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东汉帝都与皇帝保镖

董卓从凉州侠客做到了陇西郡郡吏,又成为凉州刺史幕府的当红从事。可怎奈何董卓始终不是正经的朝廷命官。什么时候才能迈进世族豪强的圈子?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又一次如期而至。有凉州一众大佬的照拂,董从事又一次转职,终于入京了。

一、东汉京都,董卓的郎官生涯

“让我去给皇帝当保镖?警卫师正式官员编制?”董卓呆呆地望着凉州刺史,不敢相信他梦寐以求的朝廷正式编制终于来了!

汉桓帝末年,延熹九年(166年)左右,董卓经过钩心斗角的凉州官场、铁与血的凉州战场的双重历练,脱胎换骨,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羽林郎是董卓第一个有正式编制的官职。郎官!比三百石俸禄级别,虽然不是纯正的三百石级别,干的却是侍候皇帝的活儿!而且羽林郎简直就是给董卓量身打造的官职。

咱们先说羽林郎的选拔条件:

方式一,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充羽林。前四个地方是凉州的郡,后两个是并州的郡,所以羽林郎大部分是凉州人,少部分是并州人。董卓是陇西郡人,非常符合条件!董卓要是进入了羽林,那简直如鱼得水啊,这些人还不都得给这位凉州江湖大哥、前凉州从事面子吗?

方式二,这六郡的烈属后代可以担任羽林郎,所以羽林郎又称“羽林孤儿”。董卓的老爹不是凉州的战斗英雄,这点就不必考虑了。但能说明羽林郎中有不少年轻后生,这些人还不得跟着董卓混?就算董卓是后报到的,但那也是因功特进,人家在凉州那就是个仙儿一样存在的人物。

方式三,选征战有功的人,这点可以理解为对战士的“察廉”。如果从凉州战场的功臣中海选一个人进入羽林,董卓自然是舍我其谁。

总体来说,羽林郎的入选途径很实在,凉州、并州是苦战之地,那里的人把脑袋别裤腰上打一辈子仗,可能得到什么呢?授予有突出战功的阵亡将士的后代羽林郎官职,是一个很激励人心的措施,这使得很多将士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为国家献出生命。可以想象,一位决绝的殿后屯长,他满脸血污、红着眼眶,坚定地对上官说道:“将军,我去殿后,记得你答应过我,把我的孩子送进羽林,他这辈子得比我有出息!”

再说羽林郎的结构,按照《通典·职官十》记载:“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谓之羽林中郎将,领郎百人。”东汉朝廷的羽林郎应在百名左右。皇帝身边的百人宿卫军官,那得个顶个的牛才行。羽林骑还有1000多人,分左右两监,估计一个羽林郎带十几个羽林骑兵干活。

羽林郎归羽林中郎将管,羽林中郎将归中央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管。光禄勋可是实权在握的九卿之一,不只管羽林郎,大部分郎官都归他管,所以这个官以前也叫郎中令。

董卓是个“新郎官”——羽林郎,那东汉的郎官又是干吗的呢?郎官,其实是朝廷的后备干部。

东汉有郎官制度,郎官其实就是朝廷的后备干部,可以外放到基层当官的。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郎中最低,议郎这个位置很多都是重要臣僚过渡用的,比如皇甫规被从凉州召回,就先过渡一下议郎,所以议郎不用值班护卫皇城。

其他郎官轮值宿卫皇宫,理论上宿卫的是南皇宫,北皇宫在这个时代是皇帝和嫔妃的日常居所,都是宦官侍卫伺候着。

世族子弟举孝廉之后很多直接当郎官了。可寒门子弟想做郎官太难,渠道也很复杂。

作为后备力量的郎官,如果成功外放,那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当然,干了几十年后备郎官的也不在少数,五官中郎将就是管老郎官的。后来威武不凡的曹操就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做五官中郎将,为的是让他跟老将熟悉熟悉。

回来看,羽林郎也是郎,只不过皇帝一般不会询问羽林郎政事,这是一匹“武郎”,所以董卓很乐意,也很期盼能成为“武大郎”!

