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再入甘肃

去年(2020年)7月,我用十一天时间游了一趟甘肃,从天水下陇南,再向西折到甘南,穿越了舟曲、玛曲、碌曲、夏河。一路走过去,又经兰州到了河西走廊,沿着祁连山北麓,过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瓜州,直到敦煌。在匆忙的旅程结束后,我把走马观花所见,写成了四万多字的旅行记录,后来发表在我的自媒体“老俞闲话”上,本来是自娱自乐,没想到得到了读者比较热烈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甘肃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他们认为我为甘肃做了很好的形象宣传工作,便与我取得了联系,希望我有时间可以把甘肃那些我还没有走到的地方走完,并继续写旅行记录,这样合起来就可以专门出一本关于甘肃的“老俞游记”,图文并茂,供更多的人来到甘肃旅行参考。

我天性热爱旅行,觉得不在天地之间行走,不足以成就自己更加完善的人生。人在天地间,俯仰之间,一生一世,转瞬即逝。在有限的生命中,去体会和领悟无穷尽的世界,把自己融为世界的一部分,让大山大水、亭台楼阁因为我的走过而有所不同,而我也因为走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而变得有所不同。正如此花彼花,见与不见,必然意义不一。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境界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其实,即使没有甘肃相关部门的邀请,我也会再次走进甘肃。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够重走河西走廊,再次面对那些沉淀了足够的历史和信念底蕴的塑像、壁画、石窟和断壁残垣。那是用一生的时间都走不完的心灵之路,用全部的灵魂都不容易浸泡成熟的历史陈酿。但在此之前,我确实愿意把上次没有走到的地方先走一走,这样才能对甘肃这个简称为“陇”的土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悟。

说到陇,我的内心就会泛起一种异样的情感。这一情感主要来自在大学时听了无数遍的张明敏的歌曲《垄上行》:“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其实我知道此垄非彼陇。垄,是指农民把土地一条条隆起来,可以在上面种庄稼,通过轮种让土地肥沃起来。我小时候就干过这样的农活。而陇,指的是甘肃的广大地区,有陇南、陇东、陇中、陇西等。但每次听《垄上行》这首歌,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象自己行走在黄土高原的秋天里,而周围已经成熟的庄稼跳着金黄色的舞蹈,在风中沙沙作响。

去年我去过陇南,只不过是匆匆而行,对于陇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还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我知道,秦国的真正发源地和繁衍之地,就是在陇南这个地方。陇的名称,来自一座山,叫陇山。它有一个大家更加熟悉的名字,叫六盘山。甘肃的地图整体上很像是一个如意,在如意的一头突出来的那一块,是今天庆阳市和平凉市的所在地。六盘山就在今天平凉市西边和宁夏固原境内。六盘山是南北走向,纵深一千多公里,北部更多叫六盘山,中南部更多叫陇山。固原在北部,所以固原机场也叫六盘山机场。山脉下行直到宝鸡和天水,几乎和秦岭山脉相接,所以天水南边那块地还叫陇南。诸葛亮六出祁山,到达的就是陇南地区。

凭着有限的历史知识,我知道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除了我上面提到的,秦朝起源和发展于这片土地,据说黄帝带领自己的部族,也是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道教圣地崆峒山,依然流传着黄帝到山上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比秦朝要早很多的周朝,就是孔子心心念念想复旧回去的那个美好的周朝,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今天在庆阳还有周祖陵,被认为是周人最早的祖先不窋的陵寝之地。正是不窋,在庆阳这块陇东土地上,带领周人勤恳劳作,发展农业,使得周地人口繁衍,并逐渐向东南方向(今西安)发展,最后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候,进军中原,和商朝决一死战,最后推翻了商朝,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延续了约八百年的周朝。除了黄帝、周、秦,还有很多的力量在这块土地上崛起过,比如曾经作为一个独立王国的西夏,其主要活动区域,东边就是在今天的银川到庆阳一带,西边差不多一直到了敦煌。北宋的时候,范仲淹抵抗西夏的进攻,就是在庆阳。

当然,这片土地产生的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这里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囊括了陕北、甘肃陇上、宁夏南部这一大片地区。这里,人民朴实勤劳,土地丰茂,易守难攻。中国共产党依托这一根据地,不断发展实力,坚持抗日,自力更生,终成气候。在抗日战争后,又经过解放战争,夺取了全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要是神秘一点说,这块土地蕴涵了王者之气。不知道当初红军长征北上,是不是有意无意想到了这一点。这可是中国最伟大的朝代黄帝朝、周朝、秦朝,甚至是汉朝和唐朝的发源地啊。汉唐定都在长安,进可攻,退可守,终成大器。而项羽称霸之后,非要回到彭城,本想衣锦还乡,结果自刎乌江。北宋定都汴梁,不仅无险可守,而且黄河一决堤,还形成自然灾害,偏安一隅,终究没有逃脱被金国“连锅端”的命运。南宋定都临安,不是战略要地,而是温柔之乡,也就只能偏安江南了,后续依然逃不掉被元朝所灭的结局。

看来定都在什么地方真的很重要。周、汉、唐定都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都算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并且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朝代。西安和北京,在古代都算是比较靠近边疆的城市。周朝和秦朝,从西安再往西北走一点,就是戎狄占领的区域。汉朝和唐朝虽然比较强盛,但之所以要不断拓展西域,是为了让首都更加安全一点,否则敌人一旦突破河西走廊,翻过祁连山,就能直达长安了。北京也是一出居庸关、古北口或者山海关,就都是草原民族占据的地盘。草原民族来如风去如电,只要突破关口,瞬间就能兵临城下。但也正是因为卧榻之侧总是有他人酣睡,帝国才能时时处于警觉之中,厉兵秣马,保持比较持久的战斗力和拓展力。汉唐的地盘不断扩张,明朝尽管没有扩展,但基本上把除了西域的失地都收回来了。清朝则是把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二元统治,进一步扩大了疆域。我想,如果当初赵匡胤勇敢一点,把国都定在长安,会不会就没有西夏什么事了,燕云十六州反而能够收回来,历史也可以被改写了?

当决定要到这片土地上去走一趟时,我自己的内心就开始激动起来。这趟行程,我本来决定于2021年6月成行,但因被各种事务缠身,推迟到了7月初,又推迟到7月下旬。从7月初开始,北京一直阵雨不断,整个北方天气开始变得温湿异常。我查询了一下甘肃东部地区的天气,整体还算正常,阳光或者多云,应该是可以出行并基本保证安全的。最后我确定了7月22日出发。行程的安排是从庆阳到平凉,再到定西,然后从定西到临夏回族自治州。行走的主题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周祖陵文化,崆峒山道教文化,渭河和泾河源头考察,临夏中华文化源头和回族文化,最终收尾在炳灵寺石窟,和此前考察的河西走廊接上渊源。由于事务繁多,我前后只安排了五天的时间来完成这次考察,所以依然是走马观花式的旅程。但岁月苦短,走过了,总比在心中日日期盼要好。走过了,如果从此日日在心中,那便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事实证明,变化总比计划快。在真正开始旅程后,刚走到崆峒山,北京的工作就出现了一些紧急情况,我只能中断旅程,经兰州返回北京。上面提到的渭河源头、临夏中华文化源头、炳灵寺石窟等,只能等待下次的缘分了。


2021年9月21日 kZ9q2pi0L+pXqa2YwQfiPDsxFSe09y1a8A6l48kyzTHsp6iNUNFfGCpoTNZS28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