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乐极生悲的董卓与东汉

一、金钱如粪土!

得胜还朝的董卓心情爽到爆炸,他骑在马上自负地想着:“让那些士人看不上俺们这些武夫,国家危难的时候,士人在干吗?党争!俺们在干吗?保家卫国!呵呵,俺是英雄。”

董卓回京后,把几个月来转战关中的疲惫都抛到了脑后,美滋滋地琢磨着朝廷该怎么赏赐他,自己未来的仕途将会多么一帆风顺。

董卓在凉州辉煌过,他是刺史府的功臣。如今在朝廷中,他再一次闪光,现在就差出门自带背景音乐了。

终于,朝廷的奖赏到了。军队的校场上,颁奖单位把900万现金砸在董卓眼前时,他或许眯缝着眼睛看了半晌,最终微微一笑,情真意切地转过头去,望向身后跟着他冲杀战场的弟兄们,高声喊道:“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一众将士听罢,忽然单膝跪地:“愿誓死追随董司马!”

那么“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是什么意思呢?董卓游侠出身,不通经史,但不代表他没文化,也不代表他不看兵书、不学兵法,你说打了一辈子仗的将军不懂兵法,反正我是不信。“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出自《黄石公三略·上略》,《三略》是非常经典的传世兵书。

董卓张嘴就是“决策出于我,功劳归于将士们,哪里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利啊”!

董卓在将士们的欢呼声中,将900万钱通通分了,自己一个大钱也没留。谁不喜欢钱呢?但若要收买人心的话,钱就不算什么。金钱就是那粪土!

董卓的老师段颎和皇甫规都关爱下属,善待士卒。段颎给士兵包扎伤口,皇甫规亲自给感染瘟疫的士兵送药,董卓也跟着他们学会了关心下属,而且比两位老师做得更到位,他连自己的奖金都分给了将士们。这是董卓从两位老师传授的经验中升华出来的技能——让当兵的吃粮,让当兵的赚钱。

史书并没有评价董卓的学问,但那春秋笔法的史书和后世的影视作品、游戏电玩,让我们习惯性地以为董卓就是一个莽夫,甚至是一个暴发户。他肥胖、鲁莽、好色、残暴,他是个军阀,他基本等同于有一膀子力气的傻大个儿,可一个如此形象的人,最后居然掌控了大汉帝国。

关中之战奠定了董卓在朝堂上的地位,他从一个优秀的大众官员成长为朝堂上的政治新星,从一个江湖游侠成了国家英模、朝中战功显赫的军官,如今也算是大汉朝廷的新锐。这个时候的董卓也就30多岁,他该多么意气风发,或许开始飘飘然了。

得意归得意,但董卓终究要面对一个现实,那条他现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出身和背景。董卓不是在世族子弟圈子里长大的,他是江湖侠客;董卓也没有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他爹就是个小官;他也没在太学镀过金,只学了打仗和射箭。

他只得比别人更卖命,才能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但在世族政治笼罩下的东汉,这些成绩又显得那么脆弱。

董卓这个出色的新人上来就博人眼球,把自己的奖金全都分给了下属,这种出格的举动是官场和职场上的禁忌!你让其他人怎么办?你让同事怎么看?你让领导怎么干?

董卓出格的举动,显然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每个派系代表的脸上都神情复杂。这些复杂神情的背后或许有着极为深层次的思虑。

在世族大佬看来,出身寒微的董卓居然如此受到爱戴,仅仅是一个军司马而已,若将来外放或者做了将军那还了得?

在宦官大佬看来,这些无所谓,也不管董卓有没有本事,哪怕将来做到全天下的百将之首,宦官也是陛下的臂膀,他们只是考虑是否要拉拢董卓而已。

在清流党人看来,董卓虽然没什么学问,不过至少能打仗,凑合事吧。

在太学生看来,董卓不就是个当兵的吗?咱们偶像是名士,他董卓明白经史吗?分钱,沽名钓誉而已。

董卓打了几个喷嚏,然后道:“各方势力愿意咋想就咋想!

俺是军人,是大汉新锐,是皇帝身边的大保镖!皇帝说过俺立功以后会提拔俺的!”

