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说清楚故事的原委,就得偶尔跳出董卓的视角,说说东汉当时社会的变化。这章我们说说东汉那些缺乏前车之鉴,自己摸索出来的荒诞故事。
前面说了,五大评委组谁都不服谁,选皇帝这事太难了,可事情总得办啊。
除了渤海王刘悝,其实大伙心中都明白,天下刘氏宗亲多了,如果海选皇帝,那优秀、贤能的宗室不在少数,到时候事情就复杂了,于是他们都同意在河间王的后人中选一个。
河间王是谁?为什么是他这支的后人?因为河间王刘开是汉桓帝刘志的爷爷。
渤海王刘悝顿时就不干了:“滚一边儿去,当我死了吗?为什么不是兄终弟及?”见无人支持,又开始咆哮,“好,既然你们不同意我,那你们从我爷爷那辈开始选,怎么不从我曾祖父汉章帝刘炟的后人里选,那岂不是更多选项!你们这是什么规定?”
其他四组评委:“滚!”
刘悝哼哼道:“你们选谁我都不会同意的!”
其他四组评委:“你爱咋地咋地!”
刘悝竟然第一个出局了。
其他四派都同意从河间王后人中选,可河间王刘开当年有三个儿子,先帝是三个儿子中刘翼的儿子,而这三支又经过三代后人繁衍至今,符合条件的也不少啊!
“和稀泥”的窦妙终于有了一个好办法,她喊来了侍御史刘鯈。刘鯈简直就是为了选皇帝这件事情准备的人才。你看,刘鯈是皇室宗亲,而且就是河间王后人,最主要的是他还是侍御史,工作就是监察官员。按照工作经验来看,刘鯈对河间王后人的品行非常有发言权。人家既是皇亲又是侍御史,哪里说的不比那些评委在理?
刘鯈参与制定选择标准没问题,可他自身实力有限,他是当不了评委的,那他参赛行吗?或许,当初窦妙询问刘鯈皇帝人选问题时,二人是这样说的。
窦妙诡异地笑着对刘鯈道:“刘鯈,你不会也有参选皇帝的想法吧,虽然你也符合条件。”
刘鯈再傻也知道自己没戏啊,答道:“我哪儿行,我就一个侍御史,太后您需要的是天资聪慧的,打小就能看出来才智过人的皇族!”
刘鯈说出了第一个重要晋级标准:年龄。成年的选手一律不行!开什么玩笑,弄个成年皇帝回来收拾四大评委组吗?小孩子才好摆弄。
窦妙觉得刘鯈很上道,便说道:“现在,党人、宦官还有世族掐得太欢了,不好办啊。选手跟谁沾边儿都不行啊。”
刘鯈盘算着自己家亲戚:“太后我给您拉个名单,慢慢看吧,年龄小、根基弱,最好还跟几个派系都不来往,要是孤儿就更好了,我细琢磨琢磨。”
窦妙十分激动,觉得刘鯈太上道了,提出的所有条件都合自己心意。
窦妙当上太后,整个皇宫她说了算,但实际上她就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立马整死当初和自己争宠的贵人田圣。第二件事就是选皇帝,而这个事情窦妙也找到了突破口,这是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看似平静却勾连万世的海选,参与者没有一个人心思是单纯的。但最终所有派系都对自己的收获很满意。
让我们想象一下窦妙表演时的场景。刘鯈提出一个对宦官不利的人物,窦武和陈蕃赶紧跟进,希望让此人继承大统,大家一番唇枪舌剑后,窦妙机智地插话道:“陈蕃大人,当年你力保哀家做了皇后,才使得先帝回心转意没有立田圣那个狐狸精,哀家对这恩情铭记于心。本想陈大人年事已高,选一个年纪小一些的、资质好的做天子,陈大人是士人领袖,升做太傅位在三公之上,成为大汉的唯一高官,好生教导天子一番呢!”(《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然后又对窦武说道:“父亲,按理说谁当皇帝,您都是大将军对吧?”
