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则1
摆脱定式:从自己固有的局限中挣脱出来

追求权力,是一件卑鄙的事情吗?

我以前的学生克里斯蒂娜·特罗伊蒂诺(Christina Troitino)此刻正坐在我的办公室里。特罗伊蒂诺早前在一家非常光鲜的企业里做管理咨询。后来,她回归校园,在商学院学习。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她在硅谷一家显赫的公司从事营销分析相关工作,近期还完成了一个能带来400万美元经济影响的大项目。眼下,特罗伊蒂诺面临着一个问题:公司里还有三个像她这样的角色,其中有个人跑到他们的上司面前,提议让特罗伊蒂诺和她的团队以后都向自己汇报。此举非常精明,因为一旦提议被采纳,这个人不但可以成功地压下一名竞争对手,还可以从此把特罗伊蒂诺团队出色的工作都变成自己的功劳。

作为一名亚裔女性,特罗伊蒂诺的家教历来要求她彬彬有礼,她也一直信奉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功哲学。特罗伊蒂诺告诉我,其实,在这次来找我讨论如何从获得权力入手(或者照她自己说的“通往权力的道路”)解决问题之前,她还尝试过一种非常不同的干预方法。“人际动力学”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同学们总打趣地说它“婆婆妈妈”,这门课意在训练学生的敏感性,让大家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从而学到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

我问她,课程内容和她面临的状况有什么关联呢?她告诉我,这门课能教大家如何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修复恶劣的人际关系。那效果如何?她回复,不是很理想,因为从一开始,她的同事——或者不如说她的竞争对手,对跟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是修复她们之间的摩擦根本就不感兴趣。这位对手唯一在乎的,就是促成他的计划,统领特罗伊蒂诺和她的团队。

在一起制定策略前,我向她指出了一点:在我们短短的对话当中,她已经数次提到,自己是唯一的女性(其他三位同事和她的上司都是男性),最年轻,在公司的资历也最浅。我知道这些都是事实,但我对她说:“我还可以再用三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描述你,那就是只有你拥有顶尖商学院的MBA学位,只有你这么精通数理分析,也只有你曾经运作过带来这样大经济影响的项目。”听到这话,她很赞同,稍稍坐直了些。“所以呢,”我告诉她,“现在我们就有六个不同的视角了。至于今后你究竟要一直想着哪三个,全看你自己。”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必然会影响自己展现给他人的形象。这告诉我们,应该多多使用能彰显权力的视角描述自己。至于那些可能贬低地位和形象的自我描述,无论它是否公正、准确,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特罗伊蒂诺最终赢得了权力的斗争,不久后去了另一家公司。当她在那家公司中的引荐者输掉了权力之争、被迫离开后,她又换了一家公司。在新公司,她的数理分析技能受到了更大的重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上市且市值庞大。特罗伊蒂诺获取影响力的道路并非始于什么具体的技巧。技巧固然重要,但在那之前,她先要具备恰当的自我认识,给自己赋予权力,相信自己值得一切。唯其如此,她才能应对组织生活中常态化的权力竞争。

这种故事简直是老生常谈:某人明明天赋异禀,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却偏偏纠结于那些削弱自身权力的自我描述。而一旦真的内化了这些自我描述,他的事业前景就将受到诸多限制,这是很不应该的。只有权力在握、功成名就的人在诉说人生历程时,才总会对自己的天赋和成就轻描淡写。然而,对我们而言,这样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

许多人深受“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的困扰,这种情况在专业群体(如医疗从业人员、学术领域的教员和博士生等)中特别普遍,其中的女性、第一代大学生 等长期遭受歧视的人群尤其如此。“冒充者综合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表示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即个体即便已经具备诸多能表明自身成功的外在证据,却还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名不副实”的“真面目”可能暴露在众人面前持续担惊受怕。对冒充者综合征的最初描述要追溯到1978年,但直到近期,相关研究成果才开始被广泛传播。在特定情境中,受冒充者综合征影响的人群比例高达2/3。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冒充者综合征会让人陷入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冒充者”们总觉得自己要失败,没法高效地工作。长此以往,他们就变得更加缺乏安全感、更爱拖延。

在一堂探讨个人品牌的课上,一位拥有医学学位、非常优秀、优秀到足以让她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女士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职业路上成长与发展的动人故事。课后,她坦承,自己在面对全班同学时其实非常紧张,心跳得很快。自信总能比迟疑带来更好的反响,然而人们有时却不免要露怯。更何况,要是冒充者综合征足够严重,人们根本不会愿意表达观点、展现自己。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它对人的成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克服冒充者综合征的一种方法是关注职位比你更高的人(如果有的话),思考他们与自己有什么区别。你会发现,很多人并不真的比你更有资格,有时成功不过是运气或家庭出身的产物。另一种方法则是像上面这位女士以及其他很多人做的那样:推自己一下,逼自己一把,即使状况令人不适,也一定要展现和推销自己。随着经验的积累,你会变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娴熟。克服冒充者综合征正是你迈向权力的第一步。

消除冒充者综合征、摒弃自我抨击且改用更积极的方式描述自己,对获得权力与成功非常关键。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有权力、有能力、值得更好的结果,那么你也将很可能通过微妙的(有时甚至是明显的)方式向别人传达出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 别人对你的看法不大可能比自己更高。某种程度上,同事们都默认你会主动为自己发声、积极争取;如果你不这么做,这反而会成为别人抵制你的理由。在我和知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 [1] 合著的一本书中,我们写道:“已经有证据表明,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缺乏积极的主张,可能于无形中释放出消极信号。”所以,如果你不在言行中彰显权力与自信(在后文中,我们会更详细地探讨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彰显权力的重要性),如果你对自身的描述只展示了“燕雀之志”,最终被拖累的将会是你的社会地位和事业发展。

不妨试试下面这个实用的小练习并不时重温一下,它或许对你个人的发展有益。先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 你通常会用哪些词来描述自己呢?