董卓被调入了郎中。郎中和羽林郎一样都是郎,但从羽林郎转到郎中岗位,是要把董卓转入主流官场的一个重要信号,下一步就等着外放了。

郡县制很讲究官员的全面发展和基层经验,董卓外放主政一方的话,就是文武全才的履历了,平步青云指日可待。或许很多人都在议论,5年,甚至不出5年,董卓一定能干上校尉,甚至可能接替他的老师直接做护羌校尉!

董卓兴奋地等着外放,不断地盘算着朝廷会让自己到哪里历练,然后再如何提升,那张大圆脸都笑出花了。

然而,董卓得胜回京一个月之后,郎中的板凳还没等坐热乎呢,一个重磅消息直接把他打蒙了。

延熹十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驾崩了!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东汉末年的历史,总喜欢调皮的急转弯,在即将看到乌云散去、风景一片秀丽的时候,保准会进入一段暗无天日的长长隧道。

汉桓帝死前,大汉三边战役都取得了辉煌胜利,西羌在段颎的攻势下覆灭,东羌苦苦挣扎;先零羌被董卓暴打;鲜卑叛军联盟被打散,张奂正在东北善后。用《资治通鉴》的话说就是“三州清定”,帝国难得安定片刻。

汉桓帝死前,清流党人在党锢后暂时偃旗息鼓,桓帝打击了他们嚣张的气焰,又把他们都给释放了。

汉桓帝死前,宦官已经被清流党人打击了一通,虽然依旧嚣张,但桓帝有信心控制他们。李膺当初杀过张让的弟弟张朔,而且还是从张让家给拎出来杀了的,桓帝就说“杀得对”。后来李膺这把制衡宦官的剑自己乱舞了起来,才是桓帝发动党锢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皇帝不再需要其他人来制衡宦官。而且最初与汉桓帝一起夺回政权的宦官五侯,也被汉桓帝趁着清流斗宦官的契机陆续拿下。

汉桓帝死前,外戚势力稍有抬头,但无法跟当年的梁冀比,皇后的爸爸窦武现在只是城门校尉。

汉桓帝死前,尚书台他把持得牢牢的,世族大家并没有太多非分之想。在他生命最后的5天里,又把自己的亲弟弟刘悝重新封为渤海王。

如果再让汉桓帝刘志摆弄几年,东汉或许会有些起色,但历史哪里有或许,桓帝驾崩,而且是在没有儿子且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驾崩了。

继承人不确定,在东汉末年极为可怕,当年梁冀毒死了上一任皇帝,导致外戚掌权桓帝受制。而桓帝也没有明确继承人,导致外戚和宦官势起。再后来,汉灵帝也没下决心明确继承人,差点儿让东汉直接脱轨。

汉桓帝突然驾崩,对董郎中来说,就是下派锻炼的事暂时卡壳了。皇帝驾崩,董卓不可能被马上安排外放了。

原因一,桓帝一死百官不上朝了,没人上班,所有工作停摆。陈蕃复出官场的时候就因为这个事情骂过百官:“皇帝虽然去了,但我们干工作,有领导和没领导应该一个样。现在新皇帝没确定,政事更加紧迫,你们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推卸责任,在家休息呢?你们良心过得去吗?”

原因二,立新皇帝是一件大事,各方势力暗中角逐,这个时候谁也不会让对方轻易调整官吏,要等到选皇帝的事情尘埃落定以后,才好研究后备官员上岗的事情。再说又不是什么急事,董郎中是给前任皇帝立的功,虽说新官不一定不理旧账,但那也得等时机不是。

于是董郎中又开启了发呆模式,他懒得去想朝廷上的事情。可没过几天,他还是被一件事情震惊了。他在宫中廊下听说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小道消息:朝廷要从全国范围海选一个人当皇帝!

三、东汉最牛综艺——选皇帝

海选皇帝,准确地说是外戚窦家在平衡好各大势力之间的关系后,选择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皇帝人选。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记载:“城门校尉窦武议立嗣,召侍御史河间刘鯈,问以国中宗室之贤者,鯈称解渎亭侯宏。宏者,河间孝王之曾孙也,祖淑,父苌,世封解渎亭侯。武乃入白太后,定策禁中。”这段记载很平和,选皇帝的事情也很简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前朝选刘志当皇帝的时候,是梁氏一家独大,梁冀自己就能定。可这届选皇帝,表面上看还是窦家的窦皇后和外戚窦武决定,但实际上还有一众评委,为何?因为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朝中各方势力变复杂了。从最终结果来看,是在各方势力都得到了好处的前提下,新皇帝人选才确定,这也印证了窦家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的说法。

