而追求个人感觉的自由,揭穿“看”与“被看”的真相,提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我们究竟可以看见多少?我们被什么所蒙蔽?是谁在窥视我们?

以理性主义之光战胜社会的黑暗是启蒙主义者的理想。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经勾画过一个没有任何阴影的、完美的“透明社会”,那是“一个没有任何黑暗区域的社会……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如何,都能够洞察整个社会,人的心灵可以沟通,他们的视觉不受任何阻碍,公众的观点相互作用”

本瑟姆以启蒙主义的眼光设计了“圆形监狱”,希望增加社会能见度,使理性之光自上而下穿透体制,使社会权力结构变得透明。然而,福柯注意到理性之光的监视给人带来的如芒在背的刺痛。他警告我们,理性主义之光有可能被现代集权体制和专制思想所利用,成为监视民众的利器,用来打造圆形监狱的监视体制,使我们失去隐私和自由,成为社会监狱的囚禁者。我们只能被看和被迫“看”,被监视、被评价、被指责,生活在统一的社会标准下,没有“看什么”“如何看”的自由。

观看,是我们认知世界、争取自由的途径。如果说“透明社会”依然是一个民主社会的理想蓝图,那么这种透明意味着自下而上的监督,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监视。它依赖于福柯所说的“主体可见性” 。主体的可见性来自于知识,来自于性灵,来自于艺术,而从根本上说,来自于透明的社会机制所给予我们的自由。它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精神之光,使我们看见更多,视野更广;它是透明的社会机制之光,使我们这些微小得如草芥、如蝼蚁、如尘埃的个体存在无法被忽视。光到之处,无可逃逸;光到之处,无所遁形。 bJJyWdAntB1oV9mGhgWPYavpZcSHGmHygq9XkfISmEjQ2m3Vj34PUYEdluGT2G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