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强势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吗

“我感觉和我妈妈的沟通出现很大的问题,她一直都很强势也不是很理解我说的话。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了,我感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被剥夺了。我们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

这位女生生长在一个父母事业有成、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她从小和妈妈很亲近,但也一直觉得妈妈很强势。以前,和妈妈起争执时她习惯退让。自从高中住校之后,她更加追求平等、尊重、交流、隐私和个人空间。带着这些理念,她尝试着和妈妈沟通,可是每次都沟而不通,失望、挫败、愤怒、委屈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并随着挫败的增加,这些情绪逐渐累积。

“每次回家都觉得很抑郁。不知道说错什么就又被教育一番,说多和不说都不对。我知道因为我妈妈的强势我们会有矛盾,而且自己现在长大了也渴望表达的机会和平等的沟通关系,所以我不想回家,感觉自己有点不敢面对她,经常心理压力很大。”她说。

“我感觉自己有些独立了,也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我其实很想让妈妈明白我的观点,但是她总是命令我,凡是她坚持的都会说‘你必须怎样’。而且经常误解我的意思,我的解释她也不想听。她甚至觉得我们现在关系不好完全是因为我自私,然后我会觉得她是真的觉得我自私,就很想要辩解。而我一辩解,她就说我‘玻璃心’,连妈妈的指责都不能忍受,连说都说不得了。妈妈爱说‘我养你这么大,送你上最好最贵的学校,难道连说你都不行了吗’。她总觉得我们吵架的时候我不应该还嘴,应该耐心地听她说完,如果是她误会了,那我应该一笑了之,不要和她计较,不放在心上。等事情平息后,她心情好了再指出她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妈妈觉得我不成熟,她认为成熟的表现是能接受别人的误解,因为她觉得社会上会有很多人误解我。如果老板误解我,我需要去接受而不是辩解……可我真的有点做不到啊!我渴求的是一个平等的、舒服的交流氛围,而且我本身就是比较敏感的性格。尤其当她说出批评我的话,我就会认为她一定就是这么想的,而我特别在乎妈妈对我的看法。她其实人缘特别好,朋友很多,为人也热情,很好相处。然而她觉得和我之间不需要那么客气,因为含辛茹苦地抚养我,还花钱栽培我,这么多年吃穿住都靠她,她觉得这些付出足够让我忍让所有了,我没有资本和她争辩。我也挺体谅她的,但是我觉得自己也应该被尊重。我想自己以后毕业经济独立了是不是很多事都会好起来……”我能感到她积压已久的内心矛盾在此刻得以倾诉。

在了解了这位女生的感受之后,我和母女俩进行了一次面谈。我先邀请母亲陈述她感受到的母女冲突是什么状况、有哪些例证。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每次妈妈讲完一个例子后,女儿会补充、解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当时是……”

这时妈妈怎么做?妈妈没有停下来接受这些新信息,并因新信息而调整对事件的定性和认识。相反,妈妈“啊”了一声带过,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走,继续自己认定的对孩子的分析。也就是说,孩子没能影响妈妈。想为自己解释的孩子,她的解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她没能说服妈妈去考虑她的解释。为什么没能影响呢?因为妈妈已经形成了对事件的解读和印象。此后妈妈并没有因孩子的解释而改变她已经形成的观点。观点已然是结论,亦为成见。

当时,我告诉了她们我在她们互动现场所观察到的。并且我好奇,这是否在她们平日的生活里也发生着。也就是说,不是一次的巧合,而是习以为常的模式。她们都回答说“是的”。于是,我鼓励她们借着当时的例子,举一反三,以小见大,在生活中去练习观察,观察是否又发生了“妈妈定性,孩子解释,无力说服妈妈”的互动形态。

接着,我请她们一起来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有“定了性就不动摇”的习惯。这和妈妈数十年在职场上的奋斗是分不开的。那是在竞争激烈、强者云集、男性主导的环境里,女性本来就容易被忽略,更别提如果是以温和示人,就不要想人家把你当回事儿了。所以,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在妈妈的职业生涯中是必要的、适当的。从适应环境、站稳脚跟到鹤立鸡群、独占鳌头,是长期历练的过程,也不断强化着自信、果断以及强势。

