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桓帝时代真正的终结

一、东汉新朝的政治斗争

窦武除了全家升官发财,再就是忙活着在朝中内斗。大将军窦武这么有底气搞内斗,难道边疆的战事都结束了吗?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但进展颇为顺利。凉州方面,段颎把东羌打得抱头鼠窜,西线大捷;而东面的张奂干脆回朝复命了——东线无战事。

新皇帝登基没几天,段颎就送上了一份大礼,不过是窦太后代收的。

一代军神段颎率领1万多兵士,带了15天干粮出征,在逢义山碰上东羌联军主力,一决雌雄。东羌兵力远超汉军,估计得5万人以上,汉军将士见敌人太多开始害怕了。

人家段颎是一代名将,马上摆了一个后世游戏玩家常摆的阵型。前面战线维持兵列起长枪阵三重,后面放上弓箭手,左右两翼摆轻骑兵,伺机突袭敌人后阵。说白了就是中线枪兵当“坦克”维持战线,后面弓箭手作为攻击输出,两翼骑兵寻机摧毁敌人攻势。

然后段颎开始加油鼓劲:“现在我们离家几千里,前进,事业就成功;逃走,死路一条,大家努力共取功名吧!”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详细记载了逢义山之战:“虏兵盛,颎众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激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逢义山之战严重打击了东羌联军的信心,而段颎此后开始昼夜兼程追击东羌,根本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窦武等人搞内斗的时候,段颎还带着将士们在大山里跟羌敌鏖战呢,不过此时张奂回京了,这个前朝的三边大将回来了!可窦武显然缺乏和张大将军的有效沟通,这也给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窦武的大招就是抓住坏人,然后慢慢收集证据,再依法依规地发动政变。他抓了黄门令魏彪,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小黄门山冰代替,接着让“新黄门令”山冰把长乐尚书宦官郑飒抓起来,慢慢审讯、收集证据。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大将军没有权力绕开皇帝,自己抓捕和任命黄门令……也就是说,窦武用非正常手段干的这事,说严重点儿这就是政变了。

你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啊,可窦武干一半停了。陈蕃催促窦武赶紧杀了郑飒,再对付其他宦官。窦武竟又开始照章办事,要拿了郑飒口供再对付曹节、王甫这些大宦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窦武还像平常一样晚上回家休息,等第二天出了口供再说。那一夜,窦武睡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觉。

窦武以为抓了几个宦官,关进监狱,再让狱吏拿下几份口供就可以轻松地将宦官们置于死地。20多年后曹操也说过“对付宦官,一个狱吏就能搞定”,这话显然并不现实,因为窦武就这么干的,且结局很糟……

当窦武过度自信的时候,宦官们可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们迅速准备反击。皇宫里的宦官曹节等人也明白了,党人要置他们于死地。曹节告诉其他宦官,他们必须团结起来,一起盟誓,拼命一搏。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记载了17名宦官领导结盟的过程。宦官“骂曰:‘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因大呼曰:‘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乃夜召素所亲壮健者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歃血共盟,谋诛武等。”

机智的曹节一面关闭宫门,一面干掉窦武任命的黄门令山冰等人,然后救出自己人,再重新任命一个黄门令——让王甫先兼着。既然已经和窦家撕破脸了,曹节也没有放过皇太后窦妙!宦官把窦太后也给软禁了。

好了,窦武的机会基本泡汤了,可宫外还有众多的窦家人啊。

狡猾的曹节想到了利用小皇帝最信任的奶妈,如果能够做通奶妈的工作,帮助宦官劝说皇帝,那皇帝不就站在宦官这边了吗?从赵娆和程璜后来的情形看,二人确实出力了。而且赵娆和程璜也不得不出力啊,陈蕃要求太后杀宦官的奏章里,竟把新皇帝的奶妈也算进去了。

《后汉书·陈王列传》中记载了陈蕃的上疏:“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赵夫人八成就是赵奶妈,这下赵娆不干了。

也许赵娆跟皇帝刘宏说:“窦家人谋反了,要杀你和你奶妈,然后再杀你亲妈。咱们听曹节的弄死窦家人,你妈就能进宫了,你也就能天天看见你亲妈了。”

