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东汉凉州的“网红”

一、动荡的凉州

汉桓帝时代东汉天下分为13个州,凉州是最西北的州,是边州,下辖12个郡,98个“县”。凉州往东是关中,往西通过河西走廊连接西域。这广漠的凉州大地可不太平,隔三岔五就打仗。为啥打仗呢?主要就是总有人造反,这里是边关嘛!比如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时南匈奴人造反准备攻打凉州安定郡,安定郡周边的部分东羌部族就打算响应南匈奴人的叛乱,东汉著名将领张奂(“凉州三明”之一)时任安定属国都尉,他派人做通了东羌部落的思想工作,这些羌人又转过头来配合朝廷军队暴揍南匈奴人。

那个年代东汉帝国表面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已经显出颓势。汉桓帝初年的一首歌谣就很能说明问题:“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男人都派到凉州与叛军打仗去了,家里都没男人干农活,庄稼肯定长不好,何况,这凉州的羌人叛乱史书上记载的太多了,三天一摩擦,五天一大仗。那个时代,谁狠,谁就能出头,而后世的“大魔王”董卓,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凉州狠人。

二、凉州“网红”董大侠

《古惑仔》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铜锣湾只有一个浩南,那就是我洪兴陈浩南!”这句话放在年轻的董卓身上也非常合适:“凉州只有一个仲颖,那就是我陇西董仲颖!”董卓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是凉州名号响当当的江湖大哥,也是凉州名气极盛的“网红”。

红到什么地步呢?当地的粉丝凉州羌人豪帅一次就给董卓打赏了1000多头牛羊杂畜,放在今天就是“火箭”“游艇”刷屏的节奏。《后汉书·董卓传》就记载了当时的盛况:“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史书里没有具体说董卓当时多大年纪,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董卓还很年轻。这么年轻就成了当地的红人,凭的是什么呢?俗话说得好,想成事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咱先说说,董卓年轻时候的“天时”。所谓“乱世出英雄”——当然,也可能是枭雄,这个看我们怎么评价了。前面说了当时的凉州不太平,羌人叛乱的事情时有发生,实际上羌人在很久以前就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自然也是东汉帝国的子民。羌人分成很多种姓,因为有着游牧民族的特性,所以有时会与地方政府起冲突,不过也只是局部性事件。

西汉时就有羌人造反的记录,等到了东汉的时候,历朝的西征经费更是天文数字。这天天打仗,国库受不了呀,董卓的“天时”就在于此,凉州算是个“小乱世”的局面。

再说“地利”。当时地方社会矛盾凸显,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领导,有家无国。虽然羌族加入了华夏大家族,成为东汉多民族组成部分之一,可这些游荡的羌人部落依旧保持着他们的特点——“乱”,部落各自为政,时而造反,时而互相吞并。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的矛盾与斗争,一种特殊的职业顺势而生——矛盾调解员。

矛盾调解员在当时有一个具体的名称,叫“游侠”,这在乱世肯定是热门职位,当然,风险也很大。在凉州当游侠可不比在关东地区,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好处理,调停得不满意,两边闹僵了,调解员可就性命不保。

我们接着永寿元年(155年)张奂说服东羌部族打败南匈奴叛军,说说当时的凉州社会矛盾。汉军打败南匈奴叛军后,张奂兑现了给羌人报功和分发战利品的承诺,羌人高兴啊,真的给战利品啊!老张说话算话,是个好官。好官怎么报答,羌人习惯性地送上好马20匹、金耳环8枚。

张奂也不惊讶,在庆功宴上把酒倒在地上,义正词严地发誓道:“即使你们赠送我的马匹像羊群那么多,我也绝不会牵入马棚;即便黄金像粟米一样便宜了,我也绝不会装进自己的腰包。”

羌人蒙了,这是什么情况?居然有这样的官?“奶奶的,前八任郡都尉大多贪图钱财,坑害俺们,俺们恨透了他们,居然有张奂这样的好官?”这真不是夸张,前八任郡都尉,一任干3年,那也作威作福24年了,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在汉朝官僚体系中被察举为“孝廉”的。

安定郡羌人就是凉州羌人的一个缩影,羌人被东汉地方官吏盘剥得很惨,哪能有好日子过?

再看凉州的汉人。汉人的户籍是被锁死的,也就是不许内迁,生下来就是戍边的命,凉州汉人在世族云集的关东人眼中就是下等人,就连战功赫赫的张奂想迁户口入关东,都得皇帝亲自批准!

