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歌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此诗最早见于汉代王充《论衡·感虚篇》和《艺增篇》,王氏所引“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句作“尧何等力”。后来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均有记录。传说这是唐尧时候的歌曲,所谓“《南风》《击壤》,兴于三代之前”(《诗薮·内编》卷三),“《康衢》《击壤》肇开声诗”(《说诗晬语》),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但这首歌的文句十分流畅,比起《诗经·周颂》中那些西周前期的诗歌来,后者要佶屈聱牙、古奥艰涩得多。很显然,“帝尧之世,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的说法是伪托之词。这首歌真正的创作年代可能在战国时期。

除了文字流畅以外,全诗的句式也十分工整。第一、二句写农家的作息,反映出一种原始的与大自然吻合的状态。由于它的典型性,经常被后世文人引用来描述先民的生活。第三、四句写农事的内容,于拙朴中见出熙熙然乐的太平风情。最后一句由客观的描写转为主观感情的抒发,是点题之笔;而且用七言句,读起来也多添一层长短抑扬的韵致。这首诗虽是伪托,但作者心目中帝尧之世的“太平景象”倒也描绘得清晰如见。而且正因为是伪作,文字也不显得枯涩,有一定诗味。

(蒋见元)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史记·乐书》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据此,这应该是虞舜时代的诗歌。但是,歌辞引自《尸子》和《孔子家语》,其真实性仍值得怀疑,恐是后人追记。不过本文的赏析,仍以传统的解说为依据。

这短短四句诗(有的古籍中所征引的只有前二句),洋溢着一股欢乐祥和的气氛。南风又称薰风,也就是温煦和润的初夏之风。它使人们的心情欣欣然快活起来,又不失时机地滋养万物,万物繁育蕃盛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起来了。《韩诗外传》云:“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实际上应该是天下治而舜歌《南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然后虞舜自我作颂,自我赞叹。但他不说自己功德无量,却归功于南风的和煦得时。以南风吹遍大地象征君王的泽流天下,以南风的温煦和润象征君王的慈爱仁惠,都显得委婉而得体。这种暗含喻意的表述,很类似《诗经》中的“兴”。不过在虞舜时代,诗歌充其量方始萌芽,恐不会有如此曲折的手法。象征云云,只是我们后人的体会。但是后人能够从中品味出这层含意来,可见这首诗的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

此外,如果虞舜当时弹五弦之琴的乐谱还在,依声而歌,一定是更加悦耳动听,更加令人神往的。

(蒋见元)

卿云歌

卿云烂兮, 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这首诗相传是舜将禅位给禹时,百官群臣所唱的颂歌。最早记载见于伏胜《尚书大传·虞夏》。卿云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种祥瑞。《史记·天官书》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全诗所弥漫的也就是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 ”同“纠”,“ 缦缦”是形容卿云纡徐曲折的样子。后两句歌颂日月光辉长久照耀,象征着舜、禹的禅让给天下带来光明。

(蒋见元)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这是春秋时期南方越国的一支民歌。西汉刘向《说苑》记载:“鄂君子晳泛舟于新波之中,乘青翰之舟,张翠盖,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鄂在春秋时属于楚国,鄂君是楚王母弟,据说长得英俊漂亮,越人爱慕他的美貌,唱出了这支歌。

诗歌的前四句完全是一种惊喜交加的口气,能与王子一同泛舟,是多么快活而出乎意料啊!这种强烈感情的突兀而起,一下子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中四句是心胸的坦露,与王子相知,既带来心情的愉悦,又引起几多烦恼,这是一厢情愿的爱恋者常有的心态。歌唱至此,感情似乎从跳荡昂扬转为平稳,然而平稳中不乏深沉,有渐入佳境之致。但是最后二句却变得十分惆怅,结尾落在缠绵悱恻的低调上。全诗从高昂而低徊,颇为宛转。不过“心说君兮君不知”一句,于缠绵中仍见质直,与后世微婉曲折的表达不同,这恐怕就是早期诗歌的朴野之处吧。

(蒋见元)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战国时期燕国壮士荆轲唱的一首歌,所以又名《荆轲歌》。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王蚕食诸侯,燕国受到威胁。燕太子丹企图刺杀秦王,请壮士荆轲去完成这项危险的任务。荆轲临行时,太子等人在易水之上为他饯行,他唱了这首歌作为告别之词。到秦国后,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反而被秦王杀了。

歌词只有两句,但读者会深深地被其中悲壮慷慨的情调所感染。第一句是摹景,一个“萧萧”叠词,一个“寒”字,渲染出一派肃杀气象,与垂泪诀别的场合完全吻合,是所谓融情入景。第二句是抒情,此去强秦,绝无生还之望,然而高歌慷慨,略无畏惧留恋之意,充分体现出燕赵之士轻生重义的个性。据《史记》所述,荆轲唱这首歌时,“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可见其声调之激越。

后人对《易水歌》极为推崇,认为虽“仅十数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亘千载下,复欲二语,不可得”(胡应麟《诗薮》)。其感人之处,确实已远远超出为刺客送行的范围了。

(蒋见元) c9epJp55en7sw3AO+sOOEzxMfwg3/1Qw2FfPSBgUd/gq+Pz2X9cq6y9pDezL43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