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坚定的三幕式结构支持者,绝不后悔。
即使是那些认为三幕式结构并不存在的人,他们在创作或教学中,最终也都会采用三幕式结构。
他们只是不用“开头—中间—结尾”的说法,而是为它编了另外一套术语,比如:起始、上升与和解。
甚至出现过一位著名的银幕剧作大师攻讦另一位的情况,只因后者坚持认为电影存在三幕式的创作范式,而前者在完成所有的节奏划分之后,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三幕式的存在。
因为 这就是人们接受故事的方式。
当然,你可以在结构上玩花样,也可以完全忽略结构,去写所谓的“实验小说”(也叫“卖不出去的小说”)。这是你的权利。
要知道,想要创造一个难忘的结局,需要打下正确的基础。我从没见过像三幕式这样强大的结构。
本书的重点不是详细拆解三幕式结构。相关内容在我的另一本书《超级结构》( Super Structure ) 里。我实际要讲的是最基础的情节推进方法,即“LOCK”系统。
L(Lead)代表主角,即主人公。
O(Objective)代表目标,即主角必须得到(或摆脱)的东西。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殊死搏斗才能实现。死亡有三种形式: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
C(Confrontation)代表对抗。主角必须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抗衡,这股力量通常表现为另一个角色或群体。
K(Knock-Out Ending)代表淘汰式结局,这也是本书的主题。出于这个原因,让我们仔细看看第三幕中发生了什么。
我们正走向戏剧高潮,通过一个与前几幕有机结合的结局,剧情矛盾将在此处得到解决。
我们在第一幕中了解主角。我们追随着这个角色,期待他/她表现出自己的意志力。第一幕结尾,主角被推上了一条不归路,直接切入了第二幕。
我用了“被推(上不归路)”的说法,事实的确如此,因为第二幕中出现了三种死亡形式之一。如果不把主角逼到墙角,这本书就不会那么扣人心弦。主角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不愿面对死亡,更想温馨舒适地享受自己的平凡生活。
但那就不是小说了。
桃乐西(Dorothy Gale)是一个生活在堪萨斯州的农场女孩,她在农场过得不开心,想要逃离。玛威尔(Marvel)教授告诉她,爱姆婶婶(Aunt Em)因她的离开十分伤心,劝她回农场。但就在她返回农场时,她被一场龙卷风卷上了天,直接推进到了第二幕。(提示:当电影画面从黑白过渡到彩色时,通常已经进入第二幕。)
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是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她想留在美国南方,想嫁给艾希礼·威尔克斯(Ash-ley Wilkes),过上那种时常穿着蓬裙礼服参加派对的日子。但内战把她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之所以称之为“不归路”,是因为身后的门“砰”的一声关上并锁住了。主角无法回头,只能往前走,随着情节推进不停抗争。
接下来,如何从第二幕转到第三幕呢?这是不归路上的又一道门。经历了线索、发现、挫折或危机,主角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没有这一道门,主角就不得不继续向前,并陷入无休止的挑战之中;当然,这期间主角是相对安全的,不会“挂掉”。
因此:
在《亡命天涯》中,医生金保成功地闯入了一个戴着假肢的男人的公寓。金保伪装成监护人潜入库克郡医院,获得了假肢装配记录。他一直在追查名单上的人,而这个男人就是最后一个可疑目标。
他发现了什么?故事给出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看到了一张照片,其中一个男人就是曾与他搏斗的那个人,也就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男人旁边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另有一些细节表明,这个独臂男人受雇于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做保安。
有了这些信息,金保就能直接解开这个谜题了。
桃乐西被邪恶女巫的飞猴抓走的情节发生在《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故事的3/4处。这是一个重大挫折。她需要三个盟友——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闯入城堡救她。这就导致了她与邪恶女巫的终极对抗。
由此,我们穿过了不归路上的第二道门,同样无路可退。主角必须为了最终的胜利继续前进。
我希望在第三幕看到的场景是:
积蓄力量
对手在意识到战斗的号角已经打响、主角已经下定决心后,就调动更多人手去击败主角。
熄灯
主角似乎已经一败涂地,毫无胜算。
注意:最后五十页将由此展开,但是会根据你所写的这本书的类型和长度进行灵活调整。无论如何,终极对战即将到来。主角会经历一些恐惧或怀疑,在终极对决之前获得鼓励。所以,我们需要:
Q元素
Q元素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主角通过回忆或再现曾在第一幕出场的情感标志物、聆听一个可靠角色的教诲,从而获得继续战斗的勇气或得到做出正确抉择的提示。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听到欧比旺·克诺比(Obi Wan Kenobi)的声音:“使用原力。”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Mr .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中,史密斯先生已经决定打包行李离开华盛顿,那个对他心怀爱慕的女助手桑德斯(Saunders)找到了坐在林肯纪念堂前的他。她让史密斯回想起自己初到华盛顿参观纪念堂(第一幕)时说过的话。她向史密斯表明了心迹。当史密斯再次望向纪念堂时,他已经重新燃起了斗志。
终极对决
先看外部因素——主角能抗住压力吗?再看内部因素——主角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吗?在这个规模宏大的高潮片段,所有筹码都摆在桌子正中央。赢得比赛需要胆量——要么是血气之勇,就像卢克·天行者在死星上发出的一击;要么是道义之勇,就像《卡萨布兰卡》中的瑞克。在悲剧结局中,我们把悲剧的成因归咎于主角的勇气不足(我会在下一章详细展开)。例如在《教父》中,迈克尔·柯里昂缺乏道义之勇,最终让自己沉沦在犯罪世界之中。
转变
书中最后一章通常会展现出角色变得更强,甚至变成全新的自我,它承载着作者有意留给读者的情感共鸣。关于共鸣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要单独用一章的内容来说明。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例证看到这些场景的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建议做如下尝试:
看几部经典电影,从中找出前文所说的第三幕的情节。然后为你自己的第三幕展开头脑风暴,给每个情节片段设计2~4种可能的方案。跳出思维定式,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且根据需要调整情节。
首先否决那些常规选项。你要做的是让读者眼前一亮,而非思来想去也跳脱不出窠臼。然后回到小说前文,在合适的地方埋下伏笔,使剧情推进更加合理。这不是个轻松的任务,结局难就难在这里。但这项复杂的工作会带来丰厚的回报,首当其冲的就是将读者转化为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