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倒置之世

上古十二帝王至德之世的社会,从伏羲、黄帝时开始有了变化,到夏、商、周三代以下,境况就大不一样了。

《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 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职 。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盗跖》: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在宥》: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 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之心。

自上古十二帝王以后,道德下衰。到燧人和伏羲时,人世与天道不能合一,但人世还可以顺从天道。到神农和黄帝时,人世不能顺从天道,但还能够安于天道。此后道德愈衰,到唐尧和虞舜时,对社会进行治理改造,以善行取代道德,离开人性而趋从人心。纯朴的人性涣散了,变成了人心与人心互相竞逐役使。智慧不足,就造了文字,进而追求广阔的知识。文字和知识淹灭了纯朴的心灵。人心迷惑,从此再不能够回复人的初始性情。

黄帝失德,境内出现了战争。尧、舜失德,设置了官吏。商汤流放了君主夏桀,周武王杀死了君主商纣王。从此以后,强者欺凌弱者,所有做帝王的人都只是在扰乱人心。

黄帝用仁义扰乱人心,尧、舜不顾生命的损伤而讲求仁义,又增设制度。但仁义不能免于疏漏,流放四凶,就说明仁义并不足以治平天下。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遍受惊扰。上有君子之人讲求仁义以争名,下有小人盗劫杀人以争利,各种不同的主张分别流行,是非善恶互相争执不休,人人以聪明相欺骗,以刑法诛除同类,强制异己。人心迷乱,人性散漫,天下大乱了。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会有这样巨大变异的根本原因,是性情分离。上古至德之世人性向道,人情与人性一致,叫作“性情不离”,所以社会是和谐均平的。自黄帝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骈拇》),人性不向道而向物,即人性脱离了宇宙万物的普遍性而沿着个性的方向极端发展,最终以人情取代了人性。人性是道赋予的,人情是人后天具有的。以人情取代人性,也就是以个性的物取代了共性的道,就叫作“性情分离”。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职,就是性情分离。没有人性,只有人情。只有人情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存在,而没有人情出自人性的关系存在。人情恶性发展,人性受到迷乱侵扰,烂漫不收,从此不复存在,社会现实也因此而无所可取。

人情“排下而进上”“好知而无已”,具有一种在量上无限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世对于物质利益和道德名誉两方面的追求。在儒家看来,追求物质利益与追求道德名誉这两个方面是截然对立的,庄子则认为二者同样是对道德的偏离。“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伯夷、叔齐死于名,申徒狄、介子推、王子比干、伍子胥死于忠,尾生期死于信,盗跖死于利。这些人“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无论其为名利或者为仁义忠信,都是性情的分离。

《缮性》篇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性情分离,丧性于名物,失性于俗情,就叫作“倒置”。性情分离的人世社会就是“倒置之世”。在倒置之世中生活的人就是“倒置之民”。倒置就是本末颠倒,反本为末,就是颠倒了人情对于人性亦即人情对于天道的依存关系。对于倒置之世,庄子不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且曾为之断言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 XYgdq+e3QhVs09pYTMhazZF+T/KqVSGexH7NLvEx2OZqVhxQpf688zhSzdRPG2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