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运气与风险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运气和风险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它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受到个人努力之外的其他作用的影响。

纽约大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看法,在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比尔·盖茨就读的中学是当时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计算机的学校之一。

就连这所位于西雅图郊区的湖滨学校获得一台计算机的故事,都相当值得一提。

比尔·道格尔(Bill Dougall)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海军飞行员,退役后进入中学教授数学和科学。“他认为单纯靠书本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实际经验。他还意识到,我们在上大学前需要懂点儿计算机知识。”已故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回忆道。

1968年,道格尔向湖滨学校的家长俱乐部提出,希望能用年度旧货义卖赚到的钱——大约3,000美元——租借一台与通用电气公司的主机终端相连,可以用来进行分时共享的电传打字30型计算机。“分时共享的想法在1965年刚出现,”盖茨后来表示,“有的人非常有远见。”当时绝大多数大学研究生院拥有的计算机都没有比尔·盖茨在中学8年级时接触到的计算机先进,而盖茨深深地迷上了它。

1968年,13岁的盖茨在入学后结识了同班同学保罗·艾伦。艾伦对计算机也很着迷,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

计算机并不在湖滨学校的通用课程之列,而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科目。比尔和保罗一有闲暇时间——每天从放学后直到深夜,周末也不间断——就会去鼓捣计算机,放飞自己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很快,他们就变成了计算机专家。

艾伦后来回忆说,在某天深夜,盖茨递给他一本《财富》( Fortune )杂志,说:“你觉得经营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是什么感觉?”艾伦说他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自己开公司。”盖茨说。如今,微软的市值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来做点儿数学运算吧。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68年,全世界大约有3.03亿高中生。

其中有1,800万是美国人。

其中有27万住在盖茨出生的华盛顿州。

其中有10万多一点儿的人住在西雅图。

但只有大约300人在湖滨学校读书。

从3.03亿到300。

放眼全球,100万名学生中只有1名能够进入一所同时具备租借计算机的经济能力和远见的学校读书,而比尔·盖茨恰好是这300人中的1个。

对于这个事实代表着什么,盖茨并没有回避。“如果没有湖滨学校,就不会有微软了。”他在湖滨学校2005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这样说。

盖茨非常聪明,而且极其努力。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对计算领域的真知灼见甚至是当时那些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家都无法比肩的,而且他还拥有百万分之一概率的好运气,能进入湖滨学校读书。

现在我来讲讲盖茨的朋友肯特·埃文斯(Kent Evans)的故事。他同样受到了命运的青睐,只不过出现在他生命中的是运气的孪生兄弟——风险。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因为微软的成功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当年的湖滨学校,这个中学计算机天才的小团体其实还有第三个成员。

肯特·埃文斯和比尔·盖茨在8年级时成了好朋友。在盖茨的回忆中,埃文斯是当时全班成绩最优异的学生。

两个人在当时“打过不计其数的电话”,盖茨在纪录片《走进比尔》( Inside Bill’s Brain )中回忆道。“到现在我还记得肯特的电话号码,”他说,“525-7851。”

埃文斯与盖茨和艾伦一样,都精通计算机技术。湖滨学校曾经在排课方面遇到了难题:将几百名学生所选的课互不冲突地排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于是,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比尔和肯特——不管怎么看,他们当时还只是两个孩子——希望他们能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做到了。

而与保罗·艾伦不同,肯特和比尔有着同等高度的商业头脑和远大抱负。“肯特总是带着一个很大的公文包,就像律师拎的那种,”盖茨回忆说,“我们经常计划未来五六年内我们会做什么。我们能做首席执行官吗?我们能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去做将军吗?还是去做大使?”不管做什么,比尔和肯特知道,他们肯定会一起做的。

盖茨陷入了对与肯特的友谊的回忆,话音渐渐消失了。

“我们本来可以继续一起读书。我觉得我们一定会一起去上大学的。”肯特本可以与盖茨和艾伦一起成为微软的创立者。

但是这件事永远不会发生了。在高中毕业前夕,肯特在一次登山事故中遇难。

美国平均每年有大约30人在登山活动中遇难, 而高中生在登山时遇难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比尔·盖茨因为百万分之一的运气进入湖滨学校读书,而肯特·埃文斯却因为百万分之一的风险而遇难,永远不可能去实现他和盖茨立志完成的宏图伟业了。同样的力量,同样的大小,作用的方向却截然不同。

运气和风险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每个结果还会受到个体努力外的其他作用的影响。二者的本质是相似的,因此你不能只相信其中一个,而无视另一个。二者都可能发生,因为世界是如此复杂,个体的每一个行动并不都能产出预期中的每一个结果。运气和风险背后的运作机制是一样的:在生活这场游戏中起作用的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70亿人,同时还存在着无数的变量。那些在你控制之外的行为产生的意外影响可能比你有意识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不过,二者都难以衡量,也令人难以接受,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每一个比尔·盖茨都对应着一个肯特·埃文斯,后者同样技术精湛,充满热情,但对他们而言,命运大转盘的指针却停在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你如果意识到了运气和风险的重要性,就会发现在评价一个人在金钱方面取得的成功时,不管对象是你自己还是他人,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几年前,我曾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关于投资,你最想知道哪些不可能知道的答案?”

