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孩子遇到困难,比如面对一项很难的任务时,他是什么态度?立马放弃还是继续练习?
有些孩子想从一开始就掌控所有的事情,一旦遇到不确定因素,马上放弃。但有些孩子知道,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犯错,“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2007)研究证实,儿童对成绩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有怎样的自我认知。她区分了两种模式:动态自我认知和静态自我认知。
持动态自我认知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面对挑战,他们的态度是:
●现在做不好的事情,以后也许能做好,重要的是我要努力,以找到更好的方法。
●这个我目前还不会。
●这个很难,但是我可以给自己时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学习。
●能力和知识是通过坚持和练习获得的。
持静态自我认知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坚信,个体的优势和劣势是天生注定的。他们相信天才和天赋,相信智商和基因,并固守这种信念。
从下面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类人的特点:
●我就是这样。
●我会这个,我不会那个。
●做这件事我太笨了/太没有天赋了。
●我永远都不会学这个。
●要么得到它,要么没有。
●我必须马上学会所有东西。
●我完成不了,那就说明我不适合这项任务,学习/练习有什么用?
大量的研究都能证明,如果孩子相信不断练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他就能很好地应对困难和失败。这也表明,动态自我认知是有帮助的。相反,如果孩子们认为成绩依赖于智商或天赋的话,他们很快就会放弃。某些称赞也会促成这种想法的产生,如果成人对孩子说“你很聪明”,那么接下来,在遇到困难时,孩子就更容易放弃、撒谎、掩饰错误。
为什么?对于静态自我认知的人来说,学习中的这些障碍会成为一种威胁,最后可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或天赋不够。一次失败就会被看作是一个证据,证明他“太笨了”,因此也就不值得再进行第二次尝试了。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这样表扬孩子:“你在××方面太有天赋了”或“你太聪明了”。
相反,我们可以努力引导孩子们学会动态自我认知,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坚持不懈是有好处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遇到的困境是特别重要的。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能激发孩子的毅力吧。
把任务描述得困难一些
当孩子为一道数学题或一首新曲子绞尽脑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不会!”很快我们大人就会过来对孩子们说,这项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快来,这没那么难,你一定可以完成的!”
●“你只需要……!”
●“这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再试一次!”
但是只有孩子相信这些话,并充满干劲地去做,最后自己发现这项任务确实很简单,只要一行动就能完成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些话有用。否则这些话就只会让孩子觉得这项任务对他的自尊心构成了威胁。
请您想象一下,您刚换了新工作,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遇到了困难——比如需要学习新的计算机程序。这时您的同事们说:“哎呀没事儿,这个很简单的!”您会怎么想?
您很有可能会想:“要是他们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很简单,但我却不会,那很可能是因为我太笨了!”
与困难的任务相比,完成不了一项看起来简单的任务让人感觉更糟糕。如果您的同事拍着您的肩膀说:“是啊……我当时熟悉业务的时候也花了好长时间。你只管做,要是有问题的话就跟我说,慢慢熟悉了,就会越来越简单……”这样您可能会感觉更加从容,也更有动力和信心。
如果您的孩子对一项任务丧失信心,首先要做的是接纳他的感受——“这个任务现在对你来说就像一座大山”或“这确实很棘手”。如果孩子同意的话,那就可以重新回到这个任务本身:“来,现在我们安静地再读一遍题,想一想,它到底在说什么……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它呢?”“你现在对这道题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可以让他了解自己目前的进度,然后帮助他制定目标和计划。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都需要练习,那就会很有帮助:“我小时候也需要很长时间来学会新东西,这要求我们有所坚持,但是我相信你拥有这种毅力。”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当孩子能够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把这项任务说成是简单的任务,那孩子们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要对他表示肯定
完成困难的任务,并继续进行下一项任务,孩子需要的是信心、耐心和抗挫折能力。
一个孩子越觉得自己能够掌握而且必须马上掌握所有的内容,就越难以应对失败和那些要求高的任务。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断鼓励他们,同时为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感到高兴。我们可以对他们说:
●“嘿,现在你已经坚持很长时间啦!”
●“好吧,这真的不简单……我们需要全力以赴!”
●“现在你已经明白啦!有时我们需要尝试两次、三次,但是当最后我们终于完成的时候,感觉多美妙啊!”
●“我知道,上次你没有成功。现在我们需要一点勇气,再来一次。你愿意再尝试一下吗?”
●“现在听起来流利很多了!每一次你都能说得更流畅一些。”
通常当孩子表现“好”,或者“正确”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时,就会得到赞赏。但如果我们想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得转移一下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很小),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并且让孩子明白,人的能力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的,自己的努力是注定会得到回报的,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获益。
特别是对于一个成绩差或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做出努力、愿意学习一门很难的科目、正视自己的缺点、失败后重新参与学习,需要动力、努力和改变自己固有习惯的意愿。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够看到并重视他的努力,那么他就会更容易做到这些。
帮助您的孩子意识到他的解决策略
如果您的孩子再次尝试做那道数学题、拼那个棘手的拼图或者练习那首复杂的曲子,并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时,您可以同他一起欢呼,并向他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怎么成功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孩子就会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他的策略:
●“呃……我先找到了角,然后把各个边连到一起,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嗯……这个曲子里有个地方我总是弹错。刚才我就单独把这个地方练习了好几遍。”
●“我休息了一小会儿才继续,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成功了。”
通过帮助孩子思考他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提高他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他会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
通过这种方式,您就可以帮助孩子武装自己,提升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噢,要是我以后再遇见困难的任务,就可以尝试方法X或Y。如果这些都不管用,那我就试试方法Z。”
为孩子树立榜样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以帮助他们更加有毅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总能看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事事顺心,对他们也是有帮助的。当父母即使遇到困难也能保持耐心和坚定,并对自己说:“好吧,淡定淡定……肯定哪里出错了……再仔细看一遍说明书吧。”那么在一旁观察的孩子就会意识到,有时候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一点耐心。如果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讲讲自己是如何毫不畏惧地克服这些困难的,会非常有帮助。菲瑞和潘纳研究小组(1990)也表明,与一个正面榜样进行哪怕很短的交流都会产生斐然的效果。他们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放映一位教授的视频。在视频里,这位教授讲述了他的求学生涯,提到了一件他曾屡做屡败的事情,多亏有一位朋友安慰、鼓励他,他才没有放弃。之后,他成功地完成了学业。在视频里他强调,成绩首先取决于个人努力,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结果在学期末,跟其他同学相比,看过这个视频的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在您的学习或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失败后不得不重新振作的时刻?有哪些情节您可以与孩子分享呢?
智力、天赋、长处和短处
告诉孩子,“坚持会有所回报”这种信念是有用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优点和缺点、天赋和兴趣。
如果我们幻想,这些既有的事情完全不重要,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坚定,所有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就会很危险,因为这是在过分要求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这种坚持并不能在成绩中得到反映。因此我们需要:
●尊重孩子的付出。
●关注孩子小小的进步。
●看到孩子的失望,并为他提供帮助。
同时也要接受,即便付出巨大的努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鼓励孩子坚持的小建议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更能坚持不懈:
●更珍视孩子的坚持和耐心,而不是天赋和天资。
●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他们: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困难属于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把某项任务描述为困难的任务。
●鼓励孩子再进行一次尝试。
●用问题来激发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你可以怎么做?),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解决方法(“你是怎么做到的?”)。
●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他能付出努力,但不要提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