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三家村前的土地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山头上流窜来一群土匪,他们经常来打家劫舍。为此,官府派出官兵上山剿匪。

官兵和土匪常在山上打“拉锯战”,苦的是三家村的老百姓,他们常被骚扰,为躲避战火,四处逃散。

李家本是三家村较富裕的人家,房舍又造得比较高大,是土匪常来侵犯的目标。主人带领全家五口人,在仆人杜义夫妇俩的保护下来到一处较远的城里暂避。

谁知李家老主人在那里一病不起,全家所带的钱财,几乎都用在治病用药上了,但老人还是不治身亡。

临终时,老主人把夫人和一家老小都托付给杜义两口子。杜义是个很仗义的人,答应主人即使要饭、打工,也要把主人一家护送回三家村。

杜义夫妇带着主人一家几乎是半打工、半要饭,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了内山头的三家村。

土匪之乱总算平息,内山头又恢复了平静。

野菊花依然开满山头,但村里的房间变得很残破。

所幸的是李家主人逃离家乡时,把一部分钱财埋藏在自家院里的一个隐密角落里。回家后,女主人挖出钱财,不但修缮了自家的房屋,还拿出钱来请杜义夫妇帮忙,把村里其他居民的房子也修理了一下。

三家村重现生机。

全村居民非常感激李家主人和杜义夫妇。

可惜的是,干完了这些,年岁已高的杜义夫妇都累倒了。尽管得到大家的照顾和关心,这一对好心仗义的夫妇都因病告别了人间。全村人以悲痛的心情,送别了这对善良仗义的老夫妻。

李家主人为了感激这两位老人,在村头的大槐树旁为杜义夫妇修建了一座小庙,供奉着两位老人的塑像,以为纪念。这座庙被全村人称为“杜公庙”。

为了不让这对老人寂寞,在杜婆跟前还塑上了一个小孩的像,作为杜公杜婆的小孙子。这在其他庙里很少见。

村民十分敬爱这庙里的一家人。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

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杜公、杜婆的了解慢慢减少,只知道这是一对为山村做过贡献的老人。杜公名叫杜义,村民常把杜公庙称作“杜义庙”。

叫着叫着,杜义庙在人们口中被称作了“土地庙”。

不知不觉,老两口成了当地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管理着这一片的山川田野,保佑着一方村民和村庄的平安。

杜公庙变成了土地庙。

老百姓常来这里许愿还愿,祈求家宅平安。

杜义当上了土地公公,负责起土地爷的事,努力为这一方居民造福。他既无上级任命,也没受过专业培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靠的是老百姓的热情推荐,再加上自己的自学成才……

土地公公常外出巡视,还和四邻的土地庙里的土地爷结下深交,常向他们请教当土地爷的基本功。在其他土地爷的帮助和带教下,他学会了很多本领。比如,土地爷要经常巡视山野、村庄,光靠两条腿走路是忙不过来的。他练就了一套“飞腿缩地功”,能步行如飞,而且还能把远处的土地拉近,再远的目标,飞腿就到。

有了“飞腿缩地功”,很远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了。

在体察民情方面,他还得到自己老妻土地婆婆的帮助。土地婆婆常在庙堂里,竖起耳朵听村里老人在庙外的大槐树下闲聊,这让她知道村里许多情况。这村子里谁家善良、谁家好,谁家有什么难处要帮着解决;谁家自私、奸刁,要给一点教训和惩治;谁家有了重要的心愿要帮着实现……

土地公公原先有一句口头禅,叫“鞭长莫及”,意思是说他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手中的鞭子长度有限,有些事忙不过来、管不过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可是有了土地婆婆的热心帮助,在他原先看来“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的事,也能办妥了。他很感谢自己的这位贤内助。

当然,土地公公还有一位助手,那就是他和土地婆婆的小孙子阿宝。

阿宝聪明伶俐,手脚勤快,喜欢往野外跑。野外的山川田野、鸟虫百兽有什么情况,他随时能知晓。

阿宝和土地婆婆异常亲近,常倚在婆婆身边听她讲故事,说道理。还讲村里、田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别看土地婆婆很少出门,可是她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这是阿宝最钦佩婆婆的地方。

阿宝常和婆婆咬耳朵,不知嘀咕什么,每次土地公公问,祖孙俩都回答:“这是秘密,不告诉你。”

土地公公忙着呢,他也不想多打听…… f7FONHGtxgf9nPB9k0kn5Vs2c4pplCrOEeBMHqETerQWdPYLgMJAhyOXLzstXt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