“在成功的投资中运气到底占了多大成分。”他答道。

我很喜欢这个回答,因为事实上没有人会认为财务成功中没有运气的作用,但是因为运气难以被量化,把他人的成功归咎于运气又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自动忽略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如果我说:“世界上有10亿投资者。在完全随机的条件下,你觉得他们当中能有10个人是完全凭运气成为亿万富翁的吗?”你或许会说:“当然了。”但如果我让你列举几个这样的投资者的名字——当着他们的面——你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

在评价别人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会显得你很嫉妒和刻薄,哪怕我们知道的确存在运气的成分;而在评价自己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则会令自己感到气馁,难以接受。

经济学家巴什卡尔·马祖德(Bhashkar Mazumder)的研究表明,兄弟关系与收入的相关性比与身高或体重等因素的相关性更强。如果你同时具备有钱和个子高这两个条件,那么你的兄弟有钱的可能性比个子高的可能性大得多。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依靠直觉相信这个结论——毕竟你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和你能拥有的机会跟你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但是,如果你告诉一对同样有钱的兄弟这个事实,他们肯定会拒绝承认自己属于这种情况。

和成功同理,失败这个概念——大到公司破产,小到没能实现个人目标——一样存在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的不可控因素。

经商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吗?投资收益糟糕是因为考虑不够周全吗?事业上遇到坎坷是因为懒惰吗?当然,有时的确如此。

但这些因素在失败中占了多大比重呢?我们很难得知。每一件值得尝试的事都不会有100%的成功率,而风险就在命运这个等式的另一端。你只要遇到它,它对你来说就是100%的。和对待运气一样,如果我们试图分析失败在多大程度上是个人决策错误而非风险造成的,事情会变得很艰难,很麻烦,很复杂。

比如,我买了一只股票,5年后这只股票的价格还在原地踏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一开始买的时候就做了错误的决定,也可能是因为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有8成的概率赚钱,但我却刚好遭遇了那2成的不幸。我又怎么会知道到底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呢?我到底是自己犯了错,还是遇到了风险?

通过数据来衡量一个决定是否正确的做法本身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日常并不会这样做,因为太难了。我们更喜欢简单的故事——简明易懂,但往往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在与一些专业投资人和商界领导者来往多年后,我渐渐发现,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在评价你的失败时,我很容易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构建一个清晰而又简单的故事,因为我不知道你脑中当时在想什么。“糟糕的结果一定是糟糕的决策导致的”——这是我认为合理的原因。但在评价自己时,我就会编织一个圆满的故事来为自己的决策找理由,而将失败归咎于风险。

《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不会刊登那些做了正确决策却因为运气差而失败的投资者的照片,但一定会刊登那些做了尚可甚至欠考虑的商业决策却因为运气好而致富的投资者的照片。这两种人都在抛硬币,却抛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关于这件事,危险的一点是,我们都在努力研究成功致富之道。

哪些投资策略有效?哪些无效?

哪些商业策略有效?哪些无效?

如何才能致富?如何才不至于陷入贫困?

我们习惯观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总是说“要照着她这样做,不要像他那样做”。

如果我们有一支魔杖,或许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对于一件事情的结果,可以复制的努力和随机出现并对我们的行动产生不同影响的风险和运气各占多大比重。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魔杖,而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单的答案,对复杂的变量并不感兴趣。因此,想找到那些我们可以模仿或避免的特征,是非常困难的事。

让我来讲讲另一个人的故事吧。他和比尔·盖茨一样成功,但是他的成功却很难被归功于运气或实力。

彼时,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刚刚敲定一系列扩张其铁路帝国的商业合作。

他的一名商业顾问走上前,向他逐一指出了他签订的交易中违反法律的那些。

“天哪!约翰,”范德比尔特说,“你不会以为我们真能在纽约州的法律框架内经营铁路吧?” [1]

读到这里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有这种态度,也难怪能成功了。”在范德比尔特的时代,铁路事业还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考量范围。所以他说“去他的法律吧”,然后肆无忌惮地继续了下去。

范德比尔特的事业极其成功,很容易让人将他藐视法律的做法——一种臭名昭著但对他的成功来说异常重要的行为方式——看成放之四海皆准的智慧:瞧啊,这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梦想家不会让任何因素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