董卓这个凉州游侠能在这种环境下,赢得羌、汉两族人民的尊重靠的是什么?这就要说到“人和”的问题。董卓,就是那个有本事的游侠。

史书有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这里我们起码可以解读出三个结论:一是董卓起步早,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矛盾调解员;二是人脉广,当地的能人他都认识;三是业务强,力量很大,而且双带两鞬。“‘弓藏谓之鞬’。此櫜、鞬二物,必一弓一矢。以鞬是受弓,故云櫜以受箭,因对文而分之耳。” 鞬是藏弓的弓匣,这说明董卓的宝马前面左右各挂了一把弓。闲着没事带两把弓干吗,备用吗?当然不是,左右驰射说的是董卓能左右开弓。

如果说前两点还不算什么,这第三点就是典型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左右开弓是个高难度的活儿。在古代,马弓手骑射最难射击的角度是右侧,平时骑兵骑射训练时最好射击的角度是前方、后方和左方,因为普通骑兵以右手为主,射箭时自然是左手持弓右手引弦,很难把弓箭方向指向右侧,若是右方出现敌人只能拨转马头调整方向再射杀敌人。于是,左右驰射的马弓手就显得难能可贵,而董卓马前左右双鞬自然是左右开弓的高手。

那董卓近战本事又如何呢?

江湖大侠若是近战功夫高超,那还得有趁手的神兵利器。比如金庸大师的小说中,江湖中人人梦寐以求的倚天剑、屠龙刀。对的,屠龙刀就在董卓手中!

南朝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魏将刀》记载:“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

项羽的宝刀(也不知蔡邕是不是忽悠董卓)断玉如泥那是真的啊!这不是屠龙刀是什么?一个等级为1级的玩家,上来挖宝就挖了一个顶级装备,这个玩家此后的成长道路可以想象啊。

这就勾勒出一位武力值很高、形象很酷,放在军中都很扎眼的马弓手形象:董卓胯下宝马,马前左右各悬挂一把大弓,作战时他的右前方忽然出现一名敌人骑兵。董卓迅速从右弓鞬中取出大弓,左手引弦,一箭结果了敌人,运气好的话,以这个角度来个五连杀也不是问题。等敌人回过味儿来,贴近董卓准备肉搏时,他又挥舞起“霸王项羽的宝刀”,斩断敌人的兵刃,继而一通劈砍。

所以,成名虽说要趁早,但能否成名还是要靠硬实力的。

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方,不红没天理啊。江湖就是这样,一旦名号响了,世人总爱夸耀一下功绩,久而久之,争相依附大侠的新晋侠客和黑白两道人士趋之若鹜,更有源源不断慕名拜访、重金求助的世人,所以董卓年纪不大,却已经在侠客之列。

除了以上介绍的本领,董卓其实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豪爽。《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记载:“(董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这是什么意思呢?

董卓回家后,有土豪粉丝来了,董卓把自己家的耕牛杀了给粉丝喝酒吃肉。注意,这里吃肉有玄机。为什么要杀自己的耕牛呢?要知道,耕牛在农耕时代极为重要,就这么请朋友吃了?再者说,在汉朝私自宰杀耕牛那可是犯法的!而且直接判为斩首! 其实董卓和小马哥烧钞票点烟一样,要的就是这个酷劲儿。所以,我们知道董卓在粉丝面前,肯定是要仗义、要面子的人,同时,还有潜台词:“哥不怕犯法,哥在陇西郡横着呢!”

三、东汉的世族政治让董大侠特烦恼

豪爽、不把律法放在眼里的董同学难道有不得了的背景吗?

这个就比较尴尬了。虽说董卓他爹做官,但官太小。董君雅在颍川郡轮氏县当过县尉,这个出身,在世族横行的东汉后期真不算什么,可放在凉州还是能让人高看一眼的,毕竟凉州的世族没有关东地区那么强大。不过,董老爹待过的颍川郡可就不一样了,你看三国时代颍川出了多少名士,就大概知道那是个世族遍地的大郡,水深得很。

董卓的童年,应该就是在颍川度过的。《后汉书·董卓列传》李贤引《卓别传》记载:“卓父君雅为颍川轮氏尉,生卓及弟旻,故卓字仲颖,旻字叔颖。”董卓字仲颖,弟弟董旻字叔颖,这两个“颖”字,说明哥俩都是在颍川出生的。想来董老爹给孩子们取这个字,是觉得能在颍川得两儿子那是需要时刻显摆的。

董老爹对董卓应该是很失望的。当爹的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本指望儿子多结交名门望族,扩大人脉,谁知道这儿子不省心,长大后居然混成了江湖大哥,每天和不入流的羌人混在一起。董老爹给孩子起了这么有文化的名字,让孩子好好读书,谁知道,孩子居然崇尚武力,董卓怕是小时候就和颍川的世族子弟不对付。

董老爹有烦恼,小董的日子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小董烦恼的源头,还是因为得不到。

前面说了,董卓的身份是矛盾调解员——游侠,尽管是“网红”级的调解员,可这行当没前途。东汉末年,最有前途的职业是什么?是“世族名门”。这个职业的要求很高,主要体现在投胎技术上,你要不是世族门阀出身,对不起,拜拜了您嘞。

在东汉,世族大家强横至极,连皇帝对其也要避让三分。做个世族名门有多爽呢?东汉的世族豪强兼并土地成风,庄园占地数以千顷;手下徒附的农民和私兵数以千计,多的都数以万计,跟后世欧洲的小领主差不多。他们修邬堡、建庄园,高大的院墙上再修几座瞭望塔,院墙后有成百上千的家兵守卫庄园。东汉的世族、豪族政治就是后世门阀政治的前身,而类似小领主的庄园经济模式是其基础。

