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室现宝

汉唐时期曾是中国西北重要文化与商业都市的敦煌,到了19世纪末,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像莫高窟这样的人类奇迹。那时,莫高窟前有三个小庙,依地势高低分别叫上寺、中寺和下寺。上寺和中寺住着几个喇嘛,下寺则住着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

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曾在肃州的巡防军中当过兵,退役以后,出家做了道士。后来云游到敦煌,居然在莫高窟前找到了托生之地。因为比起那几个不太会汉语的喇嘛来,王道士更容易与当地人接触。据说王道士颇为心诚,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俭朴,每次化缘得到的银两大都用于修复洞窟和佛像等功德。由于数百年无人管理,莫高窟下层洞窟多被沙土所埋,王道士雇人不断为洞窟清扫沙土。

○王道士像

1900年6月22日,清沙的工人杨某在一洞窟甬道北侧的墙壁中发现有裂缝,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王道士。深夜,王道士挖开了墙壁,发现里面是一个两米左右见方的洞窟(现编号17窟),借助微弱的烛光,他逐渐看清了里面,心不由得怦怦跳个不停。在这个不大的斗室里,竟然密密麻麻地堆放着成千上万的写卷。王道士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古书,在这阴冷而散发着尘土气息的洞窟前,他一下子不知所措了。

○第17窟内景晚唐

○藏经洞(第17窟)晚唐

○藏经洞里的经卷

据后人考察,这是个南北方向的洞窟,门在南面,北壁原有一身禅僧的塑像。从嵌在西壁上的碑文介绍来看,这是晚唐时期为纪念著名高僧洪辩而建的影窟(即纪念堂),想必这是洪辩的塑像了。后面的墙壁上画出两棵树,还有一个近侍女、一个比丘尼,可能是生前服侍洪辩的侍者。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塑像被搬走,这个洞窟成了堆放写卷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洞窟又被封闭了。

然而,这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实在出现得不是时候!就在这一年,八国联军经天津攻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腐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这个不幸的时代,藏经洞却在偶然中被发现了。

王道士本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他哪里知道藏经洞发现的大量写卷的重要价值。不过,按照中国人的理念,古物总是很值钱的,于是,他选了几件精美的写卷和绢画送给县太爷和衙门的名流,希望能得到点赏赐。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县太爷虽然把它们当作古玩来欣赏,但没有太重视,只是下达一道命令,让王道士就地封存起来。(也有人传说当时肃州道台曾转给甘肃藩台一些敦煌经卷,但考虑到运费没有着落,便下令王道士就地看管。)

此时,由王道士不断送给熟人朋友们的这些写卷被当作古董或书法艺术品已在很多地方流传开了。1902年,金石学家叶昌炽到甘肃省任学台,他曾考订了由敦煌县令汪宗翰派人送上的几种敦煌的唐碑拓片及藏经洞里的写卷和绢画水月观音等,认识到这些材料的学术价值。但汪宗翰却告诉他,藏经洞发现的写卷只有数百卷,发现之后已被当地的僧俗分光了。对此,叶昌炽只有叹息而已。或许汪宗翰所说的是来自王道士的谎言,因为要是真的由官府来管理这些宝物,王道士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可言了。而实际上王道士成了这个宝库的直接管理者,他不断地偷偷弄出一些古写本送人或估价出售。就这样,由于清廷的黑暗、地方政府的麻木,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幕触目惊心的悲剧。 Un8c3jTpBTQe29cm7zxyshqTWKUQpr0rW6HCzIa8TSVAxhbNnqGIr2DOEO3v0F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