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圣人

庄子对“真人”或“至人”“神人”讲得比较多,语言也比较形象。所谓“真人”,显然只是庄子天人合一的一个畅想。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真人”是一个次要的环节,多少有些弥补人生观的矛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庄子把这种真人的形象体现在他的历史观中,落实在古之君人者的身上,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相提并论,真人与圣人合为一体,由此引出了“圣人”的概念,庄子哲学也由人生观过渡为历史观。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圣人”和“真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真人是飘然独在的,圣人则是四方的领袖。圣人虽然也高深、闲适、自由、长寿,与天合德,但同时又能以其淡漠无为为四方的领袖,为群生、万民,以至于万物鬼神的主宰,身虽无为,却建有一番事功。真人则不同。真人不存在情欲,长游于四海方物之外,彷徨于无何有之乡,逍遥于广漠之野,“智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田子方》)。真人是孤独、自由于人世人情之外的,也可以说就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天下》)的。

第二,真人和圣人在庄子哲学体系中,是逻辑先后的两个概念。道家哲学讲究自身的领悟修为,主张“舍诸人而求诸己”(《庚桑楚》),“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在道家一派中,既无所谓圣教可以传授,也不存在普济众生的使命。庄子认为道生人,人是道的委托,道可传而不可受,与老子的有关思想是相一致的。所以,庄子在政治社会方面,主张“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让王》)。以至于说,真人“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这些观点与道家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线索是一致的。在这个逻辑线索中,“真人”更倾向于道,“圣人”更多地倾向于人。“真人”是一个畅想中的概念,“圣人”则含有不得已于事物的勉强。 ANMgo+NIDCgY9w1wxVL8DSHqIem3IIVzOfUvX08K71wPFy6qr9htfRfC3kharw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