世族的生活谁能不爱?小董也喜欢啊,美丽的庄园、高大的邬堡,可他做游侠,一辈子也未必能达到那个高度。游侠,说好听点儿叫矛盾调解员,说不好听的,就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社会人,国家不承认,说“侠者以武犯禁”,那马上就得下岗,啥时候才能成为世族大家?啥时候能修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万岁邬”

董卓的烦恼,在那个时代是无解的。阻止土地兼并和世族壮大,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度田法”(丈量、核准私有土地,清查隐匿人口)失败的时候就等于宣告放弃了。小董同学做游侠的时代,大汉世族大家已经隐隐形成门阀,甚至可以对抗朝廷。早在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章帝时,世族就公然巧取豪夺先帝之女沁心公主的良田,就连汉章帝都无可奈何道:“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这么多年过去了,皇权慢慢地被世族大家侵蚀,皇帝都没办法,区区县尉的公子又能如何?

最要命的是,这个绝了东汉命脉的毛病,居然还是东汉“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开国皇帝刘秀当年夺天下依靠的就是豪族!

若是穿越回1800多年前的董卓时代,我们或许能看到小董同学骑着宝马离开凉州世家大族的邬堡时,依依不舍地回头观望那高耸的瞭望塔里的人,默默地说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管董卓多么有本事,想走这条路,没戏。

四、东汉选拔官吏的逻辑:投胎是门技术活儿

当时的东汉,无论你是从文还是学武,想建功立业,就得当官,想当官呢,就得投个好胎。什么意思呢?因为早期中国传统上选拔人才,多用一种叫作“世卿世禄制”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你是当官的,你的孩子一定也是当官的材料,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后来到了秦朝又沿用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制,等到汉朝采取的叫察举制。科举考试?别闹,那都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起初,察举制也是好事,这就得感谢数百年前西汉的汉文帝了。一代明君汉文帝已经发现了世卿世禄制和军功爵制方法的漏洞,作为一个资深皇权“程序员”,他想出了一个填补这个漏洞的方法——察举制。

具体来说,察举制就是允许当地官员向上级汇报本地杰出人才,由上级从里面择优录取成为国家官员。

评选杰出人才的标准有哪些呢?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就是日常招生与特招生的区别。日常招生分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个类目。这里面,“举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简单说,就是做事情要“孝顺”“清廉”。

这个看似不错的制度本来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当官渠道,可逐渐在世族的影响下变了味儿。汉朝规定,20万人口给一个察举名额,人口少的西部地区就得几年才能推荐一人(人口不满10万的郡两年推荐一人,人口不满5万的郡3年推荐一人),而“察廉”(提拔廉洁的小吏)就更得靠关系了。靠推荐当官,最后便宜了谁?寒门子弟吗?怎么可能,这事得靠运作,最后各种关系户和世族子弟纷纷当官,他们“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当时甚至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之语,而真正的寒门子弟那就别想了。

东汉中后期,地方举荐权被少数公卿大臣、世族名门控制,此时的察举制又蜕变成变相的世卿世禄制,成为那些公卿世族维护自己势力发展的工具。董卓一个微官家庭出身的江湖大哥怎么看也不可能拿到察举的名额啊。

董卓郁闷了,他认为迅速当上朝廷遴选的官员机会微乎其微,修邬堡、当大官的野心逼着他想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办法——征辟,先从基层干起。

“征辟”和“察举”是配套产品,区别在于“征辟”的官吏往往是在地方当官或者是朝廷的属官,不享受国家级官员的待遇,但好处是,这个官在地方是有一定实权的。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们也称为“辟召”“辟除”。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简单点儿理解,董卓接受了自己不是世族子弟,拿不到朝廷后备官员名额的现实,把目光聚焦到了地方“小吏”的选拔事业上来。凉州本就不太平,像他这么有本事的大侠,难道还不能混一个干实事的地方官吏岗位吗!事总得有人干,将来干好了,州府还是可以把自己推到中央遴选,到那时候俺就是朝廷编制的官了!

董卓想通了,“曲线救国”未尝不可呀。他想通路径后,立马登上高山,迎着烈风呐喊:“那些害我拿不到‘察举名额’的世族,你们瞧着吧,将来我才是你们的‘董爸爸’!”

许多年后,曹植作有一首《白马篇》 ,若将诗中的“幽并”改成“凉州”,这首诗放在董卓身上也很适合: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年轻的董卓有这么忠义、这么牛吗?当董卓仗剑凉州江湖的时候,距离他引军入京夺权、祸乱朝纲大概还有1.5万天的时间,此时东汉边疆的烽火也即将悄然燃起。

董卓的人生与东汉的兴衰在此后有着哪些曲折离奇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p5189tu048F4LDhYMvif/wNL+70OfEFtdWleQXNU+oMSgFHpIQM7MNV3Lg5nBS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