· 向自己描述或向他人描述时,分别又是怎样呢?

把它们写下来,找朋友们一起看看这些描述是不是准确。接下来,你得扪心自问:

· 如果要凸显自己的权力,有哪些描述是应该摒弃的?

·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你又用了哪些积极的描述来彰显自己的成就和资格呢?

另一个相关的练习可能也会有所帮助。

· 记录下自己在一天或一周当中参与的和专业、工作有关的人际互动情形,并好好分析一番,你有多少次沟通是以“抱歉”来开场的。比如,“抱歉打扰了”“抱歉打断一下”“抱歉占用了你的时间”,或是因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道歉。

· 请朋友和同事来评价自己,看看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否经常主动参与讨论、强硬地提出观点,是否总是在互动之中为自己将要发表的观点表示抱歉。

你还应该试试这个练习:

· 当你向别人介绍自己、阐述自己的事业发展或建立个人品牌时,你有没有谈及自己的成就、资质与成功事迹呢?

· 还是说,你会刻意显得谦卑自持、刻意轻描淡写,想要掩饰自己的成绩、职位、荣誉和天赋呢?

类似的练习可以帮你认识到,无论是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上,还是在对外展示的形象中,你可能都有许多下意识的、过度谦虚的倾向,这些倾向让你作茧自缚。如果不做出改变,你将无法有效地对外展示出权力,更无法真正获得权力。 改变的方法其实也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先从一言一行的微小改变开始,随后你会发现,你对自身的态度会逐渐变化,而周围的世界也将不再那么难以立足。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解释了背后的原因:“个体其实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和‘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状态的。”人在试图理解自己的态度时会借助可得的信息,而有关自身行为的信息最为凸显,它对人的观念和态度影响巨大。因此,你要是想变得自信,可以先表现得更加自信;要想拥有权力的感觉,可以先用更有权力的方式描述自己。

我们总在担心这样那样的事情,比如,担心同公司的竞争对手妨碍自己晋升,担心上司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担心自己具备的技能是否足够……这些考虑固然很重要,但在获得权力的道路上,我们最大的障碍或许就是自己。因此,获得权力的第一个法则就是摆脱定式,从自己固有的局限中挣脱出来。

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举个例子,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我们给学生打分的一部分依据是他们的课堂参与表现。每学期新课程开始时,总会有学生找到我说,参与课堂讨论对自己来说很困难、自己很害羞、觉得自己对讨论没什么好补充的、自己不像别人那样能说会道、自己的母语不是英语,等等。我也总是做出同样的回复:社会生活乃至组织生活的大部分活动都以对话和沟通为载体。为此,有一个专门的社会学领域研究“会话分析”。已故的戴德丽·博登(Deidre Boden)在斯坦福做博士后研究员时曾经和我共事过一段时间,他写了一本书,探讨商业中的语言与沟通相关问题。我想表达的是,如果这些学生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那么,在这些组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对话和沟通过程中,他们就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而我的课堂刚好为他们开启类似的尝试提供了一个风险最低的场合。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往往满怀激情和能量,他们已然深入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是他们最初想都不敢想的。他们在短短十周的课程中取得了丰富的学习成果,但即便没有这些,仅仅是为课堂参与、为突出表现而付出的努力本身,也已经非常有意义了。

在2020年的冬季课程中,我有幸把克里斯蒂娜·特罗伊蒂诺请到了课堂上。她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在后文讨论“打破规则”时,我还会选择其中的两件事情来详细地讲一讲。特罗伊蒂诺一家长住委内瑞拉,这些年来她亲历了很多困难的时期。特罗伊蒂诺的许多成就都需要异于常人的勇气才能取得,所以我非常好奇,她究竟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才能摆脱定式,变得这样英勇无畏呢?她告诉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知羞耻”的人。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可言。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亚马逊,入职后不久我就发现,这里的员工事业前景很不乐观:有的人论能力数一数二,可最终未必真的能掌权。那段时间,《纽约时报》披露了亚马逊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我所在的团队甚至还因为员工管理问题特别严重见诸报端。

我还很快弄清了另一件事:对于像我这么年轻的人来说,要变得有权有势,紧跟公司的步伐、逐级晋升这种传统的路径根本走不通。除此之外,我是西班牙裔(还当过商学院西班牙裔学生会的联席主席),又是女性,这在科技行业简直是少数中的少数。显然,如果要和那些本来就更有特权的人同台竞技,获得等同的权力,我除了另辟蹊径别无他法。

特罗伊蒂诺确实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后文中,我还会更详细地叙述个中情形。她的故事给了我们两点非常重要的启示:

· 过往的经验让她明白,世界是如此不公,因此她必须为自己主动争取。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女性或有色人种,也同样适用于具有特权的人,乃至所有人。

· 特罗伊蒂诺展现出了异常清醒的自我认识。她很清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难,也很清楚自己如果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只能另辟蹊径。

所谓“另辟蹊径”,正是我们会贯穿全书、反复讨论的重要主题,也是后文“打破规则”的重要内容。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清醒的自我认识能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让我们知道如何赢得一场又一场生存的鏖战。在这一点上效法特罗伊蒂诺的做法,无疑能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SJXscgbb8Rcb0Exz8phwe8bySZNMk+d3A/VS+wP3Ur3NkiwyQBVZuuqF/LO2eI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