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陈晓律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要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进行界定显然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太密切了,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里,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我们对它都不可能没有一点自己的了解。于是,提供一个大众都能够接受,并且应该了解的工业革命ABC,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罗伯特·C.艾伦的这本《工业革命》,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读本。全书篇幅不大,但已经足够向人们描述工业革命是怎么一回事情。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它给我们的惊喜并不仅限于此。

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工业革命的简要定义 [1] 。无论如何,有关工业革命的书籍,必须有一个简要的概括,对工业革命进行界定。就学界的一般理解而言,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经济长期演变的结果,是一种技术进步的产物。这个技术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最终,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汇聚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蒸汽机。可以这样说,只要人们提到蒸汽机,就会想到工业革命,而一提到工业革命的标志,人们也很容易联想到蒸汽机。这个机器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于它终于在人类所使用的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和其他有机燃料等动力之外,首次使用了化石燃料,由此改变了人类获取自然动力的方式。正因如此,蒸汽机才会如此受人关注。而蒸汽机这样一种机器,是不是由英国原创,实际上也是有争议的。毫无疑问,蒸汽机的发明与整个欧洲的科学革命相关,给蒸汽机提供基础支持的科学来自整个欧洲,但主要的科学家是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然而,最终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是英国人。这就发人深思了,为何不是其他国家推出了工业用的蒸汽机?是因为英国的蒸汽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但为何它在英国拥有市场前景?追问下去,第二个问题也就逐步展开了。

那就是,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显然,问题的回答并不简单。作者从大航海对西北欧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开始,于是,本书实际上是一部1500年后全球发展史的缩影版本。全球化的机遇使英国受益匪浅,世界贸易的增长给英国带来新的产品;而英国的扩张也给英国的产品开辟了市场。再次,商业扩张和工资上涨改善了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和实力,提高了教育和技能的回报,助力英国工业应对外国竞争的挑战。其结果是识字率、计算能力和贸易技能的提高,这些都为制造业提供了支持。而这些细微的差异,却最终在工业革命的关键阶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机器开始在英国纺织业中普遍应用时,欧洲大陆各国却没有动力使用机器代替工人生产。因为他们的劳动力太便宜了,相对于机器设备的成本,所节省的劳动力价值很小。由此可见,即便在几百年前,劳动力过于便宜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书中也提到了,工业革命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是工业启蒙的产物。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而英国的工业启蒙深度和广度显然远远超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这使得在英国的生产中,各种创造发明更容易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推广,这对于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显然也是很重要的。书中也提到了相反的看法,即技术发明与启蒙没有什么关系,专利也不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很多工程师与启蒙运动没有什么关系。显然,在一个巨大的社会潮流中,每个人的行为未必是那么理性,可以那么精确地加以分析。人们在这样的潮流中,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获得应有的报酬,就行了。

当然,投资环境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的信心就很难建立,也就只能挣快钱,不可能坚持长期投资。而英国的一系列政治变革,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禁止任何人在国家大事上拍脑袋决策,对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很有帮助。不过,将工业革命归因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影响最大的观点,其主要代表应该是马克思的看法。他认为,资本主义是有很多竞争企业的体系。每家公司都必须提高生产率,否则就会被那些更为进取的企业挤出市场,其结果就是造成快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因此,解释发展的秘诀,就是解释资本主义崛起的理由。马克思认为其中有两个重要渠道,那就是英国乡村社会的重组与劳动力和生产手段分离。当然,全球化对英国经济革命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至于劳动者,尤其是工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也需要厘清。显然,工人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后期,且不同的技术工人之间也有差别,贫穷与繁荣共存。但总的来说,工业革命使英国普通工人的收入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较之工业革命前,已经跨越了一个重大的阶段。

总体来看,大航海与新贸易线路的形成,海外市场的扩展,社会经济的转型,科学启蒙的浪潮,英国的政治更具法治性和可以预测的政治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都提供了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当然,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也是必不可少的。光靠掠夺是不行的,但没有掠夺也是万万不行的。最终,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工业革命开启了自己的时代。这些归纳,应该说中规中矩,几乎没有遗漏什么重要的东西。如果不了解工业革命的读者,阅读之后,对工业革命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个解答。

如果此书就此结束,固然不错,因为它已经完成了一百多页小书应该完成的任务。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它给人的意外之喜是,继续将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纳入了议题之中。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它也必然反过来推进全球化。而其中,苏联和中国是工业革命后续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作者难得地客观评价了苏联的计划体制。他指出,当时的苏联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强烈需要建立资本储备,所以,中央计划在这方面是有效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在快速增长。在此期间,苏联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从5%增长到15%,但效率却越来越差。戈尔巴乔夫为克服弊端,引进了市场模式。随后苏联解体,制造业的比重直线下降,可见转向“市场”并非成功的保证。这一观点,较为客观,显然有别于主流的西方学者。

中国也得到了作者的关注。1949年后,中国也效仿苏联,但1953年到1980年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仅从2%增长到5%。1992年后,中国宣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是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他认为,将中国与苏联进行对比具有启发意义。中国保留了中央计划的有效部分,扬弃了那些被证明是适得其反的部分。将竞争与计划相结合,或许能让中国摆脱苏联模式的种种矛盾。作者的这些看法是否正确,我相信中国的读者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进行评判。

书中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这是一本关于工业革命ABC的读本,但并不仅仅止步于ABC。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递给了我们一把理解当今世界的钥匙。

珍惜这把钥匙吧,尽管它的价格不贵。

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于成都市文星小镇

[1] 一些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勤勉革命”,也是对走向工业化进程中劳动集约型路径的表述。美国学者德·弗里斯也提出要用“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来替代“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见Jan de Vrie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 Journal of Econom ic History , Vol. 54 (1994) , pp.249—270。尽管如此,学界多数人还是认为工业革命与蒸汽机及其提供的动力有关。 36fv38TH2w7ySpU6Yo2EF92Ya6wdn6ilOGMfvjbLvSnK0R9INkablvDzLyxy+2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