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金子还是银子?
这是个问题

这一下,牛顿的名字在欧洲大陆也传开了。牛顿在欧洲有不少粉丝,其中有个粉丝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洛克在牛津住过一阵子,与玻意耳和胡克也是朋友,因此他对自然科学并不陌生。后来洛克从政,在政治上比较有名的就是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1683年,不知怎的他就卷入了刺杀国王查理二世的阴谋,不得不流亡到荷兰。查理二世死了以后,詹姆斯二世当了国王。詹姆斯二世打压新教徒,引起新教徒的不满。

1688年,詹姆斯二世有了儿子,那么信仰新教的女儿就失去了继承权。英国的新教徒不干了,资产阶级趁机造反,7位著名的贵族联名写信邀请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夫妇回英国——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嫁到荷兰,荷兰执政威廉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女儿和女婿回国推翻了他。洛克在荷兰跟执政夫妇很熟,因此洛克也就跟着回到了英国。之后,英国进入了“双王共治”的年代,也就是两口子都当国王。

因为两位国王都是议会请回来的,而且威廉还是外国人,所以议会趁此机会就给新国王来了个下马威。1689年,他们提出了《权利法案》。内容主要就是: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国王在平时不能拥有常备军;等等。在1701年追加的《王位继承法》里面又规定,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

君主立宪,国王有职无权就是从这里一点一点开始的。这一场革命叫作“光荣革命”。因为基本上没流血,跟日后的法国大革命没法比。不过那个年代还没到来,现在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上东征西讨的时代。英国正在跟法国人打仗,手里钱紧。虽说国王没什么权力,但是账全算在国王头上。政府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只筹集到200万英镑,这钱根本不够用。拉下老脸一家一家地跟人借,也借不到多少钱。法国国土大,人口多,对手又是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这点钱根本打不赢。

这时候有个苏格兰人就主动站出来了。记住啊,以后还会有好几个苏格兰人蹦出来,一个比一个厉害。现在站出来的这个叫威廉·佩特森,是个银行家,他写了一本《拟成立英格兰银行的简述》。这本小册子当然比不上牛顿的那本《原理》深奥,不过它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简述》里写道,应该成立一家银行,筹集国内民间资金,然后借给国王打仗用,这钱不用还。

威廉三世是荷兰人,荷兰人搞银行可是老手了。不用还钱?天上真的掉馅儿饼啦?佩特森说只要国王发一纸特许状,允许他们发等额国债就行。借给国王多少钱,他们就发多少国债。国家急等着用钱,于是议会很快就批准了。

在1694年7月27日,英格兰银行成立。一千多位股东合伙借给国王120万英镑。当然他们也发了120万英镑的国债,利息是8%。全国上下,有钱人全都踊跃购买。这等于是英格兰银行当了“白手套”,从民间借了120万英镑给政府。发行国债筹钱,再借给英国政府,这么循环滚动。到了1700年,英格兰银行借给政府1000多万英镑。

从此,在战场之上,英国人的装备好得让法国人羡慕不已。国家打仗,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从此英国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发展海军和搞活国内经济,都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国王拿人的手短,不敢对资产阶级怎么样。而资产阶级也不敢把国王推翻了,不然借给国王的钱就打水漂了。因此,英国内部上下利益协调一致,实现了国家的稳定。

有人说借债不就是寅吃卯粮嘛,这个佩特森又不是慈善家,他总要赚钱的吧?其实这帮商人看中的是国家整体经济的上升,他们赚的是国家强大的便宜,还有就是银行券的特许经营权。银行券也就是纸币。到了1696年,银行券发了76.5万镑,但银行里的金币只有3.6万镑。纸币嘛,都是可以超发的。这就相当于凭空增加了72.9万镑的财富。只要没有挤兑风波,就万事大吉。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一群金匠来到了英格兰银行,要求兑换金币。银行管事儿的差点哭死,库里只有3.6万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去。最后还是国家兜底,下令银行不用兑付。这事儿一直拖了两年,黄金和纸币的兑换才恢复。

这时,也就是在1696年,英国财政大臣蒙塔古推荐牛顿担任皇家造币厂的总监一职。蒙塔古是牛顿的学生,十几年来,蒙塔古一直为牛顿在三一学院所受到的待遇愤愤不平。牛顿就任首席教授一职多年,研究成果与著作无数,可他住的房子却不怎么样,还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工资只够吃饭。而同辈的科学家都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或出任政府要员,或享受国家颁发的终身荣誉,名利双收。蒙塔古自己也是身居高位,是哈利法克斯爵士,在皇室和贵族圈里人脉很广。