只是我提醒妈妈,我们需要先把强势与成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放在一边,来关注强势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现在她面对的是家里人。更确切地说,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的孩子。而孩子性格温柔文静,对她可能不需要用到职场中的强势,在职场中恰当的强势用在孩子身上可能就变得不恰当了。好比不同火力不同用途,适当地调低一档,更能恰到好处。强势,是一种力量,说句玩笑话——可以一瞪眼把蚊子苍蝇钉死在墙上。大家记得电影《冰雪奇缘》中的公主艾莎吗?她有手碰哪儿哪儿结冰的能力,可惜她不能驾驭这个能力,于是为了避免不受控制地处处结冰,她只好戴上手套。有时我们不自知,不知道我们有强势的力量,控制不好力度,一出手,把对方打得淤青。因此,我们要收点力气,像艾莎一样戴上手套。

在面谈中,我引导双方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妈妈说出了对孩子的欣赏,这是孩子需要亲耳听到的。在她们的互动中,我看到冲突的背后是爱。双方都希望更好,希望对方更符合自己的期待,希望你是我更完美的妈妈或者女儿。这里体现了对亲密无间的爱、合拍的爱和理想的爱的渴求。然而那真的是不可能的,别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就连自己与自己都不可能完全合拍和认同。有趣的是,没有矛盾时希望亲密无间,有矛盾时双方又都希望“你能把我当外人一点点,有一点点见外的客气、温柔和尊重”。为什么有矛盾时,“有距离”一下子变得吸引人了呢?因为处理矛盾时,有距离容易有顾忌和分寸,这样才容易缩小伤害。我们都不想被伤得太狠,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对外人都那么好,为什么不能对我也克制一点你的脾气?”

这也许在启示我们,没有距离的相知相融,如同魅影,在相处尚好的时候,容易得寸进尺地去幻想;然而一旦有矛盾,我们会深切地渴望对方把自己当外人、手下留情,能彼此留有尊严。孩子对“来自父母的认同”的渴望,可能一刻也未停歇过。如果经历过亲子之间的情感创伤,孩子以为自己已经不再渴望父母的认同了、不在乎他们怎么看了,但事实上未必如此。所以强势的父母要小心,口下留情,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一句顺口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一种是暴怒大骂(比如“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如同晴天霹雳,直击孩子的身心。另一种则是不温不火(比如“你不像别人聪明”“你就是笨了点”),轻描淡写,父母像在客观地说事实。孩子也没有生气,但是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一下,很多父母不认为自己强势,但在孩子心目中他们是很强势的。孩子与强势的父母相处,自然而然、无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困扰。例如,孩子尝试沟通,但沟通无解,进而身心俱疲,放弃沟通,从心理和物理空间上疏远父母,以逃避他们的说教与挑剔,同时未发泄的不满、委屈、愤恨、悲伤和无助,堆在身心的某处继续积压、发酵,并以不同的方法,时不时纠缠着孩子。如第3章中即将谈到的,在父母缺少情感的控制下,往往站着一个抑郁的孩子。有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彻底走出强势父母给他们烙下的伤痛。强势这个特点本身无所谓好坏,看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情境里。如果用在和家人过上好日子,那的确要使大家伙,下大力气。如果用在家人身上,是不是有些强硬了?会更好吗?他是你的家人,如果你是希望让他记住你的话,让他愿意回味和珍藏,那用笔就够了。用刀干吗?对吧!

本章小结

孩子患抑郁症了,父母需要反思三件事。第一,自己对孩子患抑郁症有什么反应?很多父母容易产生“不接受”和“害怕”。虽然这样的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会让孩子感到不被接纳、没希望和不信任,甚至会加重病情。第二,自己是否总觉得孩子“就是懒”?事实可能是孩子得抑郁症了。而如果把抑郁症当作懒,不仅不符合现实,没有益处,还会延误对抑郁症的诊治。更应该把抑郁症作为疾病和困难来重视并为孩子提供帮助。第三,自己是否把孩子当作问题本身?从“孩子有问题”的角度思考,父母是在孤立和以敌意对待孩子,而从“亲子关系有问题”(一个常见类型是父母强势、孩子压抑)的角度思考,父母会侧重于努力调整自己、改善关系,从而促成孩子的良性改变。

思考与练习

1.对孩子的抑郁症,你有哪些复杂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诚实地面对自己,客观地梳理一下,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情绪、行为、个性特征和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sFZC8CUObpez1XtBG27dmh46cI9k5zIHwHVmU+M0AJcHia2clcvWyDfuqUUWX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