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涵养土壤,疏通水利,培养人格

柳宗元的著作《种树郭橐驼传》中,讲到有一位叫郭橐驼的师傅,以种树为业,城里的豪绅、商人都争相迎请他去为自己种树。郭橐驼所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效仿,但都赶不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的回答如下。

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并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不减少它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卷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有的人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走开了,还要回头再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对树木顺其自然、遵其本性而已。

种树如此,教育也如此。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一样,疏松土壤,引水灌溉,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成长、主动学习。

另外,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是不需要教的,比如人饿了就会吃饭,大脑空了就会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造成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就其本性而言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这段话具有永恒的价值。

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而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夸大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至的,认为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娴熟的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养树养根,遵循自然,遵其本性,养好根部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为它担心。育人,也应当遵循自然,只要呵护好人的根部的生长,然后最大程度上,做到圣人不扰、勿忘勿助,人就会自己健壮成长。

*

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在育人的问题上,我们总是“作枝想”“作叶想”“作花想”“作实想”,而不“作根想”,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

根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结构和状态,是我们内心那些看不见的潜意识。根是从不说话的。

教育者的生命状态是土壤,教育者内心世界的丰盈则是水利,涵养好土壤,疏通好水利,是养根之前提。

土壤的特征如下。

第一,营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什么东西落在地上,最后都化成土壤本身的营养。

第二,生发。落在土里的种子在合适的时候就会向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包容和支撑。大地对一切都是包容的,无有分别。

水的特征如下。

第一,水遍布天下。

第二,水是生命的源泉,有水就有生命。

第三,水往低处流,每到一处,循地理而行,始终站在规律上说话。

第四,浅处飘然而过,深处深不可测,深入浅出。

第五,遇百仞深谷,毫不犹豫纵身而下。

第六,绵弱、细微处,盈科而后进,无所不达,润物无声。

第七,蒙受污垢,包容化解,君子不辩诬。

第八,泥沙俱下,最后仍是澄清如初。

第九,可以把水装入任何容器,容器是何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

第十,装满则止,有所节制。

第十一,千曲万折,仍一江春水向东流。

土壤赋予根部的东西叫作底蕴,人有了底蕴,走到哪里都很踏实。

*

通过对根和土壤、水之间关系的认识,将教育的着力点聚焦到“养”这个字上来,可以说,人的素质是养出来的。

养和善、美等字都有一个“羊”字旁,“羊”意味着营养和美好。

关于“养”字,我们首先想到教养、修养、涵养。

(一)教养

教养是懂得基本的礼数和待人接物的常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始终装有别人”。在实践中,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力,因为对别人的控制是徒劳的,人只能控制住自己,包括对言行、表情、身体的控制。

一个有教养的人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而没有教养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厌弃。

(二)修养

修养是把省察和存养变成习惯。

王阳明先生讲:“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这里讲的是“复盘”,就是随时都在反省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边做边反省,做完了,再检查反省;不做事的时候,晚上回家三省吾身,把今天的事过一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开始会觉得这样很累,其实,一旦养成习惯,也就不累了,所谓修养,最后就是养成习惯。

(三)涵养

人的涵养包括:能涵养下自己的痛苦、艰难和一时的穷困,能涵养下他人的错误,能涵养下自己的不足。有涵养,就像莲花,根在淤泥里得到涵养,上面却盛开美丽的莲花。一个人有涵养,任何时候都会把自己君子的一面呈现给这个世界;而一个人没有涵养,随口说一句话,都会伤人。

“养”,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

零岁到三岁,心无分别,尘垢未染,心如明镜。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通过正向引导与激励,怡养本性。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

三岁至十三岁,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这个阶段,蕴养正见最要紧。

儿童身上除了与生俱来的人的属性与基因,还有一般动物均有的“童子之情”,比如“乐嬉游而惮拘检”,须恪之正之,蒙以养正。

王阳明先生讲:“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兴趣是人生进步最好的动力,这就像春天时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生长的;反之,如果受到霜冰侵袭,则花木日渐枯槁。

在实践上,童蒙养正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在不知不觉中调理性情、导其志气,从而消除他们的鄙陋悭吝、粗劣顽皮;二是通过正强化而引领其自我教育、自我修为,达到中正平和而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三是遵循知、情、意、行四步走,完善其人格,最终实现立德树人。

第三阶段: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

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心逸情泳,性向显发,悟性增强。这个阶段,启养心志是核心任务。

少年养志的三个主要目的:志趣、行为、心体。

王阳明先生讲:“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意思是,栽培涵养心志,一是以吟唱诗歌来激发其志趣,并释放他们呼啸跳号的精力,在音律中发散内心抑幽;二是以学习礼仪来端庄其表,养成良好习惯,并在作揖鞠躬中活动血脉、疏通筋骨、强身健体;三是以攻读经典来开启心智,存养心体。

第四阶段: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展开

十八岁之后,开始一辈子的修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德无有终时。 TPnYLlEPFwHpjYJlaZyug76rdMOHbN7iZzQEvQQBRzrQx4j5XQaSe8hh6A7rpx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