刘宏别的不管,能看见亲妈那是真格的,汉帝刘宏最终登上了德阳前殿。德阳殿是雒阳北宫最大的宫殿,高大雄伟,据称离雒阳43里的偃师城,能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刘宏在德阳殿前拔出佩剑,按照奶妈赵娆教的动作和说辞,兴奋地誓师,要求宫中值班郎官一起干掉大将军,宫中的宿卫们自然一下子就蒙了……

也不知道当时董卓有没有外放,若是还在宫中值班,那可真是难忘今宵啊,值个班还搞成政变了。

窦武一觉醒来的时候,宫里的人马已经来抓他了,他赶紧跑去雒阳北军五营兵的驻地,那里有他不少亲信,比如他侄子窦绍。可五营兵心里也蒙着呢,没都跟窦武去造反,窦武只动员走了一半兵力。

此时曹节拿着皇帝签发的文件,去找前三边总督张奂,张奂一时闹不明白事情原委,也只得按照皇帝的意见,发动北五营中没跟着窦武走的兵士与窦武对垒。

张奂一个还不打十个窦武啊……双方军队在宫外隔空喊话。

窦武这边是:“中常侍造反,大家努力作战,封侯、重赏!”

宦官和张奂这边是:“大将军造反,大家是皇帝的亲卫,怎么能不保卫皇帝呢!先投降的有赏。”

从双方的口号来看,张奂这边更贴近正义,主要是投降就有赏啊。窦武就此失败,继承了前任大将军梁冀的结局模式。

窦武败了,老太傅陈蕃还有一定影响力,可谁承想在北军五营兵对垒前,老太傅陈蕃带了值班官员和学生一共80多人,竟然拿着刀剑跑进皇宫要见陛下,希望和陛下紧急沟通。陈蕃这种自投罗网的行为,让宦官们喜形于色,直接在宫中伏杀了陈蕃。

窦武大招没憋好,被宦官们一顿拳脚给打死了,东汉朝局又要急转弯了。

宦官政变成功,党人彻底落败,窦家人首先完蛋,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窦太后被换了个地方“养”了起来,能养多久?对宦官来说,甚至对小皇帝来说,恐怕窦妙都是一个危险的人物,没养几年她也“寿终正寝”了。

清流领袖纷纷被干掉,清流党人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能力,没过多久宦官们想起了旧账,又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党锢从抓人、禁锢变成了杀人,清流全部暂时“死机”了,清流党人对皇室纵有千般不是、万般不是,他们也比宦官正义啊,东汉这下更麻烦了。

现在自然轮到宦官们高兴了,《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载:“曹节迁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迁中常侍,黄门令如故。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皆为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曹节当年已经因为拥立汉灵帝封了长安乡侯了,现在又加官晋爵,还领导了宫中的部分卫士。宦官实力大大增强。

党人倒台,小皇帝却很高兴。挡在他面前的外戚大山竟然稀里糊涂地没有了,皇帝他娘、他舅、他表哥都可以入京了,老董家人算是上道了。

而渤海王刘悝竟然也有了抬头的趋势,他和小皇帝是亲戚,无法联姻,不过他老婆家可以啊。于是等小皇帝成年,渤海王的宋王后把自己的侄女送进宫跟小皇帝结婚,弄出来个宋皇后。

各世家大族虽然也有被此次政变牵连的,但谈不上伤筋动骨,而且从后来世家大族的发展来看,人家在这个没有强大外戚和清流党人的真空期,还壮大了不少。

当汉桓帝的老丈人和清流党人落败时,桓帝的时代才真正地结束,大汉王朝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无力回天的阶段。

二、埋头苦干的董县令:你们斗你们的,我干我的活儿

西门保安变成北门保安

董郎中还是被外放了,他被放到并州雁门郡广武县当县令,那地方挨着鲜卑,是个边区,自然也是战区,汉朝很重视郡县官员,县令也不是后来的七品芝麻官。那么东汉的县令到底是多大官呢?

