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谁是斯基泰人/塞种人

我们先来梳理基本概念,什么是“斯基泰人”?什么是“塞种人”? 这里先简要回顾一下斯基泰人或塞种人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明确辨析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张地图【图1】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斯基泰人以及塞种人的遗址,都标注在这张图上。这些遗址显示,斯基泰人或塞种人曾经驰骋于欧亚大陆,他们是最早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自古希腊的记录,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将黑海北部的草原民族称作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ύθαι),而将分布在东方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以及南西伯利亚的这部分草原民族称为Saka。

图1 斯基泰人/塞种人遗址分布示意图,图中的红点标识了相关遗址的位置

第二张图【图2】显示,斯基泰人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已经进入两河流域,其势力范围甚至到达埃及边境,与当时的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Psamtik I,公元前664—前610年在位)签订了一份协议。法老以各种礼物作为谈判的筹码,劝退了斯基泰人的进攻,但斯基泰人回身又扫荡了巴勒斯坦地区。 [1] 直到公元前7世纪后半到前6世纪,米底人(伊朗人的一支)兴起,才结束了斯基泰人扩张的进程。从以上两张图可以获知,斯基泰人曾经非常活跃,具备超强的运动能力,东西南北,只要有丰盛的水草,他们就可以出现在那里。尤其第二张图显示,斯基泰人很早就与两河流域文明发生了直接接触。

图2 斯基泰人及塞种人迁徙情况示意图

古波斯人称希罗多德笔下的斯基泰人为Saka。古波斯最早关于Saka的记录出现在大流士一世(Darius I,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的铭文当中。例如1933年德国考古学家弗里德里希·克雷夫特(Friedrich Krefter,1898—1995)在伊朗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阿帕达纳(Apadana)宫殿遗址下的石函中找到的一金一银两块奠基铭文【图3】,大流士在铭文中宣称:“我拥有此帝国,从Sugdam(Sogdiana即粟特)之外的Sakaibiš(Saka的变格)到埃塞尔比亚……” 由此看来,粟特不属于Saka的范畴。

图3 阿帕达纳宫殿遗址石函中的金质奠基铭文。该遗址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是昔日波斯帝国的首都。铭文上用蓝线标出的一句,即为“我拥有此帝国,从Sugdam之外的Sakaibiš到埃塞尔比亚”

在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的浮雕上,也刻画有塞种人的形象。所谓塞种人,一般说他们戴尖帽子,穿着裤子或连裤袜【图4】。实际上,裤子与连裤袜正是塞种人的发明。但在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已经可以分别出三种斯基泰人/塞种人,他们虽然都是斯基泰/塞种,却显然分属不同的部落。这些塞种人在古代波斯人的描述中,总是充当着被征服者的形象。

图4 波斯波利斯遗址古波斯浮雕中的塞种人形象,头上戴着尖帽子

那么,古波斯人口中的Saka与希腊人口中的斯基泰是一回事吗?这里引用希罗多德《历史》7.64的一句话:“波斯人是把所有斯奇提亚人都称为撒卡依人的。”这里的“斯奇提亚人”就是古希腊人口中的Scythian,即斯基泰人,而“撒卡依人”,则是古波斯人口中的Saka。也就是说,古波斯人把古希腊人区分的东、西两部分草原民族都统称为Saka。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塞人或塞种人,显然与古波斯人对这些人的称呼是一致的。例如东汉时成书的《汉书·西域传》中就提到了塞种人。张广达、荣新江1989年发表了《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一文,引用了《汉书·西域传》中所有与塞种相关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可以引用一条他们的结论性描述:“塞种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域分布很广,从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西南经帕米尔高原到克什米尔的罽宾,都是塞人的故地,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天山、帕米尔一带的塞种应属于古波斯摩崖碑铭中的戴高尖帽塞人的范围。”

必须强调指出,在讨论塞种人时,一方面不可忘记中国古籍中的描述。而另一方面则更加重要:在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物上,也可以看到斯基泰人/塞人的形象。例如山东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的画像石 ,刻画了一场胡人与中原人之间的战争。上面的胡人或是当时民间想象中的塞种人,但也有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真正的塞种人。画像石上,塞种人戴的尖顶帽子一目了然。这里我要强调,中国古代文物所保存下来的斯基泰人/塞种人以及古代伊朗民族的宗教文化,其实十分丰富,可以弥补其他地方物证的不足。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斯基泰人是希腊人的称呼,而塞人(或塞种人)是中国古代的叫法,类似古波斯人对斯基泰人的称呼——斯基泰人和塞人都是对属于不同部落但同宗同源的一类草原民族的称谓。

[1] H. Parzinger, “Einführung,” Im Zeichen des Goldenen Greifen: Königgräber der Skythen , ed. H. Parzinger, Prestel, 2007, p. 33. zAfbBKSauPJIGJQw0SirQwwRMpHXSNzpJRGOyowIyRHKbeURI+eVA9maikTjAI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