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作的“脚手架”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总的来说,这种“于创作中求知晓”的个人创作体验需要以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为基础,并且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要对此产生误解。

与所有人一样,面对挑战,我需要利用一系列人生经验将自己全副武装,例如教育、专业技能、特别的兴趣爱好、职业道德、信仰以及处理轻重缓急事项的能力。“于创作中求知晓”的概念既不是即兴发挥,也不能凭空编造。相反,正如我在本书中所强调的,一方面,纪律、技能和专注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应在创造过程中寻求发现。重点是,我们带入创作项目的个人经验与技能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一副脚手架,我们将站在这副脚手架上,去触碰一个未知世界。直到我们真正开始创作,才可能知道这个未知世界是什么。

我的个人经历表明,一些原则和具体实践对我的人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它只触及这个复杂、并且很可能被误解的创作发现过程的表面。在关于“于创作中求知晓”理念的交流对话中,许多人曾将其拿来与约翰·杜威的“边做边学”概念做比较。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比较有恰当的一面,但杜威的概念只是我渴望探索的更宏大的理念的一部分。我希望自己追寻探索的这一理念能最终表明: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物种,我们人类应该是怎样的。

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担任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院长。正是这一职业经历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的求知欲望,并最终促使我完成了这本书。这所伟大的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创作—求知”,通过以创作项目为基础的课程和应用学习理念进行教学,所有思考与理论都围绕着该项目展开,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将在项目创作过程中产生。事实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搭建“脚手架”的技能,以及探寻未知事物的勇气。每天,我都能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学生通过同样的“创作—求知”过程,在通往艺术家与设计师的这条道路上冉冉升起。

除了拿我本人的经验现身说法,我还通过与诸多作家、艺术家以及设计师深入对话交流来理解“于创作中求知晓”这一概念的内容以及微妙区别。当然,这并非某种带有哲学倾向的认识论研究,相反,我的目标是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对于他们共同的“于创作中求知晓”经历的反思。

所有受访者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创意人士,他们的原创作品已经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们独到的见解将引领我们超越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进入一种更引人入胜的对艺术创作过程本身的思考与探索。 vrhEui7VEbmHmONF+4WJXritxZEB7x/U3LeSAchR0wcC83r3ga58nz5WdcXzaf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