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今草

今草从章草演变而来。章草变今草,与书写速度有密切关系。诸如去掉章草带有隶意的波磔,笔画更趋简省,点画之间多牵丝映带,因此,书写尤为简约流便。

相传今草为后汉张芝所创。芝既善章草,又“温故知新”而变革章草,脱去章草中带有隶意波磔的笔画,将字字独立的形迹改变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唐张怀瓘《书断》说:“张芝变为今草。”又说:“伯英(张芝)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迨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兼取众长,精研体势,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一变汉魏以来的古拙之风,形成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使今草益臻完善,而推向高峰。唐张怀瓘《书议》有献之劝父改体的记载,如谓: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晚近沈尹默先生指出:

右军父子的书法,都渊源于秦汉篆隶,而更用心继承和他们时代最接近而流行渐广的张、钟书体,且把它加以发展,遂为后世所取法。

——《书法论丛》

今草盛行于东晋,历隋、唐、宋、元、明、清,迄今不衰。著名的存世今草如:王羲之《十七帖》《上虞帖》(图3),《淳化阁帖》和《大观帖》等丛帖内的王羲之草书,王献之《十二月帖》(图4)、《鸭头丸帖》等,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唐孙过庭《书谱》等。

图3 王羲之 上虞帖

图4 王献之 十二月帖

今草又有小草与狂草之别,大体以其连带程度的不同而分。又狂草较之小草更为学者所关注,兹特叙述如下。

狂草亦称“大草”,从小草中释化而出。与小草相较,笔画更趋简省,形态尤为恣肆放纵。其体势连绵缭绕,势奇形诡,“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书断》)。因其“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因此,最能抒发书家神情之变化,极尽天地事物之异态。但狂草无论其如何纵放跌宕,求其轨迹,皆合法度,而在规矩之中。

狂草在东汉张芝草书中已略见端倪,至唐代的张旭已臻成熟,颠形诡异,纵逸不羁;怀素继之,醉后落笔,笔酣墨饱,风神洒落,时人有“颠张醉素”之称。张旭精绝笔法,真草俱妙,有“草书张旭号为绝伦”之说。唐韩愈尝称:

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送高闲上人序》

之后,有僧怀素继承张旭狂草,又有发展,体势更狂放多姿,点画愈淋漓尽致。董逌在《广川书跋》中评称:“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二人实为“一代草书之冠冕”。

至张旭、怀素狂草已极为成熟,草书“简便易识”的实用性几近丧失,求其艺术感染力则更加强烈。正由于狂草能达到形愈简而意境愈深的艺术效果,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欣赏和赞美。

笔墨的改进是狂草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以前,笔锋短而有心,谓之“枣核笔”。自唐以来,笔工加以改良,笔锋放长,无心,称之为“散卓笔”。散卓笔蓄墨量大,便于挥写连绵缭绕、恣肆放纵的狂草。同时,唐代制墨由汉代的墨丸改为墨锭。这些工具材料的改进,都为狂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存张旭《古诗四帖》(图5)和怀素《自叙帖》等墨迹,是狂草的代表作品。

图5 张旭 古诗四帖 63wedywLmwkW1NjUpJt73MYVf6TA4WVFKpFsqEDbRCIGntwBluYCQUElwKk2hv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