汉代是按照工资算官员级别的,县一级的标准如下: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

董卓是广武令,一千石级别。广武令上面的郡守是两千石,郡都尉比两千石。

董卓在凉州时是游侠,那时候级别零石。后来被征辟成为郡吏,到了凉州幕府任从事,算是幕僚,有工资没档案,零石。再后来做了羽林郎,比三百石,就是相当于三百石。实际上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简单点儿说,是享受三百石待遇,但不算正职岗位。然后当了张奂麾下军司马,军司马一千石。而今外放走入政治核心官员序列——当县令,还是一千石,工资没涨,级别没变,但岗位变重要了。

董县令的外放时间不确,但任命肯定出自尚书台,至于是窦武掌管尚书台的时候,还是窦武死后其他势力掌管尚书台的时候,就不得而知了。

董卓被派往并州雁门郡广武县任县令,当时的广武县工作环境怎么样呢?从广武县往北20千米就是雁门关,典型的边境县。北面是鲜卑等少数民族,经常与鲜卑发生冲突,得防备其袭扰,男女下田种地都带着刀棒,凑合活着就是了。

老董在凉州时守帝国西门,现在混上县令了,好嘛,改守卫帝国北门了。

县令,父母官也。这是考验董卓全面发展的工作平台。

《后汉书·百官五》详细记录了县令的主要工作、县内的官员构成、县一级的机构设置,以及各基层单位官吏的设置和工作任务。

先看县令的主要工作:“(县令)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接下来是县令的下属们:“县丞一人。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诸曹略如郡员,五官为廷掾,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

县令下面管乡:“乡置有秩、三老、游徼。”其中“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

乡下面是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本注曰:“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比亭再小的就是里:“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

要是按照小说、游戏、影视作品中的董卓形象,很难想象董卓穿着文官服饰,带着一众幕僚走访县内各地的情形。

都是县令,可来路绝对不同

老董在广武县干得再好,估计心里也并不舒坦。因为他走了太久、经历了太多才换来这么一个县令。董县令此时也看明白了,出身才是最大的助力,虽然自己靠奋斗当了官,但并不代表他心中平衡啊。

本来当守边疆的县令就够辛苦了,再看看周围的世族同僚,董县令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他游走江湖,又打遍凉州,最后入职羽林,再任军司马威震关中,最后转了郎中混上了县令,这10年多的时间里不容易啊。可就这样,多少出身卑微的人一辈子都混不上。董县令回头看看周边的同僚,看看其他各州的县令,其中不少人走的简直就是火箭路线,而且人家什么也没干。若把世族子弟进入太学镀金也算作成绩的话,那他们算是为国家读了几年书。

汉朝世族子弟的标准提拔路线是这样的:太学念书镀金,弄个名号方便出道,出道之后当郎中,再外放县里。又或者混个郡府官吏先干干,等到有察举名额再拿名额直接上道。再厉害一些的小孩子时候就当郎官,长大直接当县令,比如袁绍大公子,年少为郎,不到20岁就已出任濮阳县长。

董县令心里有怨气,可保不齐世族子弟还看不上董卓这个寒门县令呢。其实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时代,董卓最多也就是自己不高兴罢了,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东汉阶层固化,连晋升通道也是固化的。

不过丰富的履历还是有用的。朝廷忙着内斗,各大势力忙着抢官职、抓权力,可那些边州仍然不太平啊,风险大、工作不好开展、战乱地区的郡县总得有人去干啊。

或许最初是这样子的。

“把你家子弟弄到边州的几个县当县令怎么样?”尚书询问一个世族大佬。

“那可不行啊,那什么单位?边州老打仗,我孩子没那能耐,连鸡都没杀过。还是关东腹地好,你帮帮忙。”

“那总得有人干这活儿啊,要不然我们怎么交代?”尚书为难了。

“董卓那样的人,给个官就不错了,还能挑地方?让他们能打的去,历练历练嘛!”

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老董还是坚持把工作做好了,正是因为艰苦卓绝的地区总得有人去,而此时的董卓又名号响亮,在朝廷还算是一名得力干将,机会自然比别人多。

董县令是个好官

为什么说董卓是个好县令呢?董卓当县令最后考核的成绩是“最”。汉朝考核官员成绩出来后,“最”这个等级的会升迁,老董后来很快便从广武令“千石”级别被提拔为“比两千石”级别的岗位了。所以人家这个县令放眼全国各县考核成绩,那是名列前茅的。