《后汉书·舆服志下》中记载了羽林郎帅气的形象: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

按此描述,董卓若骑在自己的宝马上奔驰起来,那羽林郎的猩红大披风就会迎风猎猎作响,鹖冠上插着的长长双鹖尾羽如翎子一般上下抖动,马鞍两侧悬双鞬,简直帅到爆炸。董卓以这个造型在雒阳大街上转一圈,那得多高的回头率。这才符合羽林郎“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称号。

做这等美梦时,董卓怕也会多次偷偷在宫中寻一面大号的铜镜,好照照自己帅气的形象吧。

当短暂的喜悦过后,董卓还是需要面对京城这个新的生活环境。终于做到了皇帝贴身的武官,还有什么事情会让董大郎不开心吗?当然有,例如董卓站在雒阳城大街的十字路口,发现想在雒阳城里策马奔驰是基本不可能的,交通太拥堵了。而在这拥堵的城市中,飙马耍酷是大汉顶级官宦子弟的特权,比如后面会出场的袁家世族的二公子袁术。董卓一个小小羽林郎还远远不够看。

二、东汉帝都——雒阳的气派

董卓从广漠的凉州一下子进入繁华的京城,他蒙了。东汉帝都雒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雒阳(东汉时期的洛阳称雒阳,因汉朝火德需避水)是东汉王朝的国都,天下的焦点,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雒阳城属河南尹治下,河南尹属司隶校尉治下。雒阳城气势恢宏、经济繁荣,有城门12座、大街24条;城中心与北区为皇宫所在,东有马市和小市,西有金市和大市,南郊是鱼市和专门接待境外来客的四夷馆。作为东汉的政治、经济中心,往来商贾、官吏自然不计其数;城中常住居民10万户,城外屋舍更是数不胜数,单城外南郊太学就有太学生3万多人。雒阳城内的长街之上,“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人声鼎沸、繁华异常。

董卓在凉州吃沙子、抡大弓的时候,雒阳人推杯换盏、吃喝玩乐。董卓领着刺史府的敢死队在凉州各郡四处平叛时,雒阳城内纸醉金迷、歌舞升平。

如今董卓忽然入京,一时还真适应不过来。他只能在大街上溜达溜达,看看美女,换换心情。

董大郎休班的时候大概会拽着几个兄弟,逛逛雒阳城,见见世面。30多岁的凉州名人、战斗英雄董卓,大约会精心打扮一番,以为如此便能获得雒阳美女的好感。

他甚至想起了早前辛延年创作的《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董大郎也想学学诗中的那位羽林郎,与卖酒的胡姬调笑一番,来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人家诗里的羽林郎是霍光的人,他董卓在雒阳城里只是无名小卒。

雒阳有的是豪门世族,达官显贵比比皆是。董大郎心凉了,别人有背景,而他只有一堆荣誉证书,难道把证书贴在后背,让人家看看背影?

郁闷的董卓漫步街上,走着走着,心情突然好了很多,这又是为何?

原来董卓看着街上那些婀娜多姿的美女很是诧异,雒阳城的美女走起路来故意折腰摇步、东摇西晃;她们有的脸蛋俊美,却面画愁眉以作啼状;她们头发秀丽,可却不做发髻,披肩长发垂于一边肩膀,露着长长的脖颈让人浮想联翩;她们面带微笑,可却紧闭双唇作齿痛状。怎么看都别扭。

看了半晌,最后董大郎撇撇嘴说道:“或许京师流行以此为美吧!不过还是俺们西北的姑娘好,胡姬最好。”

关于当时京城人的审美,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

这种让人看着怪异的妆容其实早就在雒阳流行了,只是边鄙之地出身的董卓“没见识”罢了。

董卓入京后长了见识,或许也产生一种莫名的自卑,然后又引来了一种莫名的厌恶。这个地方让他想起了自己尴尬的出身,这个地方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野心太高、太远。他在凉州玩命打拼了10多年才混了一个郎官,可世家子弟还未成年就会被授予郎官。自己再有本事,也逃不脱“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宿命!在东汉,凤凰男逆袭的成功概率基本约等于上天揽月。

这就是东汉,能力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培养一个贵族至少三代人。如果说,雒阳整体面貌给了董卓巨大的冲击,让他的性格和心态变得扭曲的话,那朝堂上的破烂事将直接让董卓接受更高级的“淬炼”。之后一段时间,董卓基本陷入了无法思考的阶段。

三、京城居大不易,京都中的势力格局

董卓在羽林军中或许算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入京后,他是奔着自己“当大官、修坞堡”的野心前进的。但他在雒阳却是一个小虾米,比三百石级别的官实在微不足道。

