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预警大基建与大安全

从“北溪”天然气管道遇袭到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从扎波罗热核电站被炮击到乌克兰供电系统瘫痪,这些造价高昂、民生意义重大的“世纪工程”频频被袭,所释放出的信号令人担忧。

一是“超级工程”开始成为“超级目标”。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对本国乃至他国具有重要意义的超级工程,比如“北溪”天然气管道、英法海底隧道、巨型核电站等。这些超级工程投资巨大,社会价值显著,而且大多与国家命运深度捆绑。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大桥不仅是他们控制克里米亚半岛的标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作为俄军补给的“生命线”,还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二是战争冲突加剧。密集发生的事件将成为冲突升级的催化剂。一方采取了这些措施,就意味着对方可以采取类似甚至更大力度的破坏方式进行报复。2022年10月8日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两天后,俄罗斯对基辅等城市发动了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最猛烈的空袭,密集打击了从哈尔科夫、基辅到利沃夫、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这一带的能源、国防、军事指挥及通信设施,乌克兰境内三分之一的电力设施被摧毁。如果这样的行为持续,战争将加速升级。

三是大国博弈正进入一个不确定的危险区间,人道主义底线不断被突破。“北溪”管道和克里米亚大桥遭到破坏离不开大国的支持,这种对民生领域的恶性攻击一旦开始,将加速双方底线的失守。“北溪”这种俄欧互惠互利的超级工程都能被肆意摧毁,甚至还有人为此而欢欣鼓舞,可见这个世界为了利益已经逐渐失去了公义和道德的约束。最终这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核战争,届时全世界都无法置身事外。

这是一个暴力的预警,超级工程的脆弱性和“武器化”在混战前景下暴露无遗,这一趋势的出现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过去,没有人能够想象“北溪”天然气管道会成为战争中被打击的目标,但随着战争升级,昔日展现人类文明的“超级工程”开始沦为人类冲突的炮灰。二战时英国轰炸德国鲁尔水坝,4亿吨洪水倾泻而下,3万人被巨洪冲走;1965年“马印对抗”的政治与武装行动中,前汇丰总部所在的麦唐纳大厦遭遇炸弹袭击……随着新时代大基建内涵的不断外延,陆地、海洋、网络、太空不再有任何一个领域完全安全。一方面,由实到虚: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进一步连通融合,针对“新基建”“新新基建”的攻击防不胜防。在利益争夺加剧的国际环境下,网络攻击愈演愈烈,某些黑客组织更是通过长期潜伏,紧盯特定目标寻找可乘之机,政府、能源、医疗、金融等重要领域和行业首当其冲。挪威海德鲁公司的全球计算机网络遭勒索软件恶意攻击,自动化生产线无奈关闭;伊朗石油、金融乃至导弹发射控制系统遭遇不明来源的网络攻击,多次陷入停滞状态;委内瑞拉水电站遭网络攻击,多地水电网崩溃……这些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信息系统一旦被入侵,影响的是数以亿计的民众的民生安全。另一方面,从地面到太空,太空基建正当时,“太空武器化”值得警惕。当前外层空间领域公认的国际法基石是1967年通过的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但它已经无法约束当前太空基站武器化的发展趋势。美国SpaceX的星链卫星曾在2021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构成威胁。卫星极易受到攻击,一旦被入侵者控制,通过简单的指令批量关闭卫星就能导致全球服务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大基建和超级工程最多的国家,“基建狂魔”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型水坝、最大规模的特高压电网、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超远距离西气东输工程、港珠澳大桥等超级桥梁、海底光缆……在海外投资共建的项目也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如中巴经济走廊等。这些超级工程不仅关乎能源、交通、环境和通信等诸多民生领域,连通我国经济的主动脉,而且与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和战略部署息息相关。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轮基建浪潮除了“铁公机”、水电站、跨海大桥等传统公共设施,还有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新基础建设,如5G基站、特高压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因此,这一轮基础建设发展除了要带动经济发展,还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事关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博弈的暗中较量。因此,当下大基建与大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我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基建的保护正在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202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持续加大对数字基建的保护力度。2022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安全体系的搭建与完善迫在眉睫。

鉴于国际经验和国内形势,未来我国对于超级项目的保护出现新的趋势。

第一,从设计、建设、使用到维护,增强超级项目的防御体系,实施全方位保护。我国的超级项目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一直牢守安全的红线。日本专家曾称三峡大坝为“中国最脆弱的命脉”,扬言只要炸毁三峡大坝的导流孔与泄洪孔就能让大坝主体坍塌。美国也曾设想让B2隐形轰炸机携带巨大的钻地弹,先强行破坏我国防空系统,再飞到三峡大坝上空进行投射。然而,三峡大坝吸取了鲁尔大坝的经验和教训,在自身防御上,三峡大坝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固若金汤,国家曾耗时八年之久模拟并计算三峡大坝最多能够承受的核武器当量,更不用说普通导弹。在周边防御上,海陆空三军在三峡附近共同布置了全方位的防御系统。在铜墙铁壁般的保护与监控下,怀有敌意的国家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加速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利用“黑科技”升级超级工程保护的方式方法。数字基建时代,不仅有针对传统基建的威胁,针对数字基建、太空基建的破坏也无孔不入,并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对我国的技术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继美国GPS的“后起之秀”,在交通运输、气象观测乃至军事领域的作用已经无可取代。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反卫星武器的核心技术,但我国这方面的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战、空间战和现代混合战,牢牢抓住新技术的优势才能反客为主,不任人摆布。

第三,借鉴“三线建设”时期的可取之处,平衡国防经济布局。我国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战略目标之一便是在西部构筑战备基地,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天然后方。我国产业经济布局偏态的问题一直存在,对此,我国在新一轮的城市和产业规划中已开始增加国防安全的考量,大力开发带动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繁荣,将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带动新的产业和人口布局的形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中西部资源禀赋优势,也能够保护国之重器免于战火。

进一步而言,大基建的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不只是一个提醒我国防御升级、技术创新和战略平衡的预警信号,要保障战时大基建的安全,更关键在于展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大国威慑力,让其他国家不敢逾越雷池。 EBvlD2hkAc06PtDsaQckzZk6jgWEsI8rCHgEAjNkmxlBe1X4ZDO2u7oxzJIhz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