估计提拔董卓的时候,朝廷文件上会写“董卓任广武令以来,宣教有道、治县有方、守土有责、百姓爱戴、成绩斐然。迁比两千石蜀郡北部都尉”。

董卓在广武令上得到提拔后,很快再次被提拔,成为蜀郡北部都尉,实实在在的比两千石官阶。

三、细说董都尉的进步之路

一个人进步是否容易,关键看是在什么环境下取得的进步。

从凉州江湖中脱颖而出的董大侠,转职成能在战乱不断、政治生态恶劣的凉州获得各方势力青睐,并被顺利举荐入京的董从事;到了宫中给皇帝当保镖,成为亲历皇帝和党人斗争的羽林郎;之后重返战场,以张奂手下军司马的身份,在关中立下大功,变成出口成章、邀买人心的董郎中;最后在皇帝换代的政治斗争中不受影响地成为并州广武令,接着直升比两千石级别的蜀郡北部董都尉。

由此可见,董卓不可能只是个会打仗的莽夫,目前来看,董卓至少有以下几个特质。

首先,能打仗、会打仗,还能打胜仗。董卓是一路打上来的,在江湖上斗殴,然后转上正规战场,从陇西郡开打,升级后打到凉州,最后干脆打进了皇城,给皇帝当保镖去了;三秦大战后名震关中,去广武当县令,驻守边疆的县城,估摸着还得和骚扰并州的鲜卑打仗。

其次,能在夹缝中寻觅机会,但却左右为难。董卓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他有情商,不然怎么当的凉州红人?但董卓的生存环境却并不乐观,咱们细说一下。

董卓从皇帝身边被外派出征,打赢了三秦大战,声名显赫,看似就要官运亨通了,但东汉却是一个讲究派系和门生故吏的时代。就拿广武令这个官职来说,即是对董卓转入核心官僚体系的一个认可,也是安排得比较妥当的一个位置,边州边郡,不算高配,而且也没让董卓跑到关东去享福,人尽其才罢了。

这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研究,去安排。张奂是董卓的前任领导,董卓自然就是张奂的门生故吏,按理说董卓得去找张奂帮忙协调尚书台,尽快外放自己,之后的仕途自然也需要依靠张奂。若张奂一直帮扶董卓,董卓在广武县想升迁应该问题不大。

可问题来了,没过多久张奂居然倒台了,而且段颎恨死了张奂,决定落井下石,这就让董卓很尴尬了。那么张奂是怎么倒台的呢?董卓在两位互相有矛盾的老师中间又是如何选择的?

当年窦武政变时,张奂率军击败了窦武,事后他认为自己错信了宦官,很不开心,其实当时的张奂也谈不上失误,宦官有诏命,是皇帝让他干的,没毛病。但他要与宦官划清界限,以证清白。终于,在建宁二年(169年),张奂彻底站到了宦官的对立面,结果被罚俸3个月,并且自囚数日。这是个危险的政治信号,很多宦党都接收到了,最终,时任司隶校尉的王寓发动攻势,曾经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谢幕,因结党罪免官回家。

董卓入职比两千石的蜀郡北部都尉之前,张奂肯定已经倒台,可这并没有阻碍张奂的故吏董卓继续被提拔——董卓在朝廷中毕竟不止张奂一个靠山。

所以,董卓见张奂倒台了,八成抛弃张奂,赶紧站到了段颎一边。而段颎在张奂倒台后可没少落井下石,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

第一个故事是“地道杀手”苏不韦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叫苏不韦的人,他爹叫苏谦,苏家和张奂关系很好。而当过司隶校尉的李暠和段颎是好朋友。这四家人就出现了问题。

李暠在任司隶校尉时,处死了和自己有仇的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决定报仇。苏不韦下手狠毒,他挖地道进入李家,杀了李暠的小妾和幼儿,又刨了李家的祖坟,还斩首了李暠他爹的遗体,将头颅挂在闹市。当时改任大司农的李暠气疯了,他求官府拿人,可最后居然没拿到!李暠自己还干过司隶校尉呢,缉拿苏不韦的事情居然不了了之,李暠最后被活活气死了。后来遇到大赦,苏不韦和没事人一样回家过正常日子去了。

后来,段颎也当了司隶校尉。段颎是李家的朋友,自然要给李家报仇,他聘请苏不韦给自己当从事,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吗,这是要整死苏不韦。苏不韦当然不敢去了。

于是,段颎找来手下一名叫张贤的从事,让他去杀苏不韦全家。张贤估计知道苏家人和张奂是朋友,一时没有执行。段颎见手下居然抗命,便弄了杯毒酒给张贤他爹,跟张贤说:“如果灭不了苏不韦满门,你爹喝这个。”

段颎如此决绝,张贤哪还敢耽搁,也不管青红皂白,竟把苏不韦一家60口全部杀了。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苏家人和张奂是朋友,李暠和段颎是朋友呢?因为段颎不但是为了给李暠报仇,也是给张奂点儿颜色看看。

这个故事里段颎、李暠、苏不韦之间的恩怨了结,结果是张奂吃瘪,段颎可以放过张奂了吧?答案是不可以!

