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思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相思是一种病,症状包括迎风洒泪,对月长叹,乃至于柔肠百转,长夜无眠。这病一旦染上,就再难治愈。尽管如此,却有那么多痴男怨女宁愿染病,九死不悔,因为这病的病根儿是爱情。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 相思了 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留下来的诗近六百首,其中的无题诗,在李商隐的诗作中大体只占十四分之一,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多。可是,只要提到李商隐,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无题诗。他的无题诗太美,也太有特色了。什么特色呢?朦胧。无人能够明确说出他在讲什么,这首先就是因为它无题。一般说来,诗的题目就是它要讲的内容,比如杜甫的《蜀相》,当然是在讲诸葛亮;虞世南的《蝉》,当然是在讲蝉。然而,一旦没有题目,立刻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不过,大部分诗,即便把题目拿掉,还是可以从诗句中读到确切信息。任何人看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都会知道这是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歌颂吧?哪怕不知道它叫《游子吟》,也完全不妨碍对内容的理解。

但是李商隐的《无题》不一样。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在教师节的时候,不是都拿来献给老师吗?但是,原诗的首联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显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尽管深情厚谊,却绝对不会这么缠绵。这毫无疑问是一首爱情诗。既然知道是爱情诗,那就可以根据诗句读出确切信息了吧?没错,我们可以通过诗句知道主题是爱情,但是,这段爱情我们真的明白吗?同样是爱情诗,白居易的《长恨歌》,谁都知道是讲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还有更多的爱情诗,就算我们不知道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也大体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比如李白的《长干行》,男女主人公就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商家儿女,却因为“十六君远行”,而饱尝相思之苦。可是李商隐的《无题》呢,虽然我们知道它是爱情诗,却总猜不透男女主人公是什么人,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分开。仿佛一切都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然而,尽管李商隐的无题诗暧昧,却并不妨碍人们喜欢它。恰恰是因为它朦胧的意象和强烈的抒情,让我们虽然无法分享其中的故事,却能够更集中精力去体味它的情感、它的意境,甚至沉溺在这情感和意境之中,让它唤醒我们内心深藏的美好情感。《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就是如此。

先看首联:“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这是在讲一个睡美人。但不是酣眠不起的睡美人,而是怎么也睡不着的睡美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重帏”,当然是帘幕重重。莫愁堂呢?莫愁是诗文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作为女子的代称。那么,莫愁堂就是一个女子的房间了。这个房间是什么样子的呢?不是“开轩面场圃”,它没有这么开朗;也不是“小轩窗,正梳妆”,它没有这么温情。它是“重帏深下莫愁堂”,是被重重帘子包裹起来的屋子。瞬间,一种寂寞压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宋代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不也是这种感觉吗?这样的环境,是让人忧愁的,可诗句偏偏说是“莫愁堂”。这种对照如同反讽,是何等微妙呀。重帏背后,美人愁肠百结,所以才有下一句:“卧后清宵细细长。”所谓“卧后清宵细细长”,其实就是夜不能寐。因为对于酣眠的人来说,身一躺,眼一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而心事重重的人,数着更漏,看着天光,才会觉得时间格外细碎,黑夜格外漫长。《红楼梦》里“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一联“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环境的压抑和暗淡出来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曲折也出来了。

那么,女主人公为什么夜不能寐?看颔联:“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原来,她是在反复咀嚼自己幻灭了的爱情。“神女生涯原是梦”所谓神女,用的是巫山神女的典故。赤帝的女儿姚姬未嫁而死,葬在巫山之阳。楚襄王游云梦泽,梦见神女和他欢会。所以,所谓“神女生涯”,无非是说和爱人的亲密相处。可是,巫山神女的故事本来就出自楚襄王的一梦,是梦就终有醒来的一刻。那梦醒之后又如何呢?梦醒之后是下一句:“小姑居处本无郎。”这句用的是清溪小姑的典故。所谓“清溪小姑”,其实是指汉朝秣陵尉蒋子文的三妹。蒋子文生前打仗,死后成神,南京钟山又叫蒋山,就是孙权为纪念蒋子文而改的名字。据说蒋子文战死之后,他未嫁的三妹投水而死,死后也成了神仙,蒋山下有一条小溪叫清溪,蒋家三妹也就号称“清溪小姑”。虽然是神仙,但未嫁而死,在世人的眼中难免孤独寂寞,所以南北朝乐府中有《神弦歌》:“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从此,“小姑所居”,也就意味着女子未嫁。把这两句诗联系在一起,就是说,之前那短暂的男欢女爱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女主人公终究还是小姑未嫁,终身无托。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失恋。问题是,女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会失恋?却又无从知晓。只是从诗人将其比成巫山神女,大体可以推断出,这女子的身份不高,也许是歌舞伎,也许是女道士,这样的人容易陷入恋爱之中,但是,又最不容易获得爱情的成果。她渴望爱情,但爱情带给她的只有深深的幻灭感。所谓“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今昔对比,真是令人惆怅啊。

