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沛县刘、萧、曹三友

刘邦自从当上了泗水亭长以后,因公事经常出入县府衙门,一来二去,同县府里的下级官吏们混得很熟。刘邦目光锐敏,善于察颜观色,很能体察人们的心理活动。加之他谈话诙谐风趣,每当同事们聚首的时候,或在公案之旁,或在酒桌之上,只要刘邦一语既出,在场的人无不开怀大笑。他有时谈古论今,但更多的是设譬为喻,因而在座某位的言谈举止,就成了他取笑的对象。不消说,被取笑者往往是被弄得满面通红,手足无措。然而,这从不影响他与同事们的友善关系。因为同事们不仅知道他是善意的取笑,主要是他那体察入微的洞察、诙谐而风趣的言语,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他总是从人们不大留意或观察不到的地方,为大家挖掘出来可供开心的笑料,使同事们在公务之余感到无比的畅快。再说,刘邦并不总是取笑某一人,经常在场的任何一个人,没有不被刘邦所取笑过的。今天取笑你,明天取笑他,颇为公平,因此人们并不介意刘邦取笑自己;非但不介意,每当县府的小吏们聚首之时,如果刘邦没有在场,大家总是感到似乎缺少点什么,觉得有些索然无味。时间一长,同事们终于弄明白了,刘邦不是在嘲笑哪一个人,而是对人们的某些言谈举止和心态活动进行披露和揭示,使之曝光于大庭广众,供人们开心一笑,确实是“对事不对人”。因此,究竟是何人的言行成了取笑的对象,也就无所谓了。

至于县府里的衙役,刘邦也混得很熟。由于衙役与小吏身份有所不同,刘邦对他们的取笑便有些过分,带有很大的戏弄耍笑成分,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玩世不恭。好在衙役们由于职业与身份的关系,对于刘邦的取笑也不介意,彼此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

刘邦的取笑于同事及县府内的衙役,从一个侧面表明他对人情世故有很强的洞察力。他起兵反秦后的知人善任,显然与此有关;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把自己融合于不同阶层的不同人之中,是他做小吏时便具有的本领。一介亡国之民(楚被秦所灭),在秦帝国的暴政之下,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举世混浊的种种世态,他怎能不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取笑人们身上的种种可笑之处,来抒发胸中的压抑、积愤和不满,以求得心境上的平衡?对《本纪》中的“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特别是所谓“廷中吏无所不狎”,作上述那样的一些理解,恐怕是合乎实际的。

刘邦对县府中的小吏无不取笑,又“好酒及色”,这绝不意味着同他私交密切的人都是些酒肉朋友。在县府的官吏之中,主吏掾萧何与狱掾曹参(cān),便同刘邦有着莫逆之交。在沛县之中,刘、萧、曹三人堪称沛县三友。萧、曹后来辅佐刘邦打天下功劳卓著,帝国建立后又相继为西汉王朝的第一、第二任相国。这里对萧、曹二人与刘邦共同起兵前的事迹,作如下的介绍。

萧何也是沛丰人,与刘邦是同乡。此人精明干练,通晓业务,勤于职守,办事公道,又忠厚老实,有很高的品德修养。在县府中,他起先是县丞手下的一名小吏。由于他通晓法律,审讯囚犯时无冤枉陷害,办案精明而公平,是县丞得力的助手,在县府的小吏之中享有盛誉。萧何的政绩被沛县县令发现后,便提拔他为沛县的“主吏掾”。主吏即功曹,汉代的郡守、县令之下皆设有功曹史,简称功曹,主管总务、人事,与闻政务,有相当的实权。掾(yuàn),是附属官员的通称。

萧何自升任主吏掾官职后,更是勤于政务,政绩突出。郡里负责考察属下各县官吏政绩优劣和郡县工作的监郡御史,带领着属官来沛县考察,发现萧何很称职,工作很出色,所经办的政务都能分辨得清清楚楚,无丝毫差错,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提拔他担任泗水郡的“卒史”职务。卒史是郡守官署中的属吏之一,共设置十员,分管不同方面的政务。在年终全郡官吏的考核中,萧何名列第一。