我们先看看桓帝西去之后,朝廷的现实局面。

雒阳城中心坐着窦太后,外一圈是宦官,扩到南宫范围是光禄勋带着自己的五大中郎将,出了宫门是执金吾等官吏看着雒阳市面,再到各大城门那是城门校尉窦武把持着,雒阳还有北军五大营作为禁军。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兵力布置,谁都担心擦枪走火,当时的气氛那叫一个波诡云谲。

那么东汉这次海选皇帝到底哪几派势力有发言权?皇帝选完后,他们又都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先介绍一下有发言权的评委们吧。

1号评委组:清流党人。桓帝死前把党人放了,于是清流党人与外戚爸爸,也就是陈蕃、李膺、窦武重新组合。他们希望既和自己有关系又讨厌宦官的“宗室选手”作为皇帝候选人。

2号评委组:宦官部分群体。为什么是部分群体?当年跟着刘志干掉外戚梁氏的“宦官五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宦官分成三派,最强大的一派就是“和清流党人干到底”派,代表人物是曹节、王甫、张让等人。而另外两派,一派是挺清流派,如山冰;一派是中立派,如忠义宦官吕强。不过后两派势力不行,当不上评委。于是第二组评委就是“和清流党人干到底”派的曹节、王甫、张让。而宦官评委,自然想让讨厌党人的皇室宗亲来担任皇帝。

3号评委组:皇室宗亲,汉桓帝亲弟弟渤海王刘悝。刘志临死前把刘悝改回了郡王级别,刘悝认为这是有意让他争夺皇位。他的信念是“兄终弟及”,哥哥死了我应该当皇帝,在《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中记载了渤海王刘悝的态度:“初,迎立灵帝,道路流言悝恨不得立,欲钞征书。”他属于场外评委,主张是自己当皇帝。

4号评委组:世族评委。世族豪强和清流党人有联系、有交集,但不是一回事,双方的政治目标不一样。如四世三公且绝不是其他世家可以比拟的袁家;再如以时任太尉的周景(他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瑜的祖辈)为代表的周家;再比如累世簪缨的杨家,杨震、杨秉、杨赐这是三代人,三世三公,而杨赐、杨彪、杨修(就是曹操杀的那个绝顶聪明的人)也是三代人。世族要赚取自己的利益,不管皇帝怎么选,前三方评委都得给我们利益,不然世族是不会轻易答应的。这个派系没有明确的主张,谁当皇帝都行。

5号评委组:孤单的窦皇后。桓帝死前,外戚逐步抬头,于是窦家外戚强势回归,不过未来的大将军窦武老师却跑去跟清流组队了。如此一来,从窦皇后变成窦太后的窦妙,就显得很尴尬。

她实际上左右为难,因为1号评委组和2号评委组势同水火。1号清流组想要一个和自己一伙的皇帝,然后直接杀宦官评委;而2号宦官组,自然也想要一个和自己一伙的皇帝,然后再发动党锢,整死1号评委组。而作为太后,窦妙两头都得保。为什么?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啊!

窦妙是太后了,可膝下无儿无女,将来选出皇帝,她如何自处?就算父亲在外朝控制住局面,但毕竟自己才是太后,这后宫还得靠宦官替自己办事,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好呢?

宦官集团也知道得伺候好太后。皇帝驾崩之后,窦妙上位,在皇帝尸骨未寒的情况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纳投名状。宦官帮助窦妙清除了后宫那些当年和她争宠的“狐狸精”,《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载:“初,窦后既立,御见甚稀,唯采女田圣等有宠。后素忌忍,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

经过曹节等人的煽风点火,窦太后更加坚信自己已经被家族孤立了,她一人独居后宫,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好好考虑。

于是她以“和稀泥风”成了举足轻重的评委。

好了,五大评委组介绍完了,每个派系的想法都不单纯,每个派系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至于选的皇帝英不英明,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评委组摆好了阵势,咱们接着说怎么选皇帝。 JrD212ejE1rA0FnQR8bMs3p4yvAFqiuCEzybg8Xx1d/tzJKKm2+fFmA4Az7ZQ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