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隶书的起源及定名

在隶书的起源问题上,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据说,秦始皇时下人程邈为狱吏,得罪了秦始皇,被监禁在云阳狱中十年。程邈就在狱中改革书体,根据大篆、小篆等加以整理,拟定了隶书,献给了秦始皇并得到了皇帝的称赞。于是秦始皇就放程邈出来做御史,让他改订文字。从此后人便认为隶书是程邈发明的。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来的,不可能是某人一时一地的创造发明。至于程邈,如说他曾在隶书的整理和改革中做了一些具体工作,还是比较贴切的。

隶书,过去人们都认为在秦始皇时才产生。根据二十个世纪大量出土资料,尤其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批秦简(图2)和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战国木牍,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就已形成。一种字体的演变和形成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命丞相李斯厘定了统一的篆文,称为“小篆”(图3)。小篆完成了我国象形文字偏旁化和线条化的任务,每个字的笔画固定,笔顺亦基本固定。但小篆仍未完全摆脱汉字象形的遗意,字体各个偏旁均完全独立。如“淮”字,篆书写成“ ”字,左右偏旁与“水”“隹”的单独书写笔画毫无增减和变化。悠长圆匀的线条仍不便于书写,它只限于纪功刻石、诏书等庄重的场合。到了汉代,小篆也只用于碑额铭文等装饰性用途。它始终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当时由于军务、政务的繁剧,便使早已形成的隶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图2 睡虎地秦简

隶书是将篆书圆匀的线条截断,化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在转角处化圆转为方折。这样不但在字形上简化了篆书,而且在书写方法上也有了进步。清刘熙载《艺概》说:“书之有隶,生于篆……故篆取力气长,隶取势险节短。”意思是说隶书在笔势上由篆书缓慢的运笔变成短而速的奋笔,这样很明显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图3 小篆 峄山刻石

至于隶书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字体在秦始皇前或始皇时尚无名称。一种新字体初产生时,人们还来不及赋名,这并非是罕见的事。到了汉代,这种字体被广泛使用,汉时人们给予它“今文”的名称,以区别于以前的“古文”。

隶书之名,首先为班固所提出。班固是东汉初年的史官。《汉书·艺文志》中载:“是时(指秦始皇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取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后人推广简化为徒隶使用的书体,又把“徒隶”解释为“奴隶”或“下级官吏”,其实是不正确的。隶是指罪犯,隶书是指施于罪犯的书体,这一点鲁国尧先生在《隶书辨》中有所论述,节录如下,供参证:

“隶书”就是汉代通行的今文……当时属于古文经学营垒的班固则崇古文而抑今文,他的《汉书》多古字古义,时“多未能通”,从马融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一事可见一斑。班固在《艺文志》里把今文这种书体说成是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的产物,是一种“施之于徒隶”的“隶书”。其后的许慎在批判今文经学者的荒谬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班固的观点:“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这种观点逐渐为人接受,请看东汉赵壹的《非草书》:“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分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唐张怀瓘《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班、许的隶书说,千余年来遂定于一尊,“隶书”之名因而大行,直至今日。 20bgiRA3+wPmBv4A75ral48+KLIjplACUF36Ciht+jgmuxBOIno2gI03Rd7VsQ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