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就像橙子是
橙色的一样

“可是如果这样说话,那就不是我了……我感觉不自在!”一位年轻女性在练习了几次之后发现自己的声音平稳、洪亮且低沉。她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看起来很纯朴,很难融入会话。她一度认为自己的声音又尖又柔,就像橙子是橙色的一样。

我们经常因为自身与声音融为一体而很少对声音进行思考。即使我们并不是通过声音来辨认自己,但我们也与自己的声音密不可分。从身体内部而言,我们对自己的声音习以为常。我们用习惯又舒适的动作发声——这些动作既包括放置喉、舌的方式,也包括感受各个发声部位振动的方式。历经多年的感觉、性格、教育、周遭环境、生活世故等多方锤炼,声音就是我们给予世界、让世界听到我们的东西,无论我们给的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声音与运动、乐器不同,它是我们身份的隐喻,而任何关于声音的练习都将令其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此外,天然声音是什么?是新生儿不加任何修饰的第一声啼哭吗?天然声音只有几分钟的生命。婴儿一旦调整声音,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饿、不舒服、疼痛时,难道不是已经在对声音进行练习了吗?婴儿在其生命的前几个月,能够听到所有的声音,但这一能力迅速下降,从第六个月起,婴儿便只能听到其母语的声音了。神经元趋于让一两种特权语言参与,让孩子能够发展语言,并且指导其发声,这种调整特定声音的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我们仅有几个月的时间能够发出“纯洁无瑕”的声音,教育、家庭环境和学校将承担起进一步塑造我们声音的责任。“嘘,别喊!”“小点儿声!”那么,除了通过持续的社会化带来创造和改变外,还能通过何种方式设计声音呢?声音是一个长期塑造的结果,该过程错综复杂,且很难令人满意。我们说到木头或葡萄酒时,会用“加工”一词,声音亦如此。它如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和我们的身份一样,被文化塑造,被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雕刻,也被时间打造,逐渐成熟。

我爷爷出生于尼姆,在马赛长大。他是著名的新教上流社会成员,接受过一位德国家庭教师极其严格的教育,仅在初中接触过学校教育体系。尽管他总是十分谨慎,但说话的时候还是带着马赛口音。而每当他用马赛口音跟父母打招呼时,他们从来不回应他,就等着他不带任何南方口音发出标准的“妈妈”或“爸爸”二字。他到巴黎上学时,没有人认为他是在外省长大的。

布迪厄告诉我们惯习是混合的习惯,是社会的烙印,它使我们选择仅通过动作重复就能深深植根于内心的东西。惯习是人类在其内部为了达到无意识的目的本身而实施的机械行为,因为这种习惯如同声音行为一样深深地被铭记于我们的身体之内,所以它在我们看来自然而然。尽管我们的声音部分地由基因遗传决定,但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浸润和模仿还是对其进行了塑造。有些用法合情合理,有些用法并不合情合理,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总是伴有相互期待。比如,对于一些“郊区青年”来说,什么东西比他们的声音和咬字更自然呢?喉咙变大了,将元音隐藏起来,并发得模糊不清;从口腔深处发音,有点像腹语;将辅音p、t和k发成擦音(发音时伴有一点送气);语流迅速;变化较大,且句子最后几个元音用升调,所以发得特别重。在社会口音阶梯的另一端,耳朵听到的是女性声音的夸张变化,这声音与众不同得有些过分,微微张开口,它就会巧妙地发出圆润的元音,并将其拖长,同时还会发出一些十分难发的高音。天然声音几乎不存在,绝大部分声音都是经过有意或无意加工过的。 J4RYM71veWxU59E/DhTvw5cOfS2WiJUobrKWR/gbabCZFvbsbOxeDe6Zk3X58/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