第二个故事是张奂迁户口事件。当年张奂平叛三州有功,弄了一个弘农郡户口,全家迁入内地,算是进入大城市了。张奂寻思着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吧,于是他在家关门教书,学生有1000多人,可段校尉能让张奂安生了?

段颎任司隶校尉时,想把张奂逐回敦煌郡。张奂实在没辙了,毕竟现在人为刀俎他为鱼肉啊,便写信给段颎谢罪,言辞恳切:

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矜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何者?……俱生圣世,独为匪人。孤微之人,无所告诉。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

这信写得很长,但却很有意思,简单点儿说,开篇就是:我是小人而且愚昧,得罪了段哥。之前通过信,段哥体谅我,我的人还没回家,您关照我的信就到了。我知道,不是你想整我,只是地方官吏催我搬家,催得急啊。你可怜可怜我,帮帮忙吧。最后还很明白目前是段颎说了算,便干脆说:“你要是看我可怜就放过我,要不你就把我弄死得了。”

张奂当年何等威风,独掌三州威震三边,而现在呢?他给段颎写的信无异于下跪了,满篇都是祈求的话。董卓的大师父段颎最终放过了二师父张奂。

是段颎心软了吗?未必。咱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段颎当然不是心软。或许有了这封信在手,留着张奂反倒显得自己仁义。

设想一下,当段颎在宾客面前拿出张奂的信让众人传阅时,他会不会假模假样地说:“张奂这么求我,本校尉如何能再对他下手。哎,当年还跟我争什么长短,现如今我乃三公太尉、司隶校尉,张奂呢?”

董卓或许也看过这封信,他也得与张奂划清界限。宦官要整张奂,段颎要整张奂,从张奂后来厌恶董卓的人品来看,董卓此时很可能没有帮助张奂,而是改投了段颎。许多年后,董卓与三师父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争雄时,手法与此时的段颎如出一辙。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董卓后来跟段颎走得近,张奂怕也看出董卓其实是一个大大的实用主义者。

董卓最后一个特质,是履历丰富、能文能武,但出身低微,派系无力。就董卓当时的年纪来说,履历已经很丰富了,地方州郡官吏做过了,朝廷宿卫做过了,郎官经历有了,朝廷武官也做过了,地方县令一把手也做过了,如今直接晋升属国都尉合情合理。这个时候的董卓估摸也就40岁,算是朝廷的一颗政治新星。

但是,董卓无论如何绕不开一个问题——出身!他不是出身世族,也不是举孝廉入仕的。他是野路子,是小门小户,是江湖大哥。这一点很尴尬,改变不了出身,只得改变自己。派系是个好东西,董卓现在加入的是凉州老军头派系,不过这个派系在朝廷上基本没用,“老军头公会会长”段颎也只是给“宦官公会副会长”王甫打工的,那老军头公会的其他人岂不更是低人一等?

当董都尉赶往益州任职的时候,或许他会东望雒阳,曾几何时那个关心披风是否拉风的董大郎,如今又一次蜕变,成了一名心性更为复杂的成熟官僚。

如果当年在凉州和羌人作战时董卓面目狰狞和悲凉,那如今的他,恐怕已经成了一个没心没肺的中年大叔,一个杀伐果断的军旅将帅,一个利益当先的成熟官吏。那个当年驰骋凉州的董大侠,恐怕早已被现实碾成了齑粉。

董卓经过“千石”级别的县令磨炼,在即将成为“比两千石”级别的蜀国都尉之际,距成为“万石”级别的董相国还有7000多天的时间。

董卓进入两千石序列的官吏之后,又做得怎么样呢?灵帝时代的东汉朝堂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3W3PRg3iPTCbzdSyeQnj1YzV1CddogXXoIyaVwfLpe0FyvQczdf4OMyc5g42Fl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