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在其家乡巴门创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既是对其前期在英国曼彻斯特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也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相比《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系列文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实性和理论性更强,是恩格斯走向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一结束在曼彻斯特的工作就特意绕道去了巴黎,见到了因受普鲁士政府迫害而被迫移居巴黎的马克思。他在那里与马克思度过了心情愉快的十天,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是人”。在与马克思的朝夕相处、彻夜长谈中,恩格斯更加清楚自身的立场——坚定不移地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进行战斗。回到巴门后,他和赫斯一起,在科隆等地举办座谈会,宣传共产主义,也因此上了政府的黑名单,受到了父亲和其他家人的不理解和嘲讽。《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完成的。在外面,他一边要做着自己讨厌的商业工作,一边要举办关于共产主义的座谈会。回到家后,他要顾及母亲的心情,过着“最体面的庸人所盼望过上的日子,恬静而舒适、虔诚而正派”
,而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沸腾状态,对资产阶级的愤恨则全部倾注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创作中了。这本书也是他策划许久之作。在与马克思同时期的通信中,恩格斯写道:“我将给英国人编制一份绝妙的罪行录。我要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还要写一篇英文序言,打算单独印行,并分别寄给英国的政党领袖、著作家和议员们。让这些家伙记住我吧。顺便说一句,不言而喻,我这是指桑骂槐,即骂的是德国资产阶级。我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们,他们和英国的资产阶级一样可恶,只是在榨取方面不那么大胆、不那么彻底、不那么巧妙罢了。这本书一旦脱稿,我就着手去写英国人的社会发展史。这件工作花的力气要少一些,因为我已经把材料准备好,材料的安排也已经心中有数,而且我对这个问题是完全清楚的。”
作为其共产主义宣传的一部分,恩格斯希望通过展现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境遇来揭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可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虽然创作于恩格斯唯物史观尚未完全成熟之际,但其本质上是一本真正的共产主义著作。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1版的扉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有11个章节,包括“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序言”“导言”“工业无产阶级”“大城市”“竞争”“爱尔兰移民”“结果”“各
别的劳动部门狭义的工厂工人”“其他劳动部门”“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等内容。
在曼彻斯特的一年里,恩格斯深入工人住宅区进行实地调查,亲自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同时广泛收集和仔细研究他所能看到的各种官方文件和材料。正如恩格斯在开篇“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说,这本书把“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要求的真实情况”都描绘出来了,不仅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现状,还将工业革命和工人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讲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过去和未来。
工人阶级的起源无疑与工业革命有关。机器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也改变了产业布局,压缩了农业、小手工业的生产空间,佃农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由于没有任何资产在手,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他们就成为第一代的工人。恩格斯在“导言”中扩展了这一内容。他更加清楚地介绍了工业革命自纺织业起扩散到其他产业的过程,以及它本身对交通运输、城乡关系等的影响,深刻地说明了工业革命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的观点。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社会呈现出暮气沉沉的特点,其生产和社会活动的重心在家庭。它既是生产单位——手工作坊完全由家庭成员组成,也是社交活动的名片——个人被淹没在家庭背后,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剧烈的波动。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打破这种庸碌而舒适、诚实而安静生活的第一个发明。它将手摇纺车的锭子从一个升级到了十六个至十八个,一个人就能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纱了,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增加了对布匹的需求,织布和纺纱逐渐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纺织品量的增多引起价格下跌,致使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也出现了分流:一部分成为新兴的织工阶级,另一部分变成短工,成为农业无产阶级。机器的改进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相应地阶级结构也促进了机器的进一步改造。水力纺纱机、骡机、梳棉机和粗纺机,以及蒸汽机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升级,机器的数量和生产能力、工人的数目在18世纪下半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在英国的各工业部门中占据主导位置。
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机器劳动进而带动了羊毛加工业、麻纺织业和蚕丝加工业等衣料制造业的进步——产量和工人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从1760年开始的英国工业的巨大发展也逐渐扩散到机器、燃料和原料需求等其他行业。机器的生产推动了煤炭、铁的生产,煤矿、铁矿、锡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比过去紧张得多。由于从事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机器的推动,农业的耕种方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英国从粮食输出国变成了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由于产品运输和机器的使用,特别是科学发明在产业中的直接运用,英国的交通建设也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方式从陆路为主变成了海陆并驾齐驱,火车运输也逐渐成为主力,交通路线延长到了边远乡村,极大地方便了人员流通和物品运输。可见,18世纪下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完全地改变了英国的面貌,它让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国家变成了有许多庞大的工业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据主导的工业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群体。那么,工业革命给对其贡献最大的工人阶级带来什么福利了呢?
