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三
打开“技术黑箱”的一个新尝试

包国光
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美国学者布莱恩·阿瑟的著作《技术的本质》是一次打开“技术黑箱”的尝试性的创新探索,对我国的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研究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布莱恩·阿瑟是研究经济的学者,他在研究报酬收益理论时,发现不能回避技术。他给自己提出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技术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进化的。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在追问“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实存”。《技术的本质》这部书就是对上述两个重要的“技术哲学问题”的分析解答,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关于技术的理论”。

布莱恩发现,当代人对技术很熟悉,而对技术整体又很生疏,“我们知道单个技术(individual technology)的历史以及它们是如何生成的细节;我们可以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关于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设计、技术被接受的过程,以及技术是怎样在经济中扩散,我们已经有了很精彩的研究;我们对社会如何形塑(shapes)技术以及技术如何形塑社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是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这里还没有一个关于技术如何形成的完整理论,没有关于创新由什么构成的深刻理解,没有关于技术进化的理论……这里缺失的是某个一般性法则(principles),它可以赋予主体一个逻辑框架,一个有助于填补这鸿沟的框架”。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布莱恩从几乎完全空白的状态开始他的研究,并主要基于三个基本原理(假设)逐级地构建了他的关于技术的理论:(1)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构建或组合而成的;(2)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3)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或现象。

布莱恩对技术本质的探讨是从分析技术的构成结构开始的。技术有其自身的结构。结构首先是指技术是由零部件构成的。技术的最基本结构包含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这一集成的次集成。技术包含的集成块是技术,集成块所包含的次一级的集成块也是技术,次一级集成块包含的再次一级的集成块还是技术。这样的模式不停地重复,直到最基础水平的基本零件为止。换句话说,技术有一个递归性结构。技术包含着技术,直到最基础的水平。这种组合结构一直分解下去,将到达一类不再属于技术的“现象”或“效应”那里。这些现象具有恒定性和可重复性,独立于人类的技术和科学而存在,在人类的技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显现并被捕捉。布莱恩举例解释了人们对现象的利用:炼制石油是基于气化原油中的物质会在不同的温度下凝结这样一种自然现象;一个下落的锤子则依赖于动量的传输现象;汽车则依赖汽油或柴油燃烧后产生能量这种自然现象。布莱恩这里所说的“现象”,显然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也不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康德意义上的“现象”。布莱恩的“现象”是自然现象或“自然效应”,所有技术都建立在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利用之上。“自然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所有的技术,无论是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复杂的技术,实际上都是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乔装打扮出来的。”

关于技术的进化和创新,布莱恩提出了技术是“自我创生的”(autopoietic)观点。所有技术的产生或使其成为可能,都源自以前的技术。技术是从已有的技术中产生的,是通过组合已有技术而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集合(the collective of technology)的新元素的产生或成为可能,正是源于已有的技术集合,结果就是技术创生于技术自身。这样一来,所有技术产生于已有技术,也就是说,已有技术的组合使新技术成为可能。但同时,布莱恩也强调了:“说技术创造了自身并不意味着技术是有意识的,或能以某种阴险的方式利用人类为它们自身的目的服务。技术集合通过人类发明家这个中介实现自身建构,像珊瑚礁通过微小生物自己建构自己一样。假如我们把人类活动总括为一类,并把它看成是给定的,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体是自我创生的,它从自身生产出新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布莱恩持有“技术自主论”立场。

纵观全书,作者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和新见解,如递归性组合、现象、域、链接、自创生、珊瑚礁结构等新概念,以及“技术由技术构成”“技术是对现象的编程”“技术发明是需求和现象的链接”“技术进化的自创生”“技术与科学的同源性”“经济随技术而进化”等见解,对我国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布莱恩对“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之回答,以及书中的“现象”的优先论、“技术自主论”、“域”本身的转换论等观点,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也因得到理论和事实的论证支持而部分成立,这需要我国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书的译者从事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熟悉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领域的范式和研究状况。她们对原著中探讨的问题与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基本把握了原著的分析思路和思想精髓。译者对原著中的一些新概念术语也给予了妥帖的转化,使读者能够基本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用意。 hiwF12I2H3yWQr7sWSXsb3u52KqxUD1ohnQ/Q+JPa1VnL5l7Kyd0I0w/9wHFGJ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