陈蕃上公位,窦武大将军。1号评委组不好说话了。
刘鯈又提出一个对清流党人不利的人选,曹节马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先帝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和奴才念叨他的好,说这孩子天资聪慧,将来必是河间皇族中的千里驹呢!”窦妙见僵持不下,又说道:“当年宦官之首大长秋曹腾伺候了四任皇帝,深受信赖。曹节,哀家算来,待新帝登基,从汉顺帝开始算,你也算伺候了五任皇帝啊,待到新帝入京时,你任奉车都尉亲自保护陛下入宫,他日封侯也不是难事。”《后汉书·宦者列传》便记载了曹节在选皇帝过程中得到的好处:“北迎灵帝,陪乘入宫。及即位,以定策封长安乡侯,六百户。”
曹节迎保皇帝入宫,参与定策(选皇帝)有功封侯。2号评委组也不好说话了。
估计,跟谁家有关系的皇室,都会以各种理由被拿下。到最后,在许诺了未来窦武可出任大将军、陈蕃做太傅、曹节封侯、杨家的杨赐也可以为新天子讲学授课并引为恩师、周家的周景可能被封侯(周景因为参与拥立汉灵帝,死后被追封为安阳乡侯)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我们看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中记载的清流党人和宦官在选皇帝过程中得到的“实惠”吧:“癸巳,录定策功,封窦武为闻喜侯,武子机为渭阳侯,兄子绍为鄠侯,靖为西乡侯,中常侍曹节为长安乡侯,侯者凡十一人。”也就是说,还有6个人被封了侯。估计像袁家等大家族也没少捞好处,上一次选皇帝的时候,袁家不就弄了一个三公吗?
东汉的新皇帝终于要揭晓了!
新皇帝,原解渎亭候刘宏,史称汉灵帝,他条件勉强符合能够“治理国家”的标准。
第一,他年仅12岁,年龄小,好掌控,在朝中跟哪家都扯不上关系。他家里条件也不好,虽然不至于卖草鞋,但也不过是个乡下亭侯。
第二,他爹早死了,娘家没啥本事,不过她娘家姓董,和董卓同姓。
第三,他级别好,一个穷村子级别的侯爵,解渎亭侯。
如果硬要说这个亭侯哪里好,那就是这个级别!亭侯常常能见到亭长,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就干过泗水亭长,那时候刘邦家里一穷二白,但刘宏能够协调好与“亭长”这等高级别官员的关系,说明刘宏拥有独特潜质和才能。
史书没明确记载汉灵帝登基时董卓在不在京城。我们按照他还在京城来继续讲的话,那董卓就非常有可能去接新皇帝了,为什么?
延熹十年(167年)的最后几天,按《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记载:“以鯈守光禄大夫,与中常侍曹节并持节将中黄门、虎贲、羽林千人,奉迎宏。”刘鯈和曹节带了很多保镖去迎接新皇帝,刘鯈这个光禄大夫是在光禄勋手下领导郎官的官职,而曹节兼任的奉车都尉是保卫皇帝车驾的官职。
这么多人警跸迎接新陛下不为别的,是因为民间传言,渤海王刘悝图谋不轨,要抢夺诏书,自己入京当皇帝。
虽然最后证明,刘悝似乎没这么强势,但刘鯈和曹节肯定不放心啊,所以若董郎中此时还没外放的话,那他是最适合跟刘鯈去接皇帝的人,当过羽林郎,又是郎中,还那么能打。
书归正传,刘宏离开了那个生他养他的乡下,入京当皇帝去了。
迎接皇帝的车队刚出发,窦太后就迫不及待册封自己父亲窦武做了大将军,这个大将军传统上就是外戚干着,管他是皇后的爸爸还是皇后的哥哥,总之就得皇帝老婆家里人干!多少年来,哪个大臣如果担心外戚专权的事情重演,站出来反对,对不起,这是祖制。
汉桓帝刘志活着的时候日防夜防,怕的就是外戚崛起,可他前脚腿一蹬,后脚老丈人立刻上任全国兵马大元帅!
