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走向历史深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后再次合作的著作,其全称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虽然采取的仍然是批判性的论战形式,但与在《神圣家族》中不太一样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正面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哲学新世界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于1845年秋至1846年上半年。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称题目也可看出,这部著作针对的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施蒂纳等人的哲学观点。事实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缘由较为复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居住的布鲁塞尔会集了欧洲各地的社会主义者,各种流派思想观点云集,也出现了彼此相反的声音。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第一页:序言

1845年7月中旬,马克思、恩格斯一同去英国进行了一次旅行,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运行状况,与正义者同盟、宪章派领导人进行了交谈,在英国的图书馆调阅了德国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学资料。通过这些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使他们有了完全不同于当时还墨守黑格尔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和他们之前所推崇的“费尔巴哈的”新的哲学主张。回到布鲁塞尔后,马克思、恩格斯迫切地希望通过系统正面地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为而后的政治经济学和开展工人运动奠定哲学基础。这也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提到的这部著作并未最终出版的原因。马克思自己在1846年8月初与卡尔·弗里德里希·尤利乌斯·列斯凯的通信中也谈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同德国资本家商定要出版那部著作以后,我就把《经济学》的写作搁置下来了。因为我认为,在发表我的 正面 阐述以前, 先发表 一部反对德国哲学和迄今的 德国社会主义 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为了使读者对于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经济学观点有所准备,这是必要的。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我在一封信中告诉过您的在《经济学》出版以前必须完成的那部论战性著作。” 除旧布新,澄清自身观点与过往哲学观点的本质区别是确立一个崭新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态的必要前提。

不过,推动恩格斯和马克思着手这项工作的有三个更为直接的原因。一是鲍威尔等人在《维干德季刊》上发表系列文章来反驳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三卷发表了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多篇文章,集中论述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简直像做预言的教堂神父一样可笑,讽刺他们是“莱比锡宗教会议”。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原为回应1845年《维干德季刊》系列文章的批判而作。二是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出版。1844年11月19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提到这部著作,认为施蒂纳的观点是重要的,“比例如赫斯所认为的还重要。我们不应当把它丢在一旁,而是要把它当做现存的荒谬事物的最充分的表现加以利用,在我们把 它颠倒过来之后 ,在它上面继续进行建设” 。随后,“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德国理论界的影响扩散到法国和英国的正义者同盟中,他们号召人们信奉一种人性的社会主义,破坏工人运动的科学基础,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愈来愈感受到需要批判以施蒂纳为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来确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前进路线。三是澄清和费尔巴哈思想关系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常见费尔巴哈观点的踪迹,尤其是在公开出版的《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做了言过其实的评价,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世界观,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过渡到了现实的人。当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走向成熟后,他们二人就需要超越费尔巴哈,与其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列出了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观点的区别,《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回避现实,同样属于“莱比锡宗教会议”中的一员。可见,通过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他们与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等流派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完成中的创作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他人的观点中展现了唯物史观的丰富性,但是,没有呈现出完整的目录结构。从时间上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际创作过程并不长,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1846年的春天,马克思就已致信出版商咨询《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事宜了,但由于普鲁士政府的阻挠一直没有成功。同年10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还提到要找瑞士的书商接洽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地方来印刷手稿,但“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有钱来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事宜一直未能谈妥,但与著作相关的资料却一直在出现,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不断地对手稿进行修改,因为“一个笔耕不辍的著作家不把他在6个月以前写的东西在6个月以后 原封不动地 拿去付印,这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如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含有许多修改的痕迹,这份手稿具有一定的未完成性。

从当前编辑的手稿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包括两卷八章,共约50印张手稿。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批判了“莱比锡宗教会议”的代表人物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等人,并正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第二卷包括五章,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主张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由于二月革命的爆发和当局政府的压制,马克思、恩格斯最终放弃了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计划,他们在世时,只有第二卷的一章“反克利盖的通告”等极个别章节公开发表。1847年,“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出现各种支派。用恩格斯的话说,“从写好上述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评论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在此期间,过去只是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零星出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它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代表,甚至一跃而成为文坛上有一定影响的流派。而且现在它本身已分裂成许多支派,虽然各个支派被德国人的诚恳和科学精神的共同纽带,被共同的意向和共同的目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彼此仍有显著的不同,因为各派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

这部著作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度合作的成果。有学者以马克思、恩格斯通信中观点的变化为依据,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在先,就足以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笔的著作,恩格斯只起到了辅助作用。从字迹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主要阐述正面意见的“费尔巴哈”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深度合作的模式:马克思写完恩格斯修改,或者恩格斯写完马克思修改,又或者马克思写一段恩格斯写一段。因此,很难彻底地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分清。多年后,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女儿的通信中这样回忆那段在布鲁塞尔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日子:“两个人那时候在布鲁塞尔天天晚上这样哈哈大笑,使得家里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入睡。我们那时都是大胆的小伙子,海涅的诗篇同我们的散文相比,不过是天真的儿戏而已。”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真正合作的科学产物。 3mniCoxUMbVqGYSpVelOED0TC/2P4B/y6mucC53ParuhC4fiYHV3AAu9Sty1oJ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