在凉州支持董卓的大佬们大多在边州征战,董卓入朝少了领路人估计会有些迷茫。“人家都说朝里有人好做官,对,我得在朝中寻个靠山。”

找靠山这个事情,羽林郎官还是有一定优势的。羽林郎天天护卫着皇帝,官方说法叫“出则扈从,入则宿卫”,也就是说,只要董卓当班,全天都得等着听陛下吩咐。这对刚入京城的董卓来说是好事。一是能与皇帝经常接触,若是陛下看他顺眼,被提拔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二是与朝中的高官、宦官也有接触的机会,这对军人出身的董卓是一个不错的政治机遇。

董卓在宫中混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朝中主要有四股力量:外戚、清流党人、宦官、世族势力。几方势力轮番上演夺权戏码,关系盘根错节,恩怨纠葛更是错综复杂。

眼下的局面是,朝中外戚亲近清流党人,二者正与宦官斗得你死我活。而这三派人马还都和各大世族有扯不清的关系。那董卓到底是该多巴结外戚,还是该多亲近清流党人,抑或干脆投靠宦官阵营呢?

史书上自然没有记载董卓当时的境遇,不过我们不妨从一个羽林郎官的视角,去看待各大势力之间的争斗。

一个小小郎官在凶险的朝廷官场,行错一步将会万劫不复。于是他决定先弄清楚朝廷现在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四、朝廷旧事,过去的外戚敢杀皇帝

一头雾水的董卓或许会拎着礼物到宫中寻一个颇有经验的前辈,从前辈那里了解一下,如今这个朝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酒过三巡,“前辈百事通”才打开话匣子:“什么?你觉得现在的外戚窦武只是一个城门校尉,便认为外戚不厉害?告诉你,也就是现在陛下镇得住罢了。小董,你入宫晚不知道当年那些外戚有多可怕。这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呢。”

汉桓帝与外戚的恩怨,造就了如今的朝局

汉桓帝刘志即位已经20年了,可其实他是个苦命的皇帝。在他之前的皇帝是汉质帝刘缵,才9岁就驾崩了。那个小皇帝不顺从拥立他的外戚大将军梁翼,年少无知、口无遮拦地说了一句“梁翼是跋扈将军”,就被梁氏家族派人给毒死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后期外戚的跋扈和世族是如何坐收渔人之利的。《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载:

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丁亥,太尉李固免。戊子,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为司空。

梁冀毒杀皇帝后和各大世族一起分享了“胜利果实”。胡广是出了名的官场不倒翁,皇帝被毒杀后他美滋滋地当了太尉。赵戒则和胡广写信给梁冀:“天下不幸,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 看似用心良苦的劝谏信,可仔细看看其实是“太后真是一片苦心,而大将军毒死皇帝也很操劳啊”。胡广当太尉、赵戒转任司徒,与梁氏共同录尚书事;而袁汤是袁氏家族的人,也是袁绍、袁术的爷爷,也当了司空。妥了,三公凑齐了。

外戚和世族掌权后,为啥一定要控制尚书台进而“录尚书事”呢?这里需要说一下“录尚书事”这一重要概念。汉武帝时期为了控制丞相的权力,出现了“中外朝制度”,继而演变成在内的尚书台实际发号政令,后来的朝堂大佬“三公”其实就是荣誉的象征,权力大幅缩小。尚书台本应是皇帝的“禁脔”,皇帝要通过它控制朝政,但是世族总惦记着这个香饽饽,从霍光开始很多权臣陆续掌控尚书台,美其名曰“录尚书事”。简单点儿说,谁录尚书事,谁就是东汉政务的真正掌控者。

东汉末年皇权式微,外戚随时可以整死皇帝,再联合世族通过“录尚书事”把控朝政。

梁氏毒杀汉质帝后,各大世族对立皇帝的事情还是有些争议的,不过最有权的外戚梁冀力排众议,决定把一个叫刘志的年轻皇族扶上皇位,即汉桓帝。

梁氏为什么要选择刘志继承皇位呢?那年的刘志只有15岁,从一个小县侯的爵位上被拉到京城,干上了皇帝这份“亡命”的差事。刘志真心不想干啊!难道县以上的郡王都死光了吗?为何非让我干!