但是,这种理解方式会带来多大的危险?没有哪个理智的人会将公然触犯法律的行为看作企业家精神的表现。你很容易为范德比尔特的故事想象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个不法分子刚建立不久的公司在受到法律的制裁后破产。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你可能赞扬范德比尔特藐视法律的勇气,但你也可能同样激烈地批评安然公司 (Enron)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或许一方是在摆脱法律束缚后才幸运地获得了成功,而另一方却正因为同样的举动而陷入了风险的深渊。

约翰·D. 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故事与此相似。他频繁钻法律空子的行为——一位法官曾评价,他的公司“不比一个惯偷好到哪儿去”——经常被历史学家归类为狡诈的商业智慧。这或许没错。但是,从“不让过时的法律阻碍企业的创新”到“触犯法律”的距离有多远?或者说,“洛克菲勒是个天才,要从他的商业成功中学习经验”与“洛克菲勒是个罪犯,要从他的商业失败中吸取教训”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为什么要在乎法律?”范德比尔特曾说,“我的权力还不够大吗?”

他的确有藐视法律的权力,而且成功这样做了。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事情的结果截然相反,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尾又会是什么样的。大胆和鲁莽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如果我们无视了风险和运气的重要影响,那么这种差距通常是看不见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他也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早期的导师。但格雷厄姆在投资方面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大量持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股票。他亲口承认,这一举动违背了他在其一系列名作中鼓吹的几乎每一条关于分散投资的原则。大胆和鲁莽之间的界线在哪里?我不知道。格雷厄姆在谈到自己靠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时说:“这到底是因为运气好还是决策高明,要怎么分清?”恐怕没那么容易分清。

同样,我们会将马克·扎卡伯格(Mark Zuckerberg)看作一个商业天才,因为他在2006年拒绝了雅虎公司(Yahoo!)10亿美元收购其社交媒体公司的提议。他看到了未来的大势所趋,因此坚持着没有放手。但是,夸奖他的人却会转过身去批评雅虎以同样的心态拒绝微软公司收购的行为——“这些傻瓜真应该在他们能套现的时候选择套现离场!”企业家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学到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其中风险和运气的比重太难确定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无数的成功(和失败)案例都将其结果归为金融杠杆的作用。

最优秀的(和最糟糕的)经理都会尽力鞭策员工努力工作。

“顾客永远是正确的”和“顾客不知道他们真正要什么”都被当作商业智慧,被奉若圭臬。

“成功的大胆之举”和“愚蠢的鲁莽行为”之间不过一毫米的距离,而且只有在事后才能下定论。

风险和运气向来是一体两面的,很难分清。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在我们努力研究理财的最佳方法时,如何区分运气、技能和风险这些不同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是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但有两点可以为你更好地指明方向。

如果你想欣赏和赞扬某人,一定要小心。同样,如果你想轻视某人并避免重蹈其覆辙,也一定要三思。

换句话说,你需要注意,不把某件事的结果100%归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我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有些人出身于重视教育的家庭,而有些人则出身于轻视教育的家庭。有些人出身于鼓励创业的朝气蓬勃的经济环境中,而有些人则出身于动荡和贫穷的环境中。我希望你能成功,也希望你能通过努力赢得一切。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

因此,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研究具体的个案是很危险的事,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研究极端案例——亿万富翁、首席执行官或者那些占据过新闻头条的著名失败者。这些极端案例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通常很难适用于其他非极端的情况。参考案例的结果越极端,你就越难将它们提供的经验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结果越极端,这些案例受运气或风险影响的程度往往就越大。

你只有去寻找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普适性的模式,才更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模式越普遍,它们对你生活的适用性就越强。试图复制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成功并不容易,因为他的成功非常极端,运气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占据的比重很可能非常高,而运气是你无法复制的东西。但当你意识到“能掌控时间的人在生活中更幸福”(我们会在第7章中讨论这点)这个共通而普遍的真理时,你就能真正做点儿什么了。

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一生致力于研究美国普通大众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变化、工作的内容、餐桌上的品类等等。只有在这种一般性的观察而非对那些出现在新闻头条上的极端案例的研究中,你才能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经验。

比尔·盖茨曾说:“成功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不会失败。”

当一切都顺风顺水时,你要知道,事情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美好。你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那么你也得相信运气的孪生兄弟——风险的存在,而后者可能让你的故事迅速发生180°的大转变。

反过来也是这样。

失败也可能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策,但这些失败可能只是无法规避的风险导致的。所以,预防失败的诀窍是:做好你的财务规划,使其不至于因为一次糟糕的投资和未能达成的财务目标而全盘崩溃,保证自己能在投资道路上持续前进,一直等到好运降临的那一刻。

但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知道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风险的存在也意味着在评价自身的失败时,我们应该原谅和理解自己。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贪心不足的人的故事。

[1] A. T. Vanderbilt II, Fortune’s Childre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Vanderbilt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2012). KmfmgVCQge/qFa8FFnUxXdUnIa0k5ijroNnFnsXffPPM9B5BhivyrHfTykY0q+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