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西周以前,小国多,有一个强国出来,列国都会服从他,如此,便是三代以前的“王”。东周以后,大国多了,虽有强国,不容易达到这个地位,就不能想做“王”,而只争做霸主了。战国时代,情形又不同了。前此较小的国,这时候多已灭亡,否亦衰微已甚,不能在大国间做个缓冲,而诸大国则地益广,兵益多,遂成为互相吞并之局。秦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且秦国民风,最为朴实勇敢;秦孝公又用商鞅,定变法之令,强迫全国的人民都尽力于农,遂成为最富的国家。

春秋时列国的争霸

东周以后,王室衰微,不能号令天下,而诸侯争霸之局起。霸主是源于古代的“方伯”。(伯字是长的意思,霸字是同音假借字)在古代,天子本可命令一个诸侯,做某一方面的若干诸侯之长(如周文王在纣时做西伯,就是西方诸侯之长;齐太公在周朝初年,管理东方的五侯九伯),这个就是所谓“方伯”,春秋时代,则纯用兵力争夺。强的国,诸侯都服从他,天子亦就命令他做霸主。大抵西周以前,小国多,有一个强国出来,列国都会服从他,如此,便是三代以前的“王”。东周以后,大国多了,虽有强国,不容易达到这个地位,就不能想做“王”,而只争做霸主了。春秋时代,晋、楚、齐、秦号称四大国。吴、越是到末期才强盛的。四大国中,晋、楚两国,争霸的时期最久。

中国历史的有确实纪年,是起于共和元年的,就是公元前八四一年。至前七七一年而西周亡,从前七七〇年起为东周,至前二二一年而秦并天下。又历五百四十九年,其中从前七二二年起,至前四八一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称为春秋时代。自此以后,为战国时代。表中的前四七三年,实在已是战国的初期了。因其距春秋还不甚远,而吴、越相争,大部分系春秋时代的事,所以破例列入表内。春秋之义,因孔子采鲁国史作《春秋》一书,每年系时以记事,故以为名。战国乃因其时七国战争不止而为名。

东周列国形势

《管子·霸言》曰:“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王。”此言实能道出东周以后,与西周以前形势之异。盖强国少,则服一强,即可号令当时之所谓天下,此为古人之所谓王。强国多,则地丑德齐,莫能相尚,即称雄一时者,亦仅能使彼不与我争,而不能使之臣服于我,此为古人之所谓霸。春秋之世,所谓五霸迭兴者,只是就中原之局言之。至于各霸一方,如秦长西垂,楚雄南服,则虽当他国称霸之时,情势亦迄未尝变,即由是也。观此,知王降为霸,实乃事势使然,初非由于德力之优劣。而事势之转变,则社会之演进实为之。盖文化之发舒,恒自小而渐扩于大。其初只中心之地,有一强国者,其后则各区域中,各自有其强国,遂成此地丑德齐之局也。西周以前,史事几唯所谓天子之国为可知,东周以后,则诸大国所传皆详,天子之国,或反不逮,即由于此。(《先秦史》,第150页)

战国的互相吞并

战国时代,情形又不同了。前此较小的国,这时候多已灭亡,否亦衰微已甚,不能在大国间做个缓冲,而诸大国则地益广,兵益多,遂成为互相吞并之局。这时候,晋分赵、韩、魏,而河北的燕渐强,合齐、秦、楚为七大国。七国之中,又以秦为最强。因为:(一)由地势险固,易守难攻。(二)且秦国民风,最为朴实勇敢。(三)而秦孝公又用商鞅,定变法之令,强迫全国的人民都尽力于农,秦遂成为最富的国家。诸侯之势,本已不能敌秦,还要互相攻战,“合纵”“连衡”之局,都不能持久,遂次第为秦所灭。(秦灭六国用兵的经过,可参看《白话本国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春秋战国一大变

春秋之世,诸侯只想争霸,即争得二三等国的服从,一等国之间,直接的兵争较少,有之亦不过疆场细故,不甚剧烈。至战国时,则(一)北方诸侯,亦不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先后称王。(二)二三等国,已全然无足重轻,日益削弱,而终至于夷灭,诸一等国间,遂无复缓冲之国。(三)而其土地又日广,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战争遂更烈。始而要凌驾于诸王之上而称帝,再进一步,就要径图并吞,实现统一的欲望了。春秋时的一等国,有发展过速,而其内部的组织,还不甚完密的,至战国时,则臣强于君的,如齐国的田氏,竟废其君而代之,势成分裂的,如晋之赵、韩、魏三家,则索性分晋而独立。看似力分而弱,实则其力量反更充实了。边方诸国,发展的趋势,依旧进行不已,其成功较晚的为北燕。天下遂分为燕、齐、赵、韩、魏、秦、楚七国。六国都为秦所并,读史的人,往往以为一入战国,而秦即最强,这是错误了的。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献公之立,在公元前三八五年,是入战国后的九十六年,孝公之立,在公元前三六一年,是入战国后的一百二十年了。(《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374—375页)

异民族的同化

东周时代,大国都在沿边,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当时的二等国,如鲁、卫、宋、郑、陈、蔡等,所居的都是古代中原之地,习于苟安,所以其民渐流于弱;晋、楚、齐、秦、吴、越等国,都居于边地,却以竞争磨砺而强。而且边陲之地,都是旷废的,易于开拓,所以幅员也广大了。然则当时的异族,又是怎样呢?古代和汉族杂居在黄河流域的是猃狁,春秋时,分为赤狄、白狄。赤狄在河南、河北、山西,都灭于晋;白狄在河北的灭于晋,陕西的灭于秦。羌人在陕、甘境上的灭于秦。嘉陵江流域的巴,岷江流域的蜀,战国时亦为秦所灭。长江中流的民族,古称九黎,属于三苗之国。周以后,其他为楚国所开拓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亦服楚。山东半岛的莱夷,则灭于齐。闽粤断发文身的民族,古称为越、吴,越先世,都是和此族人杂居的,越灭后,其王族还散布沿海一带,做他们的君长。而楚王族庄,又溯牂牁江而上,直打到现在的云南省城,就是当时所谓滇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辟了现在的大同,燕国则排斥东胡,开辟了现在的辽热。总而言之:到秦灭六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和辽、热两省,都已入中国的版图了。 om4DRwJQ6vMWEy27CRqGPnFiDkaJtnytXvzlVcB+YFkU2fSfbTFhJ+rvtaJ/EY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