女主人公已经备受爱情的煎熬了,可这还不够。紧接着,颈联要转了。转到哪里呢?从女主人公的心情转向了外界的环境。外界是如何对待女主人公的呢?“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菱枝本来柔弱,然而风偏要吹它,浪偏要打它;桂叶本应飘香,可月亮并不照看它,露水也不滋润它。前一句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讲的“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女主人公本来已经柔肠寸断,可是,恶势力还是要欺凌她,打击她,这是何等残暴!后一句又让我想起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面对她的困境,那些本来应该帮助她、抚慰她的人也弃她而去,这又是何等无情!又或者,这欺凌和抛弃,本来就是她爱情幻灭的根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女主人公都已经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了,这当然是不幸的。但是,这一联诗仅仅是在讲女主人公的不幸吗?并非如此。别忘了,中国古代有用香草比德的传统,诗人不拿女主人公比菱花、桂花,却拿她比菱枝、桂叶,菱枝、桂叶不是花朵却自有芳华。这意味着什么呢?很可能暗示着女主人公虽然出身卑微,却仍然有着美好的灵魂。

有了这一层铺垫,我们才能理解尾联:“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一联,写得真沉痛,但又真有力量。沉痛在哪里呢?沉痛在女主人公的清醒。她完全知道结局,知道相思不可能有任何结果,执着于这份相思,只会让自己痛苦。但是,尽管如此,她并不试着摆脱,甚至也不试着忘记,她还要说:“未妨惆怅是清狂。”注意,这个“清狂”的“清”,是“清洁”的清,而不是“轻浮”的“轻”。它不是轻佻狂放,而是不狂之狂。什么又是不狂之狂呢?就是一种明知故犯的沉溺,一种不计代价的痴情。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爱也罢,追求学问也罢,追求成功也罢,有多少人敢说,我的追求不图回报,我的追求不计代价呢?没有几个人吧?可是,李商隐笔下那菱枝一样柔弱的女主人公却敢说“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是何等赤诚、何等执着啊。

毫无疑问,《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不是李商隐最著名的无题诗,却是我最喜欢的,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它的力道,胜过了“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也胜过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它的执着之中,自有一种凛然不可轻视的力量,让整首诗峭拔起来,仿佛花朵在风雨中昂起了头。这种精神,固然可以属于一个执着于爱情的女子,也同样可以属于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书生,甚至是一位执着于报国的义士,让不同的人都心有所感,这就是这首无题诗的力量。

李白《长相思·其二》

李白的《长相思》一共留下三首,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选了两首。一首写春天,一首写秋天。写春天的,是从女子的角度立论,作为其二;写秋天的,是从男子的角度立论,作为其一。其实,这两首诗并非同一时间写成,内容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理应“排名不分先后”。既然一春一秋、一女一男,我们何妨按照时令的顺序,把春日之思放在前面,先关注一下这位千载之前为情所困的女子呢?