蒙塔古看老师生活得比较拮据,工资不高,就想给老师找个肥差。造币厂总监的职位,不用去上班,三一学院的教职也可以保留。牛顿收拾收拾就上任了,在皇家造币厂一干就是30年。在他的手里,英国金融市场将被搅和得地覆天翻。他的一个决定,足足影响世界二百多年,而且,这事儿还与洛克有关。

牛顿上任造币厂总监这一年,英格兰银行正好发生了挤兑风波。一群金匠来到英格兰银行要求兑换,看来他们都挺有钱的。要知道,当时的金匠可不仅仅是手艺人啊。他们平常给人打造金银器皿、首饰,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拿着金子、银子来加工,有时候就把金子、银子存在金匠铺子里。人们一般也不担心,反正也不怕赖账,大不了上法院打官司。金匠家有金子,卖了就是钱。所以啊,很多金银匠人都从事金融活动,倒卖贵金属是常有的事儿。英国第一批银行家就是从这批人之中诞生的。当然,金银手艺人之外的人也有从事金融借贷的,都是借给外来户,比如荷兰人,还有犹太人。

皇家造币厂其实也跟金银匠人类似,也有不少人把金银存到造币厂,然后等着造币厂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硬币再拿回来。这就是代加工的意思。反正金子银子变成硬币,也还是金子、银子。硬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硬币会磨损,时间长了,分量就不足了,人们总是喜欢把足斤足两的硬币藏起来,把那些不足值的硬币花出去,久而久之市场上全是不足值的劣币,良币都被藏起来了或者是干脆熔化了变成银块。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收上来的税里面一半都是这种很差劲的硬币,实际上按份量来算就少了好几成。

既然市场上流通的都是不足值的硬币,有人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一批“剪刀手”应运而生。他们从硬币的边缘磨下去一圈银粉,用来造假币。尽管后来为了防止有人剪边,在硬币周围做了一圈锯齿,可是这帮嚣张的假币贩子手艺居然比皇家造币厂还好,做出来的硬币真假难辨。

不仅仅是外部有人造假,造币厂的内贼也不少。皇家造币厂内部也有人在降低硬币的品质,掺杂其他的金属。国家不断打仗,固然可以通过借贷来缓解燃眉之急,但总是要还的。1695年,财政大臣提出要铸造新硬币,据说成色比以前的还差。一时间谣言四起。转过年来,英格兰银行出现了挤兑风波。人们大量囤积黄金,都不打算要手里的银子了,银子这东西不保值。

财政大臣干了什么捅出这么大娄子?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发表了一篇经济学论文叫作《银币改造论》,他的意见就是索性把银币做成不足值的。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少量的白银铸造更多的货币,以清偿堆积如山的战争贷款和国家债务。这招显然对政府和国王是有利的,因此朗兹被称为“保皇派”。和他针锋相对的就是洛克,前面提到的那个大哲学家,人家是“保民派”。洛克觉得,国家怎么能为所欲为呢?假如手里的硬币不是足斤足两的,民众会更没信心。国家怎么能与民争利呢?货币没信誉,这怎么行啊?

刚上任的造币总监牛顿初来乍到,对金融并不熟悉,只能看着这二位吵来吵去的。但是牛顿跟洛克是朋友,他坚定地站在了洛克一边。于是,王室迫于压力同意足斤足两铸造硬币,保民派获得了胜利。

牛顿在造币总监的位置上大显身手。先是在铸造硬币的技术上下功夫,加强防伪技术的研究,把硬币的边缘用了更加复杂的花纹。还要防止私采银矿,坚决打击走私贩子和假币贩子,把不少假币贩子送上了绞刑架。严刑峻法之下,形式有所好转。牛顿的这一场仗打得很艰难,毕竟有利润的驱动,就有人敢干杀头的事儿。

牛顿的麻烦还不止一个,为什么呢?因为总是完不成任务。每年要铸造多少枚硬币,这是有定额的。可是银子不够,怎么足斤足两地造硬币啊。而且当时英国的金银比价大约是1∶16,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比价是1∶15,把银子拿到欧洲大陆就能兑换到更多的金子,把金子拿到英国可以换更多的银子,然后再拿银子去欧洲大陆换金子,就这么周而复始,白银在大量外流。所以,连续3年,牛顿都没完成任务,手头没银子嘛。

牛顿是物理学家,他明白,理论永远要立足于现实,现实是怎样的呢?银币的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不管牛顿做出怎么样的努力,人们都不再信任银币,纷纷以白银换取黄金,连造币厂自己也开始大量储存价值相对稳定的黄金。黄金已经基本上成为大家都接受的流通贵金属。

