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骆宾王

骆宾王(626?—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长安主簿、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后因事下狱。狱解,出为临海县丞,终因怏怏不得志而弃去。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应聘为艺文令,为作《讨武曌檄》。兵败后,亡命不知所终。工诗,擅骈文,能于六朝声辞中见锤炼谨严、恢宏劲健之气,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十卷。

(聂世美)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据清人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仪凤三年,以荐迁侍御史。时高宗不君,政由武氏,宾王数上章疏讽谏,为当时所忌,诬以赃,下狱久絷。”本诗正借咏蝉而托物言志,以比兴手法寄托了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表达了诗人持身高洁、不肯与流俗合污的决心。

诗的首联以偷春格对仗句法正面点题,叙写秋蝉悲唱,引发囚客乡思。物我交融,彼此相关比照。“西陆”指代秋天,《隋书·天文志》:“日行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南冠”,则指代囚徒,这里是作者自谓。语本《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那么,诗人何以闻秋声而惊心,听蝉唱而沉思呢?“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颔联以流水对作答:因为两鬓业已花白,步入暮年的作者,半世飘零,沉寂下僚,如今更蒙冤入狱。因而,这翼如鬓云、凄切吟唱的秋蝉,正是此时此地孤绝无援的诗人自身形象的生动写照!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妻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可见诗中大有秋扇见弃之意,诗人有一片忠君爱国热忱,却报国无门。这“白头吟”既是诗人自伤老大、一事无成的反映,同时亦不无更深的政治含意。颈联伸足此意。“露重”显喻压力之重,“风多”正状障碍之大,“飞难进”明言仕途坎坷,“响易沉”则暗指疏奏或言论动辄获咎。其诗笔所至,已不复知何者言己,何者谓蝉了。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的结尾表出正意,满腔忠愤,至此一泻而出。在古人眼里,蝉的餐风饮露,正是高尚廉洁的表现,所以也常作为清正自守的忠直之士的象征。如曹植《蝉赋》云:“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嗷嗷而弥厉兮,似贞士而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乔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可见物我间的某种特性的类似,才有可能沟通二者间的有机联系,而沟通的桥梁,正由比兴象征来完成。不过,“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全诗虽在以蝉自喻、托物言志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基调却哀楚动人,尤其结尾两句,实是对知音难求的沉重叹惜,是对“失路艰虞,遭时徽 ”的不幸哀鸣。故清人施补华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岘佣说诗》信然。

(聂世美)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其所惜别之人今已无从查考。诗题“易水”,唐属易州,在今河北省西部。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意去谋刺秦王。临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祭祀路神),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东而去,终已不顾”。全诗即借荆轲故事,生发新意。

首二句凌空而起,先从送别之地的历史落笔,突出此别的非同寻常。使人隐隐感到:作者所送的人很可能亦是一位肩负重任、侠骨丹心、视死如归的壮士,而悲壮激昂的历史场面也借诗笔隐隐再现,更为今日的易水送别酝酿了一种慷慨悲凉的壮烈气氛。

后二句一转一收,转得有力,收得含蓄,与陶潜《咏荆轲》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同意,既蕴含了对古代侠士荆轲的敬仰怀念,更体现出对所送者的殷切期望。意谓荆轲精神不死,千百年来,仍激励后人舍生取义,从容赴难。“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正因为作者有此志向,方能写出这激动人心、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来。

吴逸一《唐诗正声》评论此诗云:“只就地摹写,不添一意,而气概横绝。”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亦曰:“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吴、俞二说均很中肯。此诗不只起得妙,而且结得更妙,所谓凝炼含蓄、余韵不绝,诗人深得其要领。

(聂世美)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此诗作于文明元年(684)七月至九月,诗人为徐敬业幕僚,谋伐武后,兴兵扬州之时。城楼,当即扬州城楼。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作于此时。

诗的前两句写景,意谓登上扬州城楼,展目远望,正值风冷水寒的秋凉季节。一个“冷”字和一个“寒”字,既点明“登楼”之时序节令,亦暗扣“在军”,渲染了起兵芜城,为讨伐武氏,恢复唐祚而大战在即的严峻肃杀的气氛。“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两句,则以情作结,深沉而热烈地表达了诗人亟盼举兵获胜的切望,写来自信而又自豪。诗中的“戎衣”本《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正义》:“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言与众同心,动有成功。”诗之结句本《尚书》大传“王还师,前歌后舞”之意,而袭用北齐祖挺《从北征》诗“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原句,爽朗开阔,乐观自负。

全诗由登楼北望之风威水寒,畅想平乱兴唐的辉煌胜利,中间如何出师、如何交战等不置一词,空间传神,笔力千钧,小诗中见出大境界,“充满着时代热情和功名事业的意念”(马茂元《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显示了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聂世美) M5/g7TyYaoSbD7ciShqzriyt6XXg7M1xu88MjY5zonIcvI2basLdq/Xsq24tXj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