长相思·其二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如素 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 目,

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是乐府旧题,出自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七首《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这首诗写得感人至深,之后六朝的诗人们就把《长相思》当成一个题目,反复吟咏,内容大体是写思妇之悲。李白好古,用了很多乐府旧题,但是写得漂亮,新意迭出。

先看前两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天色将晚,薄暮冥冥,花丛在暮色中朦朦胧胧,仿佛笼罩着淡淡的烟雾。如烟如雾的场景,让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迷蒙起来,这就是开篇造境,给整首诗篇笼罩上一层哀愁的基调。第二句:“月明如素愁不眠。”月亮升起来了,明如镜,白如绢,照着一个满怀愁绪的人。她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时间和场景已经转换过一次了。这个人出场的时候,还是黄昏,正是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日色欲尽花含烟”。那时候,她还在庭院里徘徊,再出场时,已经是月华如练了。什么意思呢?这个人本来是一腔愁闷,才从屋子里走到庭院来散心的吧?可是,看花并不能排遣她的忧愁寂寞,她索性又回到屋里高卧。人一睡着了,也就无知无识,烦恼全消了。问题是,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罢,还是说“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也罢,总之,忧愁的时候,想睡着没那么容易。可是越睡不着就越觉得月光太亮了。月亮也罢,花也罢,本来是无情之物,该怎样就怎样。但是,在这个忧愁的人心里,花为何含烟,月为何如素?仿佛与她作对一样,这就是变无情为有情了。其实,不是花月有情,恰恰是人太多情了,所以,才给无情的花朵和月亮注入了感情色彩。月光光,人不寐,接下来怎么办呢?

看下两句:“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这真是工整的对仗。“赵瑟”对“蜀琴”,“凤凰柱”对“鸳鸯弦”,“初停”对“欲奏”。对仗好,句式也巧。这是一个倒装句式,把它正过来理解,就是赵瑟凤凰柱初停,蜀琴鸳鸯弦欲奏,或者是初停赵瑟凤凰柱,欲奏蜀琴鸳鸯弦。那为什么要倒装啊?首先是音韵的需要,要用鸳鸯弦的“弦”跟愁不眠的“眠”押韵。另外,把一个动词放在两个名词中间,显得起伏跳跃。这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

这个忧愁的人,既然难以成眠,索性就起身拨弄乐器了。她刚刚用赵瑟弹完一首曲子,又立即拿起了蜀琴,还想再弹一曲。那为什么是“赵瑟”和“蜀琴”呀?首先,在春秋战国时代,赵国人就以擅长鼓瑟著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不是记载了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一事吗?所以,“赵瑟”本来就是瑟的代名词,“蜀琴”也是一样。蜀地出产的桐木适合做琴,所以“蜀琴”也可以作为琴的代名词。但仅仅理解到这里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古代赵国盛产美女,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好多国君的夫人都是赵国人,史称“赵女遍诸侯”,所以,这里写“赵瑟”,又是在暗示瑟的主人是一个美女。那“蜀琴”呢?要知道,西汉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所以,蜀琴又代表着儿女之情。了解了美女多情这个主题,“凤凰柱”和“鸳鸯弦”就好理解了。凤凰也罢,鸳鸯也罢,不仅仅是乐器上面装饰的图案,更重要的是,鸳鸯一定要双宿双飞,凤凰也必定雌雄相伴,司马相如当年给卓文君弹奏的不就是《凤求凰》吗?而琴瑟和鸣,在中国古代更是夫妇好合的代称。所以这两句一出来,我们就明确了:这个忧愁的人,应该是少妇吧。她期盼琴瑟和鸣,鸳鸯双栖,可是事实呢?却是春日迟迟,独守空闺。所以她才鼓瑟弹琴,夜不能寐呀。那她的丈夫在哪里呢?

看下两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燕然是边塞的代称。当年窦宪大破匈奴,燕然勒石,从此,“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成为一代代戍边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这个少妇的丈夫戍边去了,少妇把一腔心意都寄托在乐曲里。可是,怎么才能传到丈夫的耳朵里呢?这时,少妇突发奇想,我就托浩荡的春风把一腔心曲寄给远在边塞的你吧!这就是李白呀。李白心里,永远鼓动着春风,他不仅会说“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还会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还会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无拘无束的春风背后,正是李白那颗自由奔放的心。那么,这个少妇,真的相信春风能够寄去相思吗?