正是因为刘志年龄小、级别低。年龄小正适合娶大将军梁冀的女儿;级别低更好摆弄。是的,刘志得听梁家的……

汉桓帝刘志当时心里苦啊,每天让他殚精竭虑的并不是朝政,而是怎么伺候好自己的梁氏皇后。要是哪天他违了梁家的意,怕便会驾鹤西游,去追赶那年仅9岁就被毒死的先帝了。

这样的日子,皇帝刘志一过就是13年,这些年里刘志爱过的女人都未得善终,他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陪着自己的皇后,还得看着皇后不停残杀自己的爱人。刘志没有儿子,因为梁氏皇后没有子嗣,毕竟“我们梁家让你当皇帝,你就得跟我生儿子。跟别人生?那梁家还要你这个皇帝干吗”。

如果哪个嫔妃有了身孕,可就犯了天大的罪过,孩子肯定不保。《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记载了梁皇后的狠毒:“梁皇后恃姊、兄廕势,恣极奢靡,兼倍前世,专宠妒忌,六宫莫得进见。及太后崩,恩宠顿衰。后既无嗣,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帝虽迫畏梁冀,不敢谴怒,然进御转希,后益忧恚。”

“百事通”把外戚大将军梁冀的事情说完之后,总结道:“所以梁家倒台之后,皇帝就把现在的外戚看得死死的,换你,你不得防着点儿啊?”

董卓听完后茅塞顿开,原来外戚还可以这样折磨皇帝啊,他赶紧记下了这一条。

等回过味儿来,董卓追问道:“不对啊,既然皇帝被外戚看得死死的,那陛下后来是怎么夺回权柄的啊?”

汉桓帝上位,无关爱情

那“百事通”看着董卓渴望的求知眼神,接着娓娓道来:“那就得从7年前的事情说起了。那时候你在凉州跟羌人打仗,怕是不知道宫中的变故。”

延熹二年(159年)的一天,刘志的老婆梁皇后居然“英年早逝”了!

刘志假模假样地哭了两声之后,便心中暗笑了起来:“大汉江山,我来了!”再后来,一个不起眼的老套“爱情”故事直接改变了大汉王朝的走向。

在皇宫中素绢横挂、宦官披麻戴孝的日子里,汉桓帝刘志却乐疯了。汉桓帝提心吊胆了13年,终于看到了希望。但他没高兴多久便回过神来,想起欺负、威逼他的幕后大哥,是梁氏家族的话事人梁冀啊,梁冀的女儿死了有什么用嘛!

于是刘志拟定了一个扳倒梁氏的计划。

“皇后死了,朕怎么都得换个皇后。这次朕换个不是梁家的人做皇后,然后新的外戚崛起,那旧外戚不就被架空了嘛!然后再寻机整垮梁氏。”刘志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要夺回政权,匡扶汉室!

要想实现架空梁氏的计划,难度不亚于两手空空却要告诉身边的人,将来要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汉桓帝不是商业帝国的创始人,但他也可以寻觅自己的合伙人,来实现这个“大逆不道”的计划。

首先,刘志决定将一个和自己同床共枕的女人——贵人邓猛——当作盟友,将其扶为皇后,纳入匡扶汉室的计划之中!

皇帝为什么选邓猛作为夺权的“药引”呢?第一,邓猛和梁家有亲戚关系,但那是在她母亲改嫁梁家族人之后才有的亲戚关系,所以谈不上和梁家一条心。第二,梁皇后在世时对自家亲戚戒备低,慢慢扶持邓猛坐到了贵人位置,所以邓猛在后宫的地位,也符合成为皇后的硬性条件。第三,邓猛的家族也有上位当外戚的想法,心存野心。

刘志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终于一咬牙,提出想让邓猛当皇后。

梁冀大将军自然也在物色新皇后的人选,他现在估计很后悔,当初只让一个女儿成了皇后,如果再安排一个女儿入宫当贵人,眼下不就顺理成章顶上去了吗?(几十年后的曹操就一下子送了几个女儿进宫给汉献帝当皇后和妃子,这多牢靠!)眼下现找个合适的人选入宫为后难度确实有点儿大,而且实在来不及。梁冀转念一想,邓猛也行,毕竟还算是亲戚,但有个前提:邓猛得认梁冀当爹,梁冀还是皇帝的老丈人,自然就还是大将军。好了,梁冀这就进套了。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记载了梁冀的小算盘:“和熹皇后从兄子郎中邓香妻宣,生女猛,香卒,宣更适梁纪;纪,孙寿之舅也。寿以猛色美,引入掖庭,为贵人,冀欲认猛为其女,易猛姓为梁。”