秦代的监郡御史直接对朝廷中的三公之一——御史大夫负责,其重要职责之一便是对全郡的官吏进行考核,同时为朝廷荐举人才。泗水郡的御史欣赏萧何的才能与品德,准备向朝廷汇报有关萧何的情况,推荐他到朝廷担任官员。由郡县中的属吏征调到朝廷中任职,这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可谓是求之不得,被征调者无不倍感荣耀。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是,当御史把自己的想法告知萧何时,萧何略思片刻之后,首先感谢御史大人栽培自己的一片盛情美意,然后便以父母年迈为由婉转地向御史辞谢。起初,御史以为萧何是出于礼仪上的谦让,便再次劝他准备刻日赴京,祝愿他日后飞黄腾达。谁知御史愈是劝说萧何,萧何愈发坚持表示不愿到朝廷任职。萧何的这种态度,使得御史感到大惑不解。

萧何为什么与常人不同,不肯到朝廷任职?从他在郡县中勤勤恳恳的工作表现来看,这确实不可理解。作为郡县里一名下级属吏,勤恳工作的目的之一,不就是为了能晋升官职、享受更高的荣华富贵么?事实上,萧何作为一名属吏,也并非是不想升官。然而,洞明世事的萧何,从他在郡县担任属吏的多年实践中,他不仅精通自己所分管的政务,而且又善于思索。在任职期间,他深感大秦帝国的制度和法律竟是如此地高明与精细,是楚国的制度和法律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对于楚国被秦所灭,他并不感到奇怪和惋惜。萧何专研秦王朝法律,勤于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崭新的、令他钦佩的秦帝国制度和法律的浓厚兴趣。当然,萧何的忠于职守,也包含着对乡亲父老们负责的心愿。也许萧何本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专研法律、精通业务、关心百姓、善于思索,事实上使他走上了一条以治理国家为己任的道路。萧何后来成为汉帝国的一代名相,与此是不无关系的。

正因为如此,也促使萧何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秦帝国的另一面:在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之下,帝国的始皇帝为什么在施政方针上竟如此不顾百姓的疾苦:没完没了的徭役负担,数不清的无辜百姓沦为刑徒,戍五岭、筑长城,骊山墓、阿房宫……百姓们如何承受得了。他为此而苦闷,百思而不得其解。他目睹人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赭衣半道,聚啸山林,转为盗贼,预感到将会有一场大风暴来临。在这种预感之下,他深知自己不过是郡县里的一个小小属吏,即或是调至朝廷,也不可能担任更高的官职,由他来扭转天下大势,力挽狂澜。萧何并不崇奉明哲保身,但是他也不愿到深不可测的朝廷中充当无谓的牺牲品,况且又远离家乡,抛弃父母妻子儿女,太不值得了。想到这些,萧何怎肯到朝廷去做官?

御史哪里能知道萧何会想到这些,他愈是说到朝廷任职前途无量,萧何愈是感到前景可怕,愈是再三辞谢。御史也是个聪明人,他见萧何坚决不肯到朝廷做官,其中必有缘故,但肯定不是因为有年迈的父母。御史器重萧何,见他不肯应征,也就不再勉强,当然也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只是觉得这真是太遗憾了。

萧何不肯到朝廷做官的种种想法,表明他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否则,他不是成了秦王朝的殉葬品,恐怕也难以在汉帝国一展他的名相才能吧。

刘邦在沛县的另一名好友曹参,也是沛县人,在县府中担任“狱掾”,是主管监狱的一名小吏。曹参为人豪爽,有勇有谋,临事善于决断。在沛县属吏中,曹参是一位颇有威信、名望较高的小吏。在刘邦起兵后,他屡立战功,后来继萧何为汉帝国的第二任相国。

刘邦、萧何、曹参三人,各有长处,性格各异。论职务,萧何因担任主吏掾、卒史,比刘、曹二人有更大的实权,官职也略高一等。萧、曹任职于郡县,刘邦任泗水亭长。在刘邦的朋友之中,萧曹二人以其独到的眼光,深知豁达明理、谈吐风趣、颇有些玩世不恭的刘邦,是位能担当大事的人物。就三人的关系而论,堪称沛县三友。 7BhtADaPDDFOJrdkIoZBOYaV7XGUHMwwsOt2y3KLoNr3yZmsk18Q4ZyAfRlgNi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