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访谈者手记
博物馆的主题

2018年,我第一次注意到当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2019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我意识到博物馆日的主题在宣示当下博物馆界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为了理解博物馆,我回看了历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与每一次国际博协大会主题,它们相当于提供了诸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串起博物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博物馆界的追求与使命,关注点从微观的博物馆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到博物馆的宏观意义层面。从1971年第9届大会至今,大会主题基本平均交叉分布在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遗产、博物馆与变革、博物馆与文化这4个话题中,这也体现了博物馆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其间非常突出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的定义里,有一项一直没变,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必须承认,我当时是惊讶的。博物馆关注的向度与使命远超此前我对它的理解。关注社区,关注传统的未来,关注全球化,关注如何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动力,关注如何致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自己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赋予了自己诸多使命。它努力地在呼应社会不同阶段的问题,试图去迎接,去思考,去促进,去连接。当代的这些博物馆认为空间正在重塑,博物馆具备影响社会的潜力,特别是在促进平等,消除偏见和包容愈趋多元化、民主化的价值观这些方面可以做出独特贡献。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空间内,也早已不是沉睡的封闭的场所,不是堆放珍宝的黑屋子。它演变成具有多重身份的角色,拥抱着整个世界。在当下,它是将社会、公众、艺术、历史相连的连接口,是戏剧的空间,是人类情感的容器。它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亲和力,成为交流的大平台。它变成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这样说,看上去是不是有将博物馆无限拔高的嫌疑?是否会让人质疑博物馆赋予了自己过多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使命?尤其是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在刚刚开始步入博物馆的我们看来。但回溯整条脉络,就能发现其中的落差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们既处于初始的专业修炼、夯实基础阶段,又同时不得不面对铺天而来的新潮流,背负还不足以肩负的使命。其中会造成诸多的脱节、错位,造成浮华背后的隐患。

理解了这个背景,更能理解博物馆人的思考与忧虑,更能理解陈建明馆长为何会一次次追问什么是真正的博物馆。

每一次博物馆建设,原本应该都是一次重温博物馆定义的机会。但是很多博物馆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一座真正的博物馆应该怎么建?这是每一位馆长面临的重大课题。世间没有捷径,不可能省略前面的步骤直接抵达终点。只能不断吸收养分与经验,去浇灌属于自己的花朵。陈建明馆长在自己的博物馆实践中,总结出“六大体系”,每个体系都建立在一次次追问什么是博物馆之上。只有对博物馆本质有着深刻理解,对运营有着清晰架构,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更新,才能清楚地梳理出这些体系。这是一个闭环。

在造一个博物馆之前,要完成所有这些顶层设计。我更愿意称之为“看不见的设计”,它至关重要,却往往缺失。走进每一座新开的博物馆,有经验的参观者都能清晰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设计”是否到位。唯愿未来,中国每一座新建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都已经思考清楚这“六大体系”,甚至思考这个基础体系之外的更多细节,建起一座座“真正的博物馆”。 cREOQQI8bzxEo9azg+XAf60aPQ64APtJaWIZTjzgimAmzO2H428G1LORmDxlq+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