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酷似我的陌生人

“一个人的声音不为其本人所熟知,在他人听起来却是其身份的标志。”

“你好!这里是柏莲·昂赫的语音留言。您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尽快给您回电话。”

我听着刚刚录制的语音信箱应答语,不禁略感吃惊。不管多么熟悉自己的声音,均是徒劳,即便研究声音多年,也无济于事,每次听到这语音信箱应答语时,都觉得它跟我所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几乎每次都觉得不一样,但还不是完全不一样。

我们通常辨认不出自己录制过的声音。更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自己录制的声音。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录制后的声音比这沉稳果断,鼻音也没那么重,如果多一些庄重,少一些幼稚,我们会更喜爱它,然而,这就是我们的声音,是其他人听到的声音。就因为它,别人才能立刻将我们辨认出来。有时候,甚至只需两个音节——“是我”,即可确认我们的身份。显而易见,自我意识包括其内心深处的那个陌生人。她来自我们自身,我们也深知她是我们的密使,而我们自己却从来未曾感受到她的存在。她是将我们交与他人的陌生人,是与我们酷似的陌生人。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一次特别的经历。几天前,她偶然收听了广播里一档文化类节目。刚听到节目开头的几句话,她便被嘉宾的声音魅力深深打动了——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声音,所以对嘉宾的声音更加迷恋。然而,几秒钟后,她就感到震惊不已:那些话语听起来非常熟悉。于是,她意识到,这就是她自己的声音……她正在收听的节目竟然就是自己几个月前录制的!她只有在把自己的声音当作别人的声音来听的那一刻,才觉得那声音多么可爱动听,而实际上,她的声音并没有被习惯性的内在感知和外部修复之间的差距所干扰。我们恰恰因为日常的亲近与录音的陌生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罅隙,才不再喜爱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副姣好容颜,但事实上,我们的真实形象却与梦想中的形象不尽相同。这一差距可能使我们对自己的容颜大失所望。但是,由于镜子和照片在生活中比录音更司空见惯,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相貌更加熟悉。在对声音的认知方面,我们生活在幻想当中。“这声音让我感到失望、偏头痛,让我患上了孤独的失语症。我所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我所想要的声音,并不是从我大脑深处、喉咙和嘴里大声发出来的声音,这是对我声音的背叛。”——德尼·波达利德斯听到他在《苏格拉底的申辩》 中的录音后如是写道。

产生这种失望的原因非常简单,别人的声音从外面传到我们的鼓膜,而我们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从“里面”被听到。感觉与听觉混在一起:我们的骨头和体腔开始振动;内部的共鸣主要控制声音在空气中的回响,声音在房间内传播后,我们将其捕获。因此,我们不能在录音上辨认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录音只捕获外部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我们难以喜欢上的,恰恰就是其他所有人听到的这个陌生的声音,而这声音就是我们真实的声音,令人难以置信的声音。

捂住耳朵,大声朗读这几行文字。此时,我们发现声音更生动、更响亮有力。我们只因身体振动而从里面听见自己的声音。继续说话,突然把捂着耳朵的手松开,感觉便不一样了:振动变缓,声音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所在之处的共鸣与身体内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而身体内部的声音才有主导优势,但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身体的振动更不容易被感知,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声音上了。这双重声音是我们所特有的,别人从来不曾听到过。虽然这声音难以言表,却是卓越的沟通工具,我们自己却很少对其予以关注。

也许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能发出声音 。当我们胳肢自己时,神经系统会获知:它将感觉到痒,且不必处理这类自动生成的信号。作为施动者,我们无意识地预感到动作的结果,并因此减弱对动作的感知。同样,大脑对自己声音外部听觉反馈的处理也与对别人声音振动的处理不相同,因为别人的声音是外生性振动,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信号。

现在,继续大声朗读,把手背拱起呈贝壳状放在耳朵后面,大拇指紧贴在头上,手掌呈凹形,像是要增加耳郭尺寸,这样,就能更好地捕获从周围传来的回声。尽管这种声音总是与内部声音混合在一起,但它更像别人所感知到的声音,如果将其录制下来,会发现它更像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它是我们的声音形象,别人对其了如指掌,而我们自己却对其知之甚少。

我建议大家完成一次这样亲密的奇特之旅,在他人与您自己的声音之间闲庭信步,沉浸于振动与感觉、科学与文学的世界。我们的声音是生机勃勃的动物,我们感觉其既习以为常,又原始荒芜,既饱含情感,又迷人性感,我愿邀您聆听、质疑或者驯服这声音。从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到最后一声喘息,我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抒发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抱怨、喊叫、交谈、引诱、说服、歌唱……它神秘又美丽,是我们与他人及世界之间音乐般的桥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演奏的乐器,有着巨大无比的可能性。 0yPM1+JE14+Rj92raIwN1/nDFCiCwis/cWOg6mqZ08EY7j4xIk64d55vqegU92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