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基建:化解衰退的根本之道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席卷全球,给本就处于衰退阶段的经济周期按下“加速键”。一时间,全球经济危如累卵,各主要国家财政纪律普遍因央行独立性丧失而破坏殆尽,纷纷陷入长期停滞、衰退的泥潭,整个时代也仿佛被黑暗所笼罩。世界银行表示,自1870年起,全球共经历过14次经济衰退,但根据预测,本轮经济衰退堪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4次衰退之一,全球近93%的经济体已陷入深度衰退,是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且祸不单行,加之“逆全球化”背景下骤然升温的全球经贸摩擦和地缘政治撕裂,致使维系数十年的全球经贸循环链条亦被骤然打断,原本建立在市场经济和WTO基础上的全球经济变得岌岌可危。烽烟四起之下,人类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俨然成为定局,而如何力挽狂澜挽救世界经济便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类经济史并不乏在遭遇经济萧条时冲破至暗时刻的先例,面对此轮史无前例的大衰退,亦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觅破局之道——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大萧条。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早期推行的“胡佛模式”信奉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犹如2020年欧洲的“群体免疫”疗法,因缺乏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导致大萧条愈演愈烈。罗斯福上台后,随即上马25万个工程项目,包括7.8万座桥梁、105万千米长的道路、1127千米长的飞机跑道,自此开启了美国波澜壮阔的“大基建时代”。新政推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就业,安置了800万人工作,把一大批年轻人锻炼成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也改善了美国基础民生,新政中的“村村通”工程,让美国的农村电力供应率从1935年的11%提高到1941年的40%以上。此外,新政时期修建的派克大坝、金门大桥、田纳西水利工程等众多大型项目至今仍发挥着惊人的经济效益,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每年的防灾减灾效益都在1.4亿美元左右,迎接游客达6500万人。

其二,日本基建狂潮成为经济托底神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便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力主通过大规模建设全国新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来整顿交通网络,借此提振经济、消除城乡差距。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当时田中角荣虽已下台,但为了应对危机,在随后的10年里日本政界仍坚持贯彻“没有田中的田中路线”,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始终推动着日本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东京圈铁路网到横贯“里日本”“外日本”的全国铁路新干线,从大规模工业产业园区布局到构建60—80个“25万人口新城计划”,日本经济通过内部基建的投资拉动顺利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的外部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开启了“失去的二十年”,国家经济多次面临过快下行的压力,但“久病成良医”,日本政府毅然推行了三次基建刺激计划托底经济,采取大幅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提振经济。201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又推出“安倍经济学”,其本质还是秉承“基建托底”的思路。

其三,“基建狂魔”创造中国式经济奇迹。就基建而言,中国可谓“青出于蓝”,是通过“大基建”让经济重获新生的历史践行者。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出口不力、内需疲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趁势开启了中国式“基建狂魔”时代。为此,中国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元国债,重点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电力、港口和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不仅创造了投资和就业,更极大地改善了国内营商环境,为我国入世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尤其是1998年的农村电网改造,1998—2005年,国家电网累计投入3800亿元,基本落实了“村村通电”,也实现了“家电下乡”,农村对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的需求快速拉动了内需,刺激了经济活力。无独有偶,2008年次贷危机,中国启动“四万亿”刺激计划,让基础设施建设又一次进入了快车道。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下,民生工程、公益性工程、农田水利、高速公路、飞机场等众多基建项目加速上马,为经济复苏注入强心剂。通过基建投资,国内迅速带动了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盘活经济,在2009年第二季度迅速实现V字形反弹并兼顾长期发展。例如高速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基本上连接了每一个市县,农村也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此举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汽车消费,在短短10年内,中国汽车保有量就从2008年的6400万辆蹿升至2018年的2.4亿辆;私家车也从4100万辆攀升至2.1亿辆。

中国经济复苏之所以领先全球,基建亦功不可没。中国祭出30万亿元长期基建规划,战略性主导经济复苏。与“四万亿”刺激计划的背景不同,前者是仓促和被动的,后者是着眼于长期规划,并主动为之。此次中国30万亿元的大基建投资,除了铁路、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增加了5G基站、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并且把新基建作为投资的重头戏,乃是着眼于全球产业竞争和优化分工的长远考虑。无论是5G基站建设,还是大数据中心,每一个领域身后都是千亿、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投资潜力巨大且兼顾长期发展。随着这些新基建项目的完成,中国将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早迈进后现代化社会,堪比19世纪末美国的基建狂潮。

进一步来看,化解当下世界经济衰退还需“中国基建”大显身手。一方面,中国重启基建盘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纽约时报》称,中国基建浪潮正如火如荼,随着经济引擎再度快速运转,对用于基建项目的铁矿石、镍、铜、锌等工业金属需求量大大增加,全球金属矿业和大宗市场普遍受益。另一方面,中国基建的海外输出有助于改善国际营商环境。从现实情况看,落后国家包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础设施处于长期短缺的状态,即便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的更新也常常力不从心。全球仍有七分之一的人口过着无电生活,亚洲、非洲以及各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很大。此类地区若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大量的基建投资改善营商环境,而中国亦是基建之翘楚,在电网、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能力居世界首位。更重要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想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却苦于缺乏资金,恰好我国有资金和材料可以提供帮助,而通过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有利于构建友好的对外贸易和交易结算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中国基建”不仅带动了全球经济复苏,更将中国的制造技术、服务、组织、管理方式等升级为国际标准,既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又以深化经济协作的方式化解了政治分歧。当世界各国选择中国基建,那么与之配套的“中国标准”也自然会同步跟进,相关的技术、后续服务,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如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都会扩散到各国的经济生产中。“互联互通、标准先行”,东盟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老挝的“陆联国”战略,都突出强调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基建的不断外延加强了各国之间基建标准的对接和统一,推动了标准互通,形成无空白、无交叉、无冲突的标准规范。换言之,“标准统一”将有效弥合原本各国之间因误解导致的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割裂,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交流协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正进入一个格局重塑的时代,若站在数百年的历史角度回望历史便可发现,一国基建的兴盛往往也是大国崛起的胜负之手。大航海时代,英国替代“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海洋霸主,造船、航运等基建振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大规模超前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成就了美国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让美国得以替代英国开启“镀金时代”并主导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现如今,中国不仅主导着全球最大规模的传统基建设施,更引领大规模超前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铺设,几十年的“基建狂飙”让中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基础设施,为布局完整的全球产业链、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何况,此次“大基建战略”也让中国成为领导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兴旗手”以弥合世界分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可通过大基建的“内外兼修”推动全球实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在化解全球经济衰退的同时,亦可趁势冲破藩篱,为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贸环境奠定更为安全可靠的基础。概言之,“基建赋能”正塑造着中国的大国担当,从过去的游戏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以“中国方案”重塑世界新格局。 dqK9MMzQjp2hztmOwrB3dYNFPCoH2WQ52bknv4jdwOAPE/UpNRxYARX8jLBdW8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