恩格斯当然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进步性。但在他看来,工业革命只是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剥夺了他们独立活动的最后一点残余。被剥夺最后自由的工人,在工业革命后的浪潮中,其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仍然是没有任何保障的贫穷和无助。
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认为人的劳动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劳动异化,让人反感劳动,人的价值受到了压抑。工人去工作,不是为了兴趣和爱好,而是失去了土地和其他劳动资料后,不得不去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工厂劳动是枯燥乏味和单调的:“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化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另外再加上像英国无产者这样的生活条件,那么,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这种情形在使用蒸汽动力和机器以后也没有改变。工人的劳动减轻了,肌肉不紧张了,工作本身是无足轻重的,但也是极其单调的。这种工作不让工人有精神活动的余地,并且要他投入很大的注意力,除了把工作做好,别的什么也不能想。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的一切可支配的时间,工人只有一点时间用于吃饭和睡觉,而没有时间从事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获得一点享受,更不用说从事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
即使这样,工人的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度恶劣,漂洗工人需要将身体长期暴露在潮湿充满化学制剂的环境里,矿井的环境就更差了。矿业深处的空气含氧很少,并且混杂着尘土和炸药爆炸时的烟尘,对工人肺部的伤害很大。通风环境差、充满化学制剂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伤害了工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身体畸形基本上是工人的常见状态。但身体上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工作所带来的唯一伤害,还有竞争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工人普遍处于朝不保夕的紧张中,为了控制工资水平,资本家让无产者处于普遍的竞争中,还有爱尔兰移民的到来让市场上永远存在着一支庞大的失业后备军,以等待取代正在工作中的工人的位置。为了维持生存,无产者之间不得不进行竞争。因此,辛苦和乏味的工作并没有为工人带来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工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后只想通过尽情享乐来放纵自己,他们没有任何资格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知识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只有酗酒和纵欲能够刺激他们摆脱筋疲力尽的工作,而这让他们没有办法对知识进行判断。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并没有为他们带来称心如意的生活。他们的工资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恩格斯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悲惨生活。他们住在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里最糟糕的房屋中。为了节省房租,很多人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到处都是一堆堆垃圾和煤灰。不流通的空气、没有用的污水沟,人员又极度密集,这里是流行病菌繁殖的高发地区,“在整个苏格兰,有六分之一的穷人患了热病,这种灾害由流浪的乞丐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社会的中等阶级和上等阶级”
。缺衣少食和生活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使工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极易受到流行病毒的侵袭,再加上工人的流动性强,所以每当流行病来袭,患病的工人人数会更多,且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也更高。在流行病蔓延时,穷人没有办法按照医生的要求,获得隔离所需要的住房和医疗设施。因此,如果分群体来分析平均寿命的话,工人阶级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上等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当然,也只有穿得很破、吃得很坏的人才能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中生存下去。打在粗布上的补丁是贫穷的英国工人的常见装扮,他们的衣柜里几乎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没有钱买鞋子,赤脚走路便在工人中流行起来;吃的土豆和蔬菜质量都很坏,肉还会发臭,小摊贩们还会在烟草面粉里掺假卖给这些贫穷的工人。可见,工人们的衣食住行根本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活在有工作时还能勉勉强强靠吃发臭的食物维持着,当竞争激烈特别是更便宜的爱尔兰移民涌入后,他们失去工作,就只好碰运气,有什么吃什么了。
当然,英国政府也做出了一些改善的努力,但这些努力背后仍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仍然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在霍乱流行时,卫生警察会命令居民搬出来,清扫一番,并用氯气把房子熏一遍,但仅此而已。穷人的住宅区没有什么规划,只要有空隙,资产阶级就会建造房子,反正无论多坏的小屋,总会找到租不起好房子的穷人来租。但是,他们会用最富有的厂主和商人的大花园、别墅遮住工人区的真正面貌,有系统地把工人阶级排斥在大街以外,费尽心机地把一切可能刺激资产阶级的眼睛和神经的东西掩盖起来。英国政府实行的义务教育也只是在名义上存在,大批的儿童要工作根本没有办法去上学,开办的主日学校让他们接受的是不能理解的教条和各种神学上的奥妙东西,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发展却被可耻地忽视了。在慈善救济方面,资产阶级的做法同样如此。为减轻财政上的负担,他们要求调整1601年的《济贫法》,原本由教区负责救济穷人的办法变成强迫失业者一律进入习艺所工作,贫穷就是犯罪,无论男女老少,一旦失业就必须到习艺所去生活。那里的伙食比最穷的工人吃的还要坏,而工作却很繁重,家庭成员分散居住,幼小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看管而丧命,这里跟监狱毫无差别。新济贫法的实施建立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基础上,认为穷人就是这个世界上过剩的人口,他们的存在没有任何用处,建造习艺所只是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饿死罢了。
可见,不可能依赖统治阶级来改善工人的生存处境,他们夺走了工人的土地、房屋,甚至洁净的空气和水。工业化及其相伴的城市化进程,让资产者手中的土地愈来愈多,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小块土地则在市场的挤压下被收买,他们只有依靠自身的劳动力为生。随着生产的发展,无产者人数逐渐增多,工人阶级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应该要像人一样地生活、感觉和思想,要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做斗争,以此来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工人对资产阶级的反抗也经历了从最早、最原始和最没有效果的犯罪到有组织的工会罢工的阶段。
