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至东汉时日趋成熟。献帝以后,由于隶书向规范化发展,结构侧重方整,用笔趋向板刻,逐渐失去了古拙灵活的意味。
魏晋以后的字体,逐渐由隶变楷,经过六朝至唐代,楷书盛行,蔚为风气。由于楷书的普遍使用,成为日常通用的字体,篆隶就相形逊色。魏晋时期的隶书(图8),多掺入楷法,完全失去了汉隶的神韵。
唐代也有以写隶书出名的,如韩择木、徐浩、唐玄宗、史惟则等都善隶书。他们的隶书虽然在笔法上也很精到,但有些用笔往往掺入楷法,结构刻板无变化。后人为了把唐代的隶书与汉隶有所区分,称唐代的隶书为“唐隶”,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说,其成就远不及汉隶,故一般不主张临习唐隶。
图8 魏孔羡碑
至于宋元两朝,写隶书的人也不多。比较著名的有宋米芾,“凡夫超圣”之刻石为其手笔;元代赵孟頫是一代大家,书风直追二王,八体皆能。但看他的《六体千字文》中的隶书,至多是学魏晋隶法,如横直画的起笔和转折处都是斜方形,很显然是用楷法写隶书了,和汉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研习金石的风气日盛,王铎等书家的隶书浑劲遒丽。他们和米芾一样,大体也是融会楷法,别具风格。又如赵宧光提倡行草式的隶书,有人将这些人誉为开创近代书法风气的前驱,但后世影响甚小。
明末清初以来,书写隶书的人越来越多,如郑簠、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等,都在继承汉隶基础上各有创新。郑簠的隶书掺用草书笔法,笔致流畅;邓石如用笔沉着,力透纸背,气势雄健;伊秉绶的隶书取法《张迁碑》,参用颜真卿的结体,用笔刚挺简洁,体势雄浑,别开面目;何绍基六十岁后遍临汉碑而不受汉隶的束缚,自成一派,其隶书点画沉凝,结体古拙,富于金石气息。所有这些书家对隶书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