安排完父亲和窦家的事情,窦妙又迅速行动,任命了陈蕃做太傅,又让摆设一样的不倒翁胡广协同陈蕃、窦武录尚书事,控制住尚书台。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控制了政事,这很关键。汉桓帝刘志在世时总是害怕党人结党,三公按老传统干,该开府还开府,可这尚书台的事情皇帝自己管着,远远地把三公踢开,夺了行政的实权。如今刘志驾崩,老丈人和被他禁锢的党人领袖就接管了尚书台喽。
因此小皇帝进京只管学习,军权他“外公”先帮他管着,政权他那些“爷爷”先替他管着。
这倒也正常,刘宏也知道自己的分量,可问题是生他养他的家人也不能入宫,老董家的人一个也不许来[建宁二年(169年)宫中政变后,董家人才被接入雒阳]。小皇帝离开亲人害怕啊,一入侯门深似海,那一入帝门还不得淹死,估计这个倒霉孩子那时候都要吓尿裤子了。
话说回来,刘宏的亲妈如果入宫了,怎么喊她?董太后?不可能,宫中就一个太后,那是窦太后。再说,现在的外戚是窦家,怎么能让一个新外戚集团入京呢?最后刘宏很可能是带着从小照顾自己的两位奶妈赵夫人和程夫人入宫的。
这里有必要说说奶妈。赵夫人赵娆是皇帝的奶妈,可史书并没有记载她是汉桓帝的奶妈还是汉灵帝的奶妈。《后汉书·陈王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陈蕃与窦武这番对话是在汉灵帝登基后。而《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说赵娆乱政也是在灵帝登基后,“帝乳母赵娆及诸女尚书,旦夕在太后侧……”,这个帝乳母自然就是汉灵帝的乳母,不是先帝乳母。而且灵帝很相信赵娆,所以赵娆很有可能是汉灵帝的奶妈。
说完赵娆,还得要说一下程璜,刘宏的一位奶妈姓程,而宫中后来有一个中常侍叫程璜,人称程夫人(也有记录为程大人)。很多人习惯认为中常侍那就是男的,可史书上没说性别,她很有可能就是刘宏的奶妈程夫人——女中常侍。程夫人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后来的两个重要朝臣,宦官如何能有两个女儿,就算收养也要男的传宗接代啊……而且汉灵帝在宫中就询问过程奶妈、程夫人问题,《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中记载了程夫人替汉灵帝定价卖官的事情:“(崔)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故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少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由是声誉顿衰。”所以说程奶妈就是中常侍。此外,蔡邕后来上书汉灵帝,专门谈到妇人乱政一说,其中说了三个妇人乱政,分别是赵娆、霍玉、程大人,显然,程大人是个女人。
而且,中常侍也并非一定是宦官。《文献通考·职官考四》记载:“自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并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汉因之,并加官。散骑有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后汉中,初省散骑,而中常侍改用宦者。”也就是说,秦时就有中常侍,西汉时中常侍属于虚衔的加官,东汉才改由主要以宦官担任。
说完赵娆和程璜,回来继续。对于赵娆和程璜来说,她们和陛下一起住进皇宫,能帮皇帝多大忙?还别说,后来在关键时候还是有用处的。
新皇帝刘宏登基后整天在华光殿读书,老师杨赐除了教他经史和治国理政,还教他画画、写诗词歌赋来陶冶情操。品学兼优的新皇帝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和学习诗词歌赋上。
汉灵帝上学的时候,党人在庆贺,可世上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政策。朝中党人与宦官的矛盾迟早还会爆发。
窦武这些清流党人也进入了狂欢期,他们期盼已久的“虚君政治”终于到来了。皇帝靠边站了,也可以理解为天下士人扬眉吐气了。用后来“宦官头领”王甫骂窦武的话:“先帝刚刚去世,窦武他有什么功劳,兄弟父子三人同时封侯,窦家每天大摆筵席、饮酒作乐,还挑选宫中的美女到家中侍候,不到十天家财增加以亿计。”这话是宦官说的,不作数,人家窦武是士人领袖“三君”之一,怎么可能收那么多钱,怎么可能把先帝的宫女弄到自己府里……
除了窦武在外朝折腾,清流们也开始对内宫动手脚了。窦武这些人没事就撺掇窦太后干掉宦官。可窦妙坚持己见,不听她爹的话。她爹天天叫她杀宦官,可窦妙始终犹豫不决,毕竟都是宦官在给她办事。
双方开始拉锯,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窦武找了个理由,要求太后处死中常侍管霸和苏康,这两个人被干掉后,窦武想扩大战果,杀尽宦官。这下窦妙可不干了,亲爹咋了,亲爹也不能无法无天啊!太后曰:“汉元以来故事,世有宦官,但当诛其有罪者,岂可尽废邪!”
“好,姑娘你这是翅膀硬了,你不同意杀宦官,那你爹带着你叔叔伯伯们自己干!”
等到八月,窦武觉得外朝控制得牢牢的,清除宦官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憋大招干掉宦官了,可读条时间有点儿长,结果把自己憋死了。
窦武到底在憋什么大招?这个大招又带来了什么后果?东汉在桓帝与灵帝的政权交替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