梁冀和邓家初步统一了让邓猛当皇后的意见,而不久之后邓猛的家人却开始无视梁冀,打算自立门户了。

梁冀感觉自己被耍了,哪里肯干。于是邓家谁敢造次他就杀谁。梁冀大将军杀了邓家的造次之人后,为了能当上邓贵人的老爸,竟然决定杀掉邓贵人的亲妈。

于是梁家派了一个刺客前去刺杀邓母。那一夜,月黑风高,刺客爬上了邓母家的房头,还未下手,一阵阵梆子声就响了起来:“抓刺客啊!”“抓杀手啊!”“抓坏人啊!”

原来邓母家就在皇帝心腹宦官之一的中常侍袁赦家隔壁。也不知道是不是皇帝有意安排的,反正袁赦晚上不睡觉就等刺客呢!袁赦是天下第一大世族袁家的人,也算是袁术、袁绍的大爷。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记载:“冀恐猛姊壻议郎邴尊沮败宣意,遣客刺杀之。又欲杀宣,宣家与中常侍袁赦相比,冀客登赦屋,欲入宣家,赦觉之,鸣鼓会众以告宣。”

邓母大难不死,赶紧跑去面圣。刘志见架空梁氏的计划进展不顺,便把牙关一咬,准备连夜“造反”。

桓帝雄起

皇帝想“造反”不容易,如很久以后曹操曾孙曹髦当皇帝的时候就想“造反”,他想跟掌控朝局的司马家硬杠,结果被司马家的人干掉了。而且司马家的人之前就质问过曹髦:“你当皇帝,怎么能造反呢?为什么要反司马家呢?”曹髦说出了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刘志现在的处境和曹髦差不多,他手里有什么?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世族大臣?清流党人?开什么玩笑!他们要是想主持正义早就帮皇帝了,当年外戚梁冀毒死上一任皇帝的时候,世族和清流管了吗?

刘志没有帮手,可他还是想反抗,找谁合作呢?

皇帝被外朝的外戚和世族架空,他自然只能找身边的人合作,这些人就是宦官,东汉著名的“厕所政变”上演了,皇帝带着小黄门(皇帝身边的近侍宦官)唐衡急急忙忙跑进了厕所。

“哪些宦官敢跟朕造反?”

唐衡低声道:“还有4个有点儿能量的宦官,愿与陛下一起对抗梁氏!”

终于,一个皇帝带了5个宦官在一间密室里,你咬我胳膊,我咬你胳膊,6个人咬成一个圈,把胳膊都咬出了血:“莫要忘记我等的血誓,咱们反了!”《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中记录了皇帝与宦官歃血为盟的场景:“五人共定其议,帝齧超臂出血为盟。超等曰:‘陛下今计已决,勿复更言,恐为人所疑。’”

当刘志为了“爱情”不再选择自怨自艾、殚精竭虑地活着时;当刘志铤而走险,走出厕所,与自己的心腹宦官起誓时;在全天下士人都不敢忤逆梁大将军的情况下,当那几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忠心皇帝的宦官开始行动时,东汉的疯狂便开始了。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胆大妄为的宦官居然还成功地救回了汉帝的江山,一个皇帝5个宦官真的把大汉翻了个天,他们成功了,梁氏完了……

随即而来的是东汉朝堂上的大清洗,雒阳城内人头滚滚。随即而来的是皇帝实现誓言,5个宦官居然都裂土封侯了。从此宦官势力再次崛起,与清流党人和世族集团正面交锋!随即而来的是邓猛当上了皇后,不过没多久便被废黜,再后来刘志又把窦氏立为皇后。

待到汉桓帝末年,东汉朝堂上派系纷争愈发激烈,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一场场宦官与清流党人及世族之间的纷争,其实是皇权与世族政治纷争的外延,如董卓这样的小郎官又该何去何从? 0gkCPL9mdW3uwn4bfDHgnaci7YlZmBHcxsV+31HfEsQsQpdAR9hzSx3eQ6/wRJ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