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漫长的寂寞寒冬,厌倦了那黄土满眼的灰暗日子,终于盼来了浩荡熙暖的春风,这种欣喜的感觉,是终日可以享受空调暖气,待在“暖窝”的现代人很难真切体会的。
▲ 明 顾正谊《开春报喜图》
古人为了打发寂寞的冬日,有“数九”一说,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曾提道:“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意思是说,在冬至日画一枝梅花,共八十一瓣,自这天起,每天染红一瓣,这样全染完后就过了整整八十一日,不知不觉已是冬尽春来,花开草萌之时了。
寒冬腊月盼春风,当真正百花竞放、柳色青青的春季到来时,那份寻春踏青的欢喜,在古人的生活画卷里,也是难得的赏心乐事。明代顾正谊所绘的《开春报喜图》,正反映出古人期盼寒冬快快过去、春天尽早到来的急切心情。乾隆皇帝一向喜欢在古画上乱题字,在这幅画上也写了歪诗一首:“梅花坞里春先到,乐岁围炉老友陪。童子庭前鸣爆竹,喜音都共捷音来。”诗虽然直白无味,却也诠释了人们盼春早归的共同心声。
阳春三月,天清景明,万物欣欣向荣。浩荡的春风,送来熙和的暖意;如膏的春雨,洗净了天地间的浮尘。于是,一时间草木生发,整个世界仿佛都焕然一新,怎能不让人欣喜开颜,急出郊外一游呢?
就连一向持重老成的孔夫子,也会在温暖的春日,带着弟子们去沂水之畔游春玩乐一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可见,孔夫子并非后世中所塑的泥胎木骨之相,不苟言笑、不讲玩乐之事,对游春踏青这样的娱乐活动,他老人家还是支持的。
古人踏青,旧俗在三月三日上巳,唐人诗“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就是描绘当时的情景。
杜甫的《丽人行》曾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的曲江(在今陕西西安)是游春的好去处,烟水明媚、碧波荡漾、柳荫啼鸟、红蕖映日。开元天宝年间,曲江池面扩展到约 70 万平方米,有 100 个足球场大,和现在北京故宫的总面积相当,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曲江亭……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景色绮丽如画。据传为北宋李公麟所作的名画《丽人行》就反映了春游的情景。
美好的春天,我们可以从庾信的《春赋》中来领略:“……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古时,踏青春游是男女相会的好时机。《诗经》中所写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说的就是这种场景。
到了后世,踏青时惹出的男女爱情故事,也是相当多的。唐代崔护踏青之时,轻叩柴门,见那美丽少女人面似桃花,桃花如人面,于是彼此情根深种,传为爱情佳话。
▲ 北宋(传) 李公麟《丽人行》(局部)
西湖断桥之上,也是在踏青归来之际,白娘子遇上了许仙,从此演出那场流传千古的爱情传说。那一柄油纸伞,沾染了春风、春草、春雨的气息,引出春意满满的爱情佳话。
永和九年(353 年)的三月初三,春光明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孙统等 41 位文人雅士游春踏青,来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他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看闲云悠悠,听流水淙淙,叹天地日月之亘古长存,悲人生如白驹过隙、荣枯如朝槿变幻匆匆。就在这酒酣耳热、兴高采烈之余,王羲之挥笔写下《兰亭集序》,有如神助,成为书法界推崇的至宝。
▲ 清 陈九如《兰亭修禊图》(局部)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从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传统中的清明节,在祭扫坟墓、寄托哀思的同时,也有着郊游踏青、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面是在苍松翠柏的坟墓前洒泪祭奠,另一面,一转身便是笑语和热闹。无怪于宋代诗人高翥感慨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看起来似乎非常违和,但我们换个思路想想,倒也能释怀了,就算是过世的祖先和亲人地下有知,也会期盼儿孙们整日高高兴兴的。祭拜之后,还总是哀伤个没完,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每逢清明节时,城外的九陌芳菲迎来万家车马,花秾鸟娇的春光里,仕女们鲜艳的罗裳熠熠生辉。一时间游人如织,商贾云集,好不热闹。从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一窥当年清明踏青时的繁华胜景。
《金瓶梅》中聪明美貌的孟玉楼,正是在清明节时遇上意中人李衙内,从此找到了后半生的幸福。在这个踏青的季节里,不知有多少爱情故事在酝酿,“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样如诗如梦的图画,只宜出现在春时。
▲ 唐 佚名《春郊游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