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教育首先面对的是人,因此,做教育,心中要有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一个很直观的看法和角度就是看校长和教师是否把学生放在中央位置。

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格上,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本构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决定一个人的视觉的开阔范围。

人生观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做事的恒心和专心。

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价值观决定一个人面对现实的热情和动力。

这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包含了三对关系——人和自己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三对关系,尤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生活中,面对亲近和崇敬的人,他/她的表扬会让我们心花怒放,他/她的批评会让我们分外愧疚;在学校,是否喜欢该科目的老师能直接影响我们学习该科目的热情;在家里,我们与谁更亲近,便更容易接受谁的教育。

与孩子的关系好,教育就容易成功;与孩子的关系糟,教育就容易失败。

当然,关系好并不是惧怕冲突,其实,冲突也不是什么坏事,在冲突之后形成的关系,更加科学、理性、稳固。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是通过感应而建立起来的,他/她感应到了你真的在乎他/她,教育就出现了;反之,他/她没有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她,教育就离场了。

这里所说的“感应”,是指两颗心灵的高度默契、相互回应。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现在的汉字经过几次重要的演化后,那个“心”看不见了,但还是存在的,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我们的心灵便失去了感知、感应、感动的能力。事实上,静下心来感知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在任何地方与每一个人、每一件物进行对话,就可以让生命生动起来;两个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应,心理能量共振或互换,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然后就是感动,很多时候,人一感动,眼泪流出来了,心门就打开了,比一万个教育道理管用得多。

从感应到感动,再到感悟,就是推动人的内在成长的过程,这里蕴含着教育的规律和路径。

*

面对一个真正的人,教育者的伟大作用在于引领。

打一个比方,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最好的位置,并非在身边扶持、陪伴,也不是在后面鼓励、呐喊,而是站在孩子前面两米远的地方,有意无意地引领,这样孩子很快就学会走路了。

相对于陪伴、驱动,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引领。将教育的首要作用定位在引领上,可以从庸俗的、时髦的、人云亦云的假知识中跳出来,进入教育的另外一种真切。

引领,需要一种气度,人有了气度,站在那里就是教育。人的教育气度包含了六个度,也可以叫作六度教育。

(一)高度

首先是内心的高度。心在高处,就是遇事能从具体的事里跳出来,看见事后的规律;遇见自己的情绪,能够超越自己的喜怒哀乐,看见平静的自己,以高于情绪的理解淡化心情。在内心的高处,才能与圣贤的智慧相遇,因而得到文化的启迪与滋润。

其次是德行的高度。德高望重,德在高处,孩子对我们的仰望自然凝重、厚重。而德行的高度,主要表现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上。

第三是思维的高度。学生学不好,是因为所处的高度不够,比如打手电筒,提得越高,光照的范围越广,思维的高度越高对知识的认识就越开阔、越明白。

第四是教育本身的高度。越是高级的教育越是不功利,无用而有大用。教育到了高处,只有赞叹和敬畏;在低处,大多时候是指责和挑剔。

(二)亮度

灯如豆,却一下子占满了整个屋子,人心如灯,心亮了,一切都很清晰。从暗到亮,开始的时候看不见自己,只看见别人,现在终于看见自己了,就有了亮度。

透亮,先透后亮,教育者自己不透,学生就不会亮,会觉得暗,人最怕暗,一旦感觉暗了,就容易陷进去,教育者的“悟透自己”,就是亮度。

(三)厚度

文化底蕴的深厚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站得稳、行得正。就像盖房子,有了很坚实的地基,才能盖房子。

厚度来自于每天学而有得,来自于每天把德行呈现给遇见的每一个人,日日不断,不断加厚。教育者有了厚度,坐卧行走,都是教育,如果自身浅薄,承载不了知识、智慧,就无法面对生动活泼的生命。

(四)深度

浮在水面上永远只能喝苦水,清流在深处,往深处走不易,需要承受压力,接纳幽暗和暗潮涌动。深度就是不断挖掘自己,这时,心静下来了,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逐渐增强。

有没有深度,不需要语言,一眼就能看出来。教育者的深度,呈现出来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五)温度

我们经常讲,教育者要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做有温度的教育,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度呢?是37度,是人的体温。

教育者所讲的东西,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身体焐热过,就入不了学生的心,因为学生的心也是有温度的,同温同心,两者之间内在的能量才能对接、融合、共振。

(六)纯度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金子”,“金子”的价值不是看分量,而是看纯度。

石墨与金刚石的成分一致,硬度却千差万别,是因为分子结构不同,内在的密度和纯度不同。生命也是如此。

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提纯、提炼、萃取自己的过程,未经提炼的心灵价值不大。 CbMynKQwXI7Kfb7Tgw+gM3DGURqi/AQEp5OaKh72MuINwzrUi7Ajsndlh/JByx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