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为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自化。和无为的概念一样,老子和庄子在自化的概念上也有不同的侧重。老子自化的概念主要指人事,庄子的自化主要针对自然、万物和物质全体。而且,庄子的自化概念较老子的更细致丰富。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老子·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
庄子的自化概念也直接来源于老子。
《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万物纷呈,变动不居。不要考虑在万物中间有所为或者有所不为,顺之自然,万物本来会自己变化。
庄子的自化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在同一种属内的自化,叫作“自生”。《知北游》篇说:“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又说:“万物以形相生。”九窍是人、兽的种属,八窍是禽、鱼的种属,每一种属以同类相生,所生仍然是其自身的同一种属,不发生种属之间的变异。其二,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变化,叫作“物化”。《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禅是更替的意思。万物在不同的种属之间发生变化。“万物皆种”的思想和《至乐》篇中“种有幾”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互相衔接。种有幾,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以不同形更相禅替。“自生”和“物化”两种情况都并不只是指生物界,而是指所有存在的万事万物。“自生”和“物化”合在一起,就是“自化”。
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生和物化的普遍原则,由此构成物质世界的运动兴衰和持续生存。从这一点上看,宇宙万物显然是无不为的。而宇宙万物的这种永恒的有为,又是以生物的自化和道的无为作为前提条件的。由此可见,自化是一个与无为紧密相关的概念,是理解无为无不为的关键环节。
《天运》篇中所提出的问题:“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敢问何故?”至此有了结论,就是:“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田子方》)或者表述为:“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天道》)
自化是无为无不为的关键。但庄子的自化并不是像郭象的独化那样,是孤立的、绝对的。自化既不是无目的的,也不是唯意志的,而是与无为无不为的道相统一,是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之下的自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孰主张是?孰维纲是?”的问题,又可以回答作:“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