看下一句:“忆君迢迢隔青天。”这是整首诗里非常独特的一句。其他诗句,都是两两相对,只有这一句,是一个独立句式。起什么作用呢?加重语气。“忆君迢迢隔青天”,我和你天各一方,我们之间相隔的,是那高不可及、遥不可及的苍茫青天!本来是写缠绵的相思,但是,这一声叹息是多么雄壮啊,这就是李白的口气了。

既然是“忆君迢迢隔青天”,那么,相思自然难以寄到,忧愁终究难以排解。少妇会怎样呢?本首诗里最令人难忘的一句出来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用横波来形容女子清澈而流动的眼神,这不是李白的创造。但是,说昔时横波流转的美目,已经变为两道汩汩流淌的泉水,却是非李白不能道。泉水汩汩流淌,永不停歇,少妇相思的泪水也是汩汩流淌,永不停歇。多么夸张、多么感人。然而,又是多么美好呀。其实,这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大体相当吧,但是,李白说出来的话,就是那么灵动神飞。

最后一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前面是讲少妇的所见所为、所思所想,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其实是躲在背后的。但是,最后一句,少妇是面对着远方的丈夫直抒胸臆了:如果你不信我为你而肝肠寸断,那你就回来,看看镜子里的我已经多么憔悴了吧。这句话真好。好在这个少妇又回到了少妇本色,她忧愁,她叹息,她流泪,但是,她仍然是一个青春少妇,有一颗年轻的,甚至是娇俏的心。她相信丈夫会回来,等他回来了,就拉着他到镜子前面,让他看看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脸。那时候,镜子里一定会映出两个人的脸吧,所有的忧愁苦闷就会一扫而光!想到这里,少妇流着泪的脸上,应该绽放出一点儿笑容吧。

说到“不信”,很多人会想起女皇武则天那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那是要打开箱子看物,而李白这一句,则是要对着镜子看人。依偎在镜子里的两张笑脸,难道不比泪痕斑斑的石榴裙更好看吗?

所以说,这首诗的情感是真诚的、炽烈的,但是我们读起来不沉重。这就是青春,是李白,也是我们永远魂牵梦萦的大唐。

李白《长相思·其一》

女性对男性的相思,是以眼泪表达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女人真是水做的,情感也像水一样细腻绵长。那么,男性的相思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 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 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 之长天,

下有渌水 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是个乐府旧题,旧题要写出新意来,怎么写呢?《长相思·其二》一开头是“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这是开篇造景,先渲染气氛。这一首不一样,一上来就是“长相思,在长安”。开篇点题,直抒胸臆。但是,这两句诗也很耐人寻味。什么叫“长相思,在长安”?是我在长安相思,还是说我思念的人在长安?单看这两句,并不明确。

那接着看下两句吧:“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络纬又叫纺织娘,是一种鸣虫。虽说名字叫纺织娘,但恰恰是雄性才会发出声音。什么声音呢?开始是“吱呀吱呀”的前奏,然后才是“吱吱”的主旋律。这声音特别像织女纺纱,所以叫络纬,又叫纺织娘。中国古代有听虫鸣知时令的传统,比如《诗经·七月》,不是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吗?“络纬秋啼金井阑”大概相当于蟋蟀的“八月在宇”吧。但是,“八月在宇”多么质朴啊,而“络纬秋啼金井阑”不一样,一个“金”字,整句诗立马就华丽起来了。这一方面是表现了相思者高贵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李白文字的特点。李白写什么都是漂亮的,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没有穷酸语。哪怕是贫寒的农家老妪给他一碗饭吃,也是“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征夫的妻子做寒衣,也是“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写“络纬秋啼”也是一样,秋日虫鸣,本来让人感慨时光流逝,情调是比较悲凉的,但是“金井阑”一出来,颜色一下就亮了,气象也一下就高华起来了。再看“微霜凄凄簟色寒”,簟就是竹席,本来是夏天铺的,图个凉快,一般初秋的时候乍凉还热,也还用得上。比如李清照写过的“红藕香残玉簟秋”。但是,再往后,到了微霜凄凄的时候,再铺竹席就显得凉了。所以“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一句是从听觉写秋天,一句是从触觉写秋天。秋天的天气是凉的,又因为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诗人的心也是凉的。从意思上来讲,这两句比较像纳兰性德的“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但是,词直白而诗蕴藉。词里的不寐是说出来的,而诗里的不寐则是体会出来的。

