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前提真实

我们首先看一个推理的例子:

根据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关于科学的定义,数学是科学

几何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几何是科学

这个推理有问题吗?就其形式而言,这个推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前提上,卡尔·波普尔关于科学的定义是排除数学的,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依据此前提推演出来的结论自然是不真实的。(为免歧义,在此必须说明,波普尔说数学不是科学,并不是说数学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可靠的,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对科学内涵的定义和外延的界定,按此内涵,数学不在其规定的外延范围。)

再看一个关于转基因的例子:

正方:

为提高植物产量,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基因表达增强子,只是提高基因表达效率,没有增加新的表达产物

某一类转基因大豆就是转入了增强子

所以,该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

反方:

转基因食品会导致断子绝孙

某一类大豆是转基因产品

所以,某一类转基因大豆是有毒的

我们看,正方的观点基于一个非常专业的前提条件,得出的结论是某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反方的观点基于一个非常直白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其实并未经任何科学实验证实,得出的结论是该转基因大豆是有毒的。从推理形式看,正方和反方都是没问题的,但正方的前提是真实的,所以,结论是可靠的;反方的前提是不真实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我之所以举这两个非常生僻的知识点作为例子,就是想说明,要想做到前提真实,除了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方法,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即使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好在,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推理需要的前提并不是很复杂,只需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避免被骗。

比如,前一段时间,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因为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还有“多子多福”的观念,而85后人持有“多子多福”观念的人很少了,所以,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生育意愿高于85后,应该重点鼓励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生育。

我们分析这个推理过程:

生育观念决定生育意愿(隐含前提)

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比85后人更多得持有“多子多福”观念

所以,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的生育意愿高于85后

实际上是这样吗?并不一定。生育意愿不仅取决于生育观念,还取决于生育年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由生育观念决定生育意愿这个单一前提,就推定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的生育意愿高于85后,前提是不可靠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可靠的。因为我无法查阅到关于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生育意愿的权威调查,所以,我不知道结论是不是正确,但逻辑推理过程是有问题的,结论不是必然可靠。况且,不同年龄段的生育意愿应该通过抽样调查确定,本质上是一个归纳问题,并不是由某一个前提就可以推演出来的演绎问题。请注意,我并不否认“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的生育意愿高于85后”可能是对的,我只是指出尽管结论也许是对的,但推理过程是不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是必然正确。如果该经济学家想说明1975到1985年出生的人的生育意愿高于85后,应该拿出调查数据才有说服力。

再看一个例子:

有所谓的教育专家说:虚构类儿童读物(比如小说)不能锻炼理性思维,非虚构类儿童读物(比如科普)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所以要少给小孩子看虚构类的儿童读物,多看非虚构类儿童读物。

这个观点对吗?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论断其实隐含很多前提:

一是,如其所述,虚构类儿童读物(比如小说)不能锻炼理性思维,非虚构类儿童读物(比如科普)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

二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或曰感性思维)是对立的;

三是,理性思维是优于感性思维的。

只有这三个前提全部成立,才能得出该结论:要少给小孩子看虚构类的儿童读物,多看非虚构类儿童读物。

假设以上三个前提有一个不成立,则结论不成立。

事实上,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或曰感性思维)并不是对立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用感性思维感受一幅画的美感,也可以用理性思维探讨为什么美,是明暗色调好,还是构图好,还是色彩用得好。

理性思维是优于感性思维的吗?并不一定,要看什么场合。艺术家的聚会,当然主要是感性的探讨;科学家的研讨,可能理性思维更重要。但不能说科学家要比艺术家更重要。

实际上第一个前提也站不住脚,虚构类的不一定没有理性思维,比如侦探类和科幻类的虚构故事,也并不缺乏理性思维。

另外,多看、少看,这种指导没有什么标准。什么是多,什么是少,没有定量的办法,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这是题外话了。

我们在第一章“常见的逻辑谬误”中列举出一系列“关于证据(或者前提条件)的逻辑谬误”,比如诉诸人格、诉诸众人、诉诸权威、诉诸强力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前提都是不真实的,不能作为推理的出发点。我们再看一个关于中医的例子:

一个观点是: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我们要把中医发扬光大。

这个观点符合逻辑吗?

我们分析一下其论证的逻辑结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需要发扬光大

中医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所以,要发扬光大中医

这个论证形式似乎是成立的。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论证的前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需要发扬光大,这个前提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再考虑,医学是干什么的?毫无疑问,是治病的,并不是来代表什么优秀文化的。所以,要想让人们发扬光大一门医学,必须指出这门医学在治病救人方面是有效的,才有发扬光大的必要性,而不是指出其是否代表优秀文化。所以,上述论证的前提与结论无关。这个推演涉嫌“诉诸情感”。

再比如,有人说,一旦飞机失事,生还希望很小,所以还是不要坐飞机了。

飞机失事,生还希望很小

坐飞机就有可能遭遇失事

所以,不要坐飞机了

我们分析一下,前提是:飞机失事,生还希望很小,正确。坐飞机就有可能遭遇失事,正确。所以,结论是,不要坐飞机了。大家能感觉到,这个结论是荒谬的。那么,哪里出问题了?问题是,夸大了前提出现的概率。如果考虑到飞机失事的极低概率,那么根本没必要害怕坐飞机。举重以明轻,酗酒致死率是遭遇空难的1万倍以上,但是我们在饮酒之前却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大多数时候还很开心,对比下,坐飞机胆战心惊就显得荒谬了。

这些例子说明以下道理:

一是,推理基于的前提一定要仔细考察,如果前提不可靠,推演下去也没什么意义;

二是,很多的推理有隐含的前提,需要仔细甄别,而且这些隐含的前提是否真实,一定要仔细考察。由未经考证的前提出发,不能推演出可靠的结论;

三是,有很多的推理,基于一个与结论无关的前提,经过一番诉诸情感的话术,推演出一个完全无关的结论,极具迷惑性;

四是,夸大了前提出现的概率,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oHukgrtJt+UOoBM7+qdxJwgJnqQsaV5W5ApyY1OfakjmIFF47jWcM1GFFueE6N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