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真正变强大
当我们谈及如何使孩子变得强大时,总是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概念。许多父母告诉我们,他们希望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信心或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由于我们在本书中会反复提到这些术语,因此我们想先简单解释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自信:我可以做什么
我们所说的自信是指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早在1890年就建立了一个公式:
根据这个公式,自信和成就成正比,当我们取得一些成就时,自信心就会随之增长。但是只有当我们自己认定这些成绩是“成就”时,结果才成立。如果要求过高,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即只有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时,人们才认为自己足够好。因此,哪怕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良好的成绩和成果,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感到不自信,他们总是感到害怕,认为自己不够好。
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态度来识别他是否为一个具有高度自信的人——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我就一定会实现它。这一路上可能会存在阻碍、挫折和失败,但我可以应对”。
自信是很宝贵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因此,本书有几部分内容就是在讨论孩子如何获得自信的问题。
总之,如果让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体验以下感受,他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我有优点和才能,可以做一些事情。
●我可以应对失败和挫折。当我做出努力并进行练习时,就会取得进步。
●我可以直面我的恐惧并克服它们。
●我有影响力:其他人会接纳我的想法,并从中得到启发。
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仅拥有健康的自信心,还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作为人,我是有价值的
社会学家莫里斯·罗森伯格在1965年将“自我价值感”定义为一种我们面对自己的态度或心态。根据他的定义,一个拥有高度自我价值感的人认为自己“足够好”,作为人是有价值的,可以接受自己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不会因此骄傲或沮丧。因此,自我价值感并不侧重于能力,而是侧重于对自己个性的接受。自我价值感强的孩子喜欢自己,并能以爱的方式对待自己。
为了培养这种态度,我们可以借鉴那些给予我们爱的感觉的那些人的经验。如果您的孩子经常有以下体验,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加强:
●我有愿意听我说话的父母,他们能够为我花费时间,理解我的想法。
●我有喜欢我的朋友,他们能接受我本身的样子。
●我有一个对我感兴趣并认真对待我的老师。
●我觉得我是家庭的一员,并受到家人的欢迎。
●我的父母在我跌倒时会扶住我。当我能力不足或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也喜欢我。
●我周围的人能认识到我的优点,看到我积极和可爱的方面,同时也能指出我的弱点。
自我价值感是由除自信之外的其他来源提供的。当我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这个集体能够接受、理解、尊重我们,并能让我们拥有安全感时,我们才会产生高度的自我价值感。那些成绩差的孩子经常需要增强自我价值感。
我(法比安)小时候发育比较晚,很长时间才学会说话,因为不满足上小学的条件,多上了一年幼儿园。为了克服我的语言障碍和僵硬的步态,我小时候还借助了言语疗法和活动疗法。但是,我弟弟学得就很快,他很快就赶上了我——尽管我俩年龄相差两岁半。
许多父母都知道这种情况,这往往会导致嫉妒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一些家长的反应是试图提升“弱者”的自信。当孩子自我贬低时,父母给他一个拥抱,并对他说:“你可以做得更好……”他们拼命地给孩子列出他的优点,希望这能让孩子感觉好一些。但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很少奏效,原因是它强化了孩子们竞争的想法。孩子们感受到的重点是:要比别人更好、更有能力。
“天资较差”的孩子这时候就开始思考,并很快意识到:我可能在一两个方面比较强,但我的兄弟姐妹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强。
很快,每当弟弟或妹妹取得成功或受到父母表扬时,嫉妒心就会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孩子经常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最后的手段:贬低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彰显自己的价值。但这种行为不受父母喜欢,导致孩子受到更严厉的批评,并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当时,我(法比安)的父母没有重视我的自信心,而是关注了我的自我价值感。他们跟我说,我的小弟弟看到我时非常高兴,他从我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非常喜欢我,他很需要我,对他来说,有一个大哥哥非常重要。
重要的不是我们作为个人,而是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为彼此之间美好关系所做的贡献。当我的弟弟又成功地完成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时,我就会跑到父母面前,骄傲地喊道:“快过来,看我们的小尤纳斯又会什么啦!”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时,当我们即便有缺点也能感觉良好时,当我们知道在一个集体中的地位不是非得通过成就来获得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不必一直绞尽脑汁去想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排第几名。我们可以参与到其他人中,同他们合作,与他们一起,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高兴。
内心的强大不仅意味着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还意味着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并找到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不愉快的情绪。
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我内心发生了什么,我该怎么办
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吗?我会表达和反映它们吗?适应力强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他们不仅仅知道自己感觉不好,还能够分辨自己是伤心、愤怒、失望,还是仅仅心情不好。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够更好地“读懂”别人的感觉和情绪,并能以此做出反应。
这意味着,他们不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是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比如尽管他们满心怒火,但仍不会对另一个孩子大打出手。他们能够克服恐惧,即使不喜欢也能坚持完成任务,或者让自己平静下来。当孩子周围是下面提到的这些成年人时,他更容易获得这些能力。这些成年人:
●可以谈论他们自己的感受。
●可以帮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够忍耐孩子和自己的不愉悦情绪,并能有效处理这些情绪,给孩子做出榜样。
实现真正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没有捷径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拥有更强大的自信心?”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问到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可以采取用勺子喂养般的方式给孩子内心注入力量。很多育儿书籍或言论的出现也助长了这种想法。
在网上或书店里搜索一下,马上就会找到一些书籍或光盘,它们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议:“我很受欢迎、我很强大、我充满自信……”美国的育儿指南建议,要教孩子拥有一种心态:只要足够相信自己,就能做好一切。相应地,它也对父母提出了建议,要不吝赞扬,以消除孩子的自我怀疑。
但同时一些研究者已经证明了,这种策略没有用处:使用这些方法会让孩子更加茫然,再也不愿参与困难的任务。有些孩子出现了自恋的特点:他们自吹自擂,永远想处于焦点,期盼得到他人的称赞,当面对批评或不被关注时,表现得极度受伤或充满攻击性。父母想通过过度的夸赞使孩子变得强大,这种好意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特别的才是可爱的,之后他们必须不断地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很特别。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并不是越自信就越好。拥有一个正面且真实的自我认知对孩子才有所帮助。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够喜欢自己、相信自己,但也能看到并接受自己的缺点。他们不需要颂歌,需要的是友好而准确的反馈,需要的是那些能接受他们本来样子的人。
科瑞娜·伍斯特曼在她的《复原力》一书中准确地总结了那些拥有真正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表现。我们在此将这些观点稍加修改呈现给大家。
一个强大的孩子能够对自己说下面这些话:
我可以:
●为成功感到喜悦。
●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通过努力和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在烦恼时与他人谈心。
●在需要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我:
●作为人值得被爱。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相信自己可以应对挑战、处理不悦的情绪。
●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只取决于他的成绩。
我有:
●愿意倾听我、为我花费时间,但也有自己立场的父母。
●在我生命中接受并喜爱我本来样子的人。
●当我需要就帮助我,同时也支持我自主行事的那些人。
●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我能够并且愿意坚持这些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