听着虫鸣,感受着秋天的寒意,孤独的人难以成眠,那会怎么样呢?看下两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既然无法入睡,就起来把灯点亮吧。可是古代的灯也罢,烛也罢,哪有今天的亮度!所谓“昏灯闷景”,古代的夜本来就比今天更让人觉得凄凉。除非是“共剪西窗烛”,靠人的温度来弥补夜的凄凉。但是诗人身边没有人,一盏孤灯照着一个孤零零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相思不仅无法排遣,反而会大大加深。深得无法承受,这就是“孤灯不明思欲绝”。那怎么办呢?屋子里的气氛太压抑了,索性把帷幕打开,看看外面吧。外面一轮明月,清辉万里,仿佛触手可得,但又遥不可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恰似诗人心中苦苦思念的伊人吧。所以,诗人“卷帷望月空长叹”了。叹息什么呢?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下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这和《长相思·其二》的“忆君迢迢隔青天”一样,横空出世,让人印象深刻。也就是凭这一句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表现男性思念女性的诗,因为诗人说了“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如花,令人倾慕,但是,美人又如月,远隔云端。可这美人是谁?真的只是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吗,还是诗人运用了《离骚》香草美人的方式,拿美人比君王呢?诗人日思夜想的到底是亲近美人,还是为明主效力?所谓“诗无达诂”,这里并没有确切的解释。但是,诗的开头就讲“长相思,在长安”,长安是唐代都城,是君王所在,所以,长安一向就有君王的潜在意象。考虑到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恰恰是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之后,若是把美人理解为君主,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这样理解,那么,“长相思,在长安”,就不是我在长安相思,而是我思念的人在长安了。

但是,中国的古诗也罢,古文也罢,美就美在蕴藉。所谓“蕴藉”,就是含蓄婉转,意象丰富。像这首诗,背后可能有诗人深厚的政治情怀,但是,它并不形于色,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把它理解成男子对美人的思慕,仍然非常自然、非常贴切。

美人如花,虽然遥不可及,但诗人仍在苦苦追求。怎么追求?下两句:“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注意,这种“上有什么,下有什么”的句式,是李白常用的表达方法。比如《蜀道难》,不就讲“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吗?但是,《蜀道难》中的上有下有,只是在讲景物,突出蜀道的险峻。而这里的“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只讲悠远的青天,也不只讲汹涌的波澜,它还在讲诗人上天入地的苦苦追求,这就是李白版本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不过,屈原的上下求索是哲学家式的,而李白的上下求索是诗人式的。为什么这么说?青冥本来就是长天吧,似乎不必写“青冥之长天”,渌水自然有波澜,似乎也不必写“渌水之波澜”。但是,若是只讲上有长天,下有波澜,或者上有青冥,下有渌水,就会显得死板呆滞。而两个“之”字一用,两个句子一刹那就灵动起来了,像是在曼声吟唱,有着特别的韵律美。李白最擅长这样的句式了,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都是这样音韵曼妙的神来之笔。这就是诗人。

诗人上天入地,这是纵向的空间。仅仅是纵向的空间求索还不够,还有横向的空间。看下两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按照意思来说,这两句应该是天长地远关山难,梦魂不到魂飞苦吧。两个人之间隔着重重关山,天长地远,不仅现实中人走不到,甚至连梦中都走不到,这是何等无奈,何等悲苦啊!但是,诗人不这样平铺直叙,而是把两个句子拆分组合,变成了“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这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还通过这种连绵不断的声音,让人感觉到有一个人的灵魂,在长路奔跑,在关山飞渡,这是何等奇幻,又是何等动人啊。

但追求的前提仍然是“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美人也罢,这个君主也罢,这个理想也罢,是那么缥缈难求,就算上天入地,就算关山迢递,也终究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最后一句,诗人发出一声浩叹:“长相思,摧心肝。”这是“孤灯不明思欲绝”的加强版了。这个加强版,连用两个三字短句,短促有力,回肠荡气。虽然沉痛,但绝不萎靡,这才是李白格调,大唐雄风。

再说说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吧。这一首《长相思·其一》跟《长相思·其二》不一样,它的结构特别严整,它是用“美人如花隔云端”一个独句,把诗分成非常均衡、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平衡而不板滞,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一样,两两相对,翩翩飞舞,回环反复,美不胜收。 OnSn/bWXV682ajCHkmlaoNNbPLwM9WCOk0R8lAL17vpnuTm5OvrDeNYQfZ9DM+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