图3-1 皇家造币厂1653年铸造的金币

1703年,胡克去世了,牛顿接任皇家学会的会长。本来牛顿以前不怎么出席皇家学会的活动——不想看见胡克那张脸——现在他当会长了,抓紧权力绝不撒手,后来的活动他一次不落。牛顿的大部头著作《光学》出版了,微粒说得到推广,毕竟反对派都去世了。皇家学会搬家,胡克唯一的一张画像不知怎么就弄丢了。所以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胡克长什么样子。现在的画像都是后人根据文字描述来画的。

以前,会长不怎么管事儿,但是牛顿一上任,什么事儿都管。首先就是消灭胡克的一切痕迹。牛顿本来就比较好斗,不久又把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拉黑了。

对于别人在造币问题上的指责,牛顿没回应。到了1705年,安妮女王封牛顿为爵士。“牛爵爷”这个俗称就是这么来的。过去都认为牛顿是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以及在皇家造币厂的工作而获得了这个爵位,现在有最新考证认为是为了1705年的议会选举党派平衡。不管怎么说,牛顿都是够格的。他是继培根之后第二个获得爵位的科学家。

后来,牛顿递交了自己亲自撰写的调查报告,报告结合东印度和日本等地的例子,详细论证了白银如何大势已去、沦为辅币,黄金如何普遍流行、升为主币的问题。从这时起,金子逐渐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他建议将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3英镑17先令10便士,获得了议会的批准,这就是金本位的开始。这是1717年发生的事儿,当时的牛顿已经年过古稀,垂垂老矣。当然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期的中国还是银本位,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整个英国处在国力上升的时期,少不了要磕磕绊绊的,毕竟很多路从来没人走过。牛顿老了,本来已经功成名就——学术上成了物理学的祖师爷,经济上掌管皇家造币厂,干得也是得心应手,金融史上居然也留下重重的一笔,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到18世纪初,英国已经建立了现代金融架构的四大支柱:股份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市场——包括股票与债券市场。牛顿很快就将见到人性贪婪的一面,在他人生最后的路途上还有个天大的坑在等着他。

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拥有王室特许权,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的贸易。所谓“南海”,就是指南美洲附近海域,含义就是南美到英国的贸易,特许经营嘛,就是只许他家搞。

南海公司一出生就有着高贵的血统,创始人是牛津伯爵,1715年威尔士王子变成了它的总经理,这个位子到1718年换成了英国汉诺威王朝国王乔治一世。这级别也没人可比了。几乎所有的内阁成员都参与了南海股票的买卖,不少贵族在人为操纵股价上下波动时得到好处,国会议员还成了南海公司董事会成员。直到1720年这个公司也没有从事任何实质性业务,就是在乱炒股价。

1720年年初只有128英镑的公司股票,在5月升至500英镑,6月上升到890英镑,7月就升到1000英镑了。其他股份公司的股票也卖疯了。英国人从上到下全民狂热,见股票就买。南海公司自己虽然吹牛,但它生怕别的公司吹得比自己还厉害。公司领导者向议会提出请求,要求制定法律防止其他公司吹嘘业绩,打算在市场上一枝独秀。

也不知道这个公司领导者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1720年6月,英国议会批准《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并发布了一个公告,警告禁止不实宣传及制造股价泡沫。这个法案后来被简称为《泡沫法案》。金融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泡沫”这个词。老百姓醒过味儿来了,原来这东西不靠谱儿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结果南海公司的股价被打回原形,狂跌不止。

牛顿本来赚了7000英镑,及时撤离了,可看到一开盘还在涨,心里就痒痒了,又买了2万英镑。结果全赔进去了。牛顿留下一句名言:“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这句话到今天听起来仍然很有道理。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把他安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里。墓碑上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诗人亚历山大·波普为牛顿写下了以下这段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都变为光明。)

牛顿是第一位获得国葬礼遇的科学家,为他抬棺的有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无数市民也来为他送行。伏尔泰正好在英国伦敦,他不可能不知道牛顿的葬礼,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亲自参加过。伏尔泰对牛顿算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伟人建立的纪念碑……”

牛顿的一生很有意思,按照英国当时的儒略历,他是出生在圣诞节这一天,也就是1642年12月25日。按照格里高利历就要差几天,是1643年1月4日——恰好与伽利略完美错过。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第二年牛顿恰好出生。他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科学技术崛起的时代。皇家学会这种学术组织的建立,以及当时一大群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日后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要玩工业化是需要钱的,恰好政策与金融也做好了准备。

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英国就是这么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绊绊地前行的。我们不禁感叹,英国在走上坡路,谁也挡不住。那个引爆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也正如十月怀胎,就快要一朝分娩了。 TBWXTtX1nb7n05J5qk3XSxBPCXt14ioM3oz2OdOOMabCCKl9GGZPCc89T1RC5bz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