恩格斯重点分析了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欧文社会主义运动浪潮。相比犯罪而言,宪章运动代表着工人阶级登上了世界历史的政治舞台,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宪章运动缺乏群众基础,宪章派不了解工人切身的真正利益,也不参加起义的准备工作,只是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充当了资产阶级与贵族阶层斗争的工具。当废除谷物法问题出现后,二者就分道扬镳了。宪章运动必须要脱离资产阶级,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人运动。欧文社会主义运动则相反,它看到了工人的经济诉求,但其原则过于抽象,对待资产阶级又极度宽容,甚至经常抱怨下层阶级道德堕落,因此,虽然一部分欧文社会主义者是工人阶级中最有教养和最坚强的部分,但它无法成为工人阶级的公共财产。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和宪章运动的融合,法国共产主义以英国方式的再现,将会在最近发生,而且已经部分地发生了。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工人阶级才会真正成为英国的统治者。”
此时的恩格斯认为,将无产者与消灭贫困的实际办法结合起来,有组织地开展工人运动才是获得解放的真正途径。
总体来看,恩格斯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世纪性变革——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造成其贫困的原因,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也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变迁、城市和自然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内容翔实,观点清晰。
该书于1845年在莱比锡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是《共产党宣言》出版前最为畅销的共产主义书籍之一。马克思和列宁对恩格斯这部著作评价颇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直接引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材料。1863年4月9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英国工人能够多快地摆脱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明显的腐蚀,还要等着瞧。此外,你的书中的主要论点,连细节都已经被1844年以后的发展所证实了。我又把这本书和我关于后来这段时期的笔记对照了一下。只有那些用尺子和每条‘报纸趣闻’来衡量世界历史的德国小市民才会认为,在这种伟大的发展中,二十年比一天长,殊不知以后可能又会有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
马克思所说的“这本书”正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评价它“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连认为明天或后天就会亲眼看到历史结局的那种幻想,也给了整个作品以热情和乐观的色彩,与此相比,后来的‘灰暗的色调’就显得令人极不愉快”
。恩格斯72岁高龄时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中这样评价自己年轻时的著作:“那时作者还年轻,只有24岁,所以这本书无论在优点方面或缺点方面都带有作者青年时代的痕迹;但是无论优点或缺点,现在都没有使他感到羞愧。”
虽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与其成熟时期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1844年还没有现代的国际社会主义,而这本书“体现了它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正如人的胚胎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还要再现出我们的祖先鱼类的鳃弧一样,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哲学起源的痕迹”
。在1892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恩格斯又做了进一步的澄清。他认为,他在书中结尾处强调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却是毫无意义的,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所以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革命。这是恩格斯近五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无论如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恩格斯前期思想积累的总结,也是开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创立唯物史观的序章。他在这本书中对竞争的阐述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继续;对新济贫法虚伪性的揭示、对宪章运动与英国欧文社会主义关系的分析、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社会变化的描述曾是《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主题。不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虽然吸收了其前期的成果,但在这本书中,恩格斯更为清晰、深刻地说明了英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状态是如何为工业革命所决定的,以及在这样“社会谋杀”的环境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该何去何从。这让他摆脱了年轻时的意气用事,在历史观上呈现出唯物主义的特征,甚至连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麦克莱伦也认为这部著作是“在城市地理学和社会学相对现代的领域的一个创举”
。其中,对工人阶级承受环境污染危害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延续了《英国状况》的思路,具有环境社会学的意义,而且是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维度的力作,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然,这一点适用于整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
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这就是恩格斯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现在,这些思想已为全体能思考的和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所领会,但在当时却完全是新的。叙述这些思想的著作写得很动人,通篇都是描述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确实最惊人的情景。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它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从此,到处都有人援引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描述。的确,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