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继无人?

你是否考虑过要一个孩子?如果考虑过的话,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这些因素包不包括孩子会对你、你的伴侣或者别的与这个孩子相关的人,例如已有的其他孩子或你的父母有好处?对于大多数思考生育问题的人来说,这些是主要的问题。有些人还会考虑,在我们的星球已经有七十亿人口的紧张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增加一些成员给地球增加压力。但是鲜有人会问及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否是一件好事。大多数考虑这个问题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出于某些理由担心孩子的生活会异常艰难——例如有些人有可怕的家族遗传疾病(生理或心理),并且这些疾病无法在出生前诊断。

上述的一切表明,我们认为将一个期待幸福和健康人生的可怜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错误的。但是当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孩子是否可能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人生作为一个考虑因素。这就造成了哲学家之间熟知的“不对等性”,而且这种不对等性不太容易获得正当性。但是与其讨论一些之前就存在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是如何失败的,我更想讨论一些其他相关的问题。人生应当优质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带一个孩子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合理的?当今发达国家多数人的生活水准是否足够优质到让这个问题并不成为问题,尤其是在不能清晰地知晓孩子是否会有严重的基因疾病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

19世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 认为,即便是人类最好的人生可能性也只是我们为目标奋斗终身,却只能获得达成后瞬息的满足。新的欲求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做无用的挣扎,并且循环往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近两个世纪鲜有捍卫者,但是最近有一位拥趸出现了。南非哲学家大卫·贝纳塔尔(David Benatar)写了一本标题吸睛的好书:《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论存在本身的害处》(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 ,目前本书无中文译本,标题为译者翻译)。贝纳塔尔的一个论点就基于前面所提到的不对等性。贝纳塔尔论述道:将一个注定要受苦的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害了他;但是将一个注定拥有美好人生的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并不能说对他/她是有好处的。我们很少有人会认为,将沉重的苦难强加给无辜的孩子是正确的,即便这是我们唯一能将许多其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手段。但是众生皆苦,并且只要我们的种族不断地繁衍,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某些孩子会遭受更深的苦难。所以说,不断地繁衍只会让一些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却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贝纳塔尔也论述了人类的生命,总体上来讲,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把大部分的人生耗费在了无法满足的欲望当中,多数人能够达成的偶发性满足并不足以抵消这些持续的消极状态。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状态,在贝纳塔尔的观点中,这是因为我们是乐观主义幻象的受害者。由于这种幻象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了下去,它可能已经随之进化了,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如果我们客观地审视我们的人生,我们会发现它们不应当被强加在任何人身上。

有一个思想实验可以验证我们对于这个观点的态度。多数有思想的人们会非常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有些人为了降低碳排放不吃肉也不出国度假。但是真正会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人群,实际上还没有出生。如果我们后继无人,那么我们的愧疚感就会减弱很多。

那么为什么不让我们成为这个地球上后无来者的一代人呢?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同意绝育,那么就无所谓任何牺牲了——我们可以尽情狂欢直到灭绝!

当然,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绝育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设想一下我们可以做到,那么这样的场景会不会有什么不对劲?即使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观点不像贝纳塔尔那么悲观,我们依旧可以支持这个做法,因为这让我们过得更好——我们至少规避了我们对未来世代所作所为的负罪感,而且这并不会让任何人过得更差,因为过得更差的人不会存在了。

有人类的世界会比没有人类的世界更好吗?不考虑我们对其他物种的所作所为——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假设两个选项,一个是我们当下的世界,一个是没有众生的世界。我们还需要假设——这里我们需要像哲学家那样虚构一下,如果我们选择没有众生的世界,所有人也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没有人的权利被侵犯,至少没有现存的人的权利被侵犯。不存在的人有权利要求存在吗?

我认为选择没有众生的世界是错误的。在我的判断当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是值得的。尽管现在尚未实现,但我仍然是一个十足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类在进一步存续一到两个世纪之后,我们会从我们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将会进入一个没有现在这么多苦难的世界。但是要让这个选择合理化,就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在一开始提出的深刻问题:人生值得吗?孩子的利益是否构成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理由?以及,在我们现有的认知下,人类物种的延续必然会将苦难带给未来无辜的人类,那么我们这个物种的延续是否合理?

来自《纽约时报》,2010年6月6日 zAA+f6AoFdTFFnaRx3mysM0+pngcBlvDP4xlhZgb4mtRrCGiBfuipCwGHkQfPN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