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提出问题

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历了大约30年的历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最近开始普及的无线上网技术和手机上网技术(如3G、4G和LTE、5G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将网络的“遍在性”(ubiquotousness)推向另一个阶段。“网络社会”名副其实地实现了。

当然,那些极端的预言尚未实现,互联网还没有完全替代以前的所有媒体。虽然人们可以从网站下载“电子书”和MP3、AAC(或使用流媒体服务),但很多人还是在传统的书店里买纸本书,在音乐商店里买专辑。人们乐意亲身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即使他们可以“在线”欣赏那部电影。但我们无法否认,这里已发生重要的变化:以前,书店、音乐商店和电影院是享受这些文化产品的几乎唯一的合法通道,可是目前,网络技术提供给我们另一个更被普遍使用的通道。

关于互联网或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学者们已积累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的所谓“互联网文学”或“网络文学”通过与西方相当不同的独特途径已获得巨大的成功,引起学界的关注。中国的情况与韩国、日本等其他东亚国家的网络文学景观却比较相似,2010年左右蔡智恒、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郭敬明、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很多明星级“网络写手”陆续登场,他们的作品给传统的文学界、出版界带来了震撼性影响。到了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的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明星作家数不胜数。

但是,“网络文学”到底是什么?它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化还是对传统文学的全面革新?它是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它是一种实体,还是只是抽象观念而已?虽然很多学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不过至今好像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要讨论“网络文学”,我们首先得面对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这当然是“网络”和“文学”。很遗憾,这两个概念都拥有太大的外延和内涵,对它们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文学”这一已拥有几百、几千年历史的概念都还没达到统一的定义,至于更加陌生的“网络”概念,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技术背景。从这一角度去看它,它的定义会清楚得很。但就网络的“素性”或“特征”而言,我们还很难下定论。

可是这里有一个悖论。对它的严格的学术定义可能永远是不可能的,但无论这种定义存在与否,“网络文学”这个现象却明明存在着。也许在20年前,有些人会相信网络文学并不存在。目前,否定网络文学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太大了。作为学者,我们不得不关注它。但由于严格定义的缺乏,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只好从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切入,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本书也是对这个叫作网络文学的“新技术/艺术(art)”提出一种不同见解的众多尝试之一。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可能性提出过乌托邦式的美好展望:它会使得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文学成为可能。直至2020年,学者们的研究中还饱含这种期待,因为在现实中这些美丽的“可能性”还没有实现,反而是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对此很多学者都表示忧虑和不满。

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的可能性很少完美地变成现实,因为它往往面临现实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限制。一方面,对超文本和网络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已有多数学者交口称赞;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很多人贬低网络文学,认为它浅薄和庸俗。这就是网络文学的“可能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诚然,超文本和网络文学有很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却是另一回事。依我看,大部分的网络文学研究是在其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其让人不满意的现实之间摇摆。要么浪漫地表扬网络文学,要么蔑视其残酷的现实,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处于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当然,本书初次以博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在2011年问世后已过去了10年,情况改变了不少,优秀的、突破性的成果也不是没有,不过我觉得有相当多的研究还是站在网络文学的“外部”说话,听不懂网络文学的原生语言和理论。

为了突破这种困境,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实际生产、消费、享受的具体过程,然后将理论和这个具体现实尽量结合在一起。我们需要立足于现实的新理论和新语言。 2SaRBQiO6yq1q6c3CmLEANziKNt8Wj2BQfNUx7EM1aFPJqaybLuvLmIGrHwH6P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