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是完全悲观的人,谈到养育孩子,近几十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我们为此感到高兴:父母会用更多的温暖、赞赏和尊重来对待孩子,平均每个人都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大多数青少年说,家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很好;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积极参与育儿工作。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为此感到自豪。然而,也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其中一点是,现在的父母虽然十分关注他们的孩子,却无法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很多,期待他们能够为了自己的未来奋斗,但是这个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却非常遥远。同时,我们也几乎无法让孩子感觉到他们可以为家庭、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如果孩子放学后还要去院子里帮忙,或者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父母会觉得孩子太累了。但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感觉:我是有用的。
幸福的秘诀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或者年轻的父母,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不能做出任何成就和贡献。一名25岁的女大学生前段时间在一次研讨课上说:“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我7岁起,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拿到好成绩转。我所有需要做的,就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她就像另一个学生总结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宠物,被爱着,但不被需要。”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快乐,让他觉得生活有意义,并形成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不应该只问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问孩子可以为我们和他人做些什么。
乐于助人的品质生来就有
作为一种天性,乐于助人的品质是和孩子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在小孩子身上就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当他们刚会走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开门,捡起掉落的东西,或者安慰其他的孩子。
在一项创新性研究中,由心理学家凯利·哈姆林(2007)领导的研究小组甚至能够表明,婴儿已经会对那些乐于助人的形象表示欢迎,对那些刻薄待人的形象表示拒绝。研究小组让婴儿观察三个不同颜色的图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他们观看了其中一个图形如何尝试爬上山头,并被另一个图形推着或被第三个图形阻挡。观察结束后,孩子们可以选择一个木制图形。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选择了帮助者的形象,无论它是什么颜色或形状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孩子乐于助人的想法、允许孩子提供帮助,同时通过表达感谢等方式来让孩子变得更强大。
但是,就像从一个日托中心监控里看到的情况一样,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有小朋友受到伤害时,正如预期的那样,孩子们会跑过去安慰他。但是还会发生其他的情况: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一位老师立即赶了过来,把这个心烦意乱的孩子搂在怀里抱走了。不久之后,孩子们就不再互相安慰了。他们已经知道,这是成年人的工作,与自己无关。
成年人经常会阻止孩子自发帮忙的意愿,甚至在家里也是如此。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儿想帮忙做饭,父母觉得太危险了,锅太烫了,刀太锋利了,或者害怕她把厨房弄得一团糟。父母搪塞孩子,跟她说,再长大点儿才能做饭。但是等她长大后,父母就会奇怪,为什么她对做饭已经没有兴趣了。
在夏威夷吐司或比萨上摆放食材,准备可丽饼面糊或烤蛋糕的原料……许多菜肴不仅简单,而且非常容易准备,甚至年幼的孩子也能帮忙。
从上面提到的日托中心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尊重孩子乐于助人的意愿难度很大。当孩子哭的时候,隧道视野效应(译者注: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往往会出现。在那个时刻,我们眼里只有那个哭泣的孩子,我们走过去,把他抱起来安慰他,这是出于最好的意图。毕竟,哭泣的孩子指望着我们来照顾他。
然而,帮助和被帮助并不相互排斥。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可以与哭泣的孩子坐在一起,在其他孩子面前抱住他。我们可以让大家参与进来,表达共情:“艾琳感到很疼,是不是?”当其他孩子安抚艾琳并鼓励她时,我们可以对他们微笑并加以肯定。
我的孩子不愿意帮忙
有些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根本不愿意伸出援手。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主动,甚至是“懒惰的”。然而,仔细观察往往会发现,由于父母采用了一些负面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帮忙。
孩子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帮助者
孩子们想帮忙,但不是随意地帮忙。他们希望能够承担责任,发挥自己的才能。
出于这个原因,家务劳动往往不大受欢迎。很多孩子本能地觉得:我的父母并不是真正依赖于我的帮忙。这只是一种另外的“教育方式”,只是让我学习一些生活技巧。
请您不要误解:让孩子收拾自己的餐具,绝对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当他到一定年龄时,这种事情不会再让他觉得自己是在为家庭做贡献。
在孩子帮忙的过程中,您越重视发挥他的才干、满足他的需要,孩子从这件事情中的收获就越多。
孩子不想成为“小跟班”
小时候,我(法比安)可以帮忙做很多事情,包括一些非常有趣的、要求较高的工作:用斧子劈木头、锯树枝、修剪草坪。我最讨厌的是一些打下手的活儿:当我父亲干活时,我站在一旁,时不时地要去拿点东西:“法比安,给我拿扳手……不!这是一把螺丝刀,你好好听了吗?”我没有,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好好听,因为我觉得很无聊,觉得很愚蠢。于是我跑到地下室,心想“爸爸说了什么?带点儿什么东西?那我就拿这个吧”。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要给孩子一项完整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只让他做跑腿的活儿。
每周三天清理餐具,做饭时帮忙切黄瓜和胡萝卜,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有成就感。当每周有一天他可以为全家人买东西,为全家人做饭,并且因为所有人都喜欢他的菜而感到自豪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知道:今天我真的减轻了父母的负担。
一位妈妈发现她14岁的儿子对家务事不闻不问,她告诉我们:“儿子需要的是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于是我们让他安排一下我们的假期。我们给了他一笔经费,全家人都向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接着他就开始行动了,连着几周晚上,他都在网上认真搜索,做计划。我们必须要退居二线,完全信任他,我也有意地不去过问。我们必须得忍住,但这都是值得的。因为后来,我完全没想到,用这点钱可以过一个那么棒的假期!”
如果孩子能在交代给他的工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他就能学会成长。一位校长在一次进修培训中说道:“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跳蚤市场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带过来互相交换。但是,去年的跳蚤市场被现在的六年级同学破坏了。那天,好几个调皮的男孩儿女孩儿跑过来捣乱。今年举办的时候,为了不让他们再打扰其他人,我们先给这个六年级班同时安排了看电影的活动。但完全不奏效!然后我们就重新给了他们一项任务:每个人照顾一个幼儿园孩子。他们必须保证让小孩子们有食物,在交换玩具的时候不受骗,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等。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个班级做得这么好。他们照顾小孩子的时候是那么体贴。活动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骄傲,这一切,都让人非常感动。”
孩子们想要帮忙,但也许不是“现在”
我(斯蒂芬妮)的爸爸不仅是一个热心肠的、幽默风趣的人,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大家默认家里的杂活都是他的。所以当家里有个房间需要修葺时,一大堆活儿都出来了:家具得移动,箱子得搬,墙得粉刷。这时总会出现相似的场景:我爸爸喊我哥,“克萨维尔,我们还得……你能来帮我一下吗?”我哥回答:“好的,我马上上去,我把这里弄完就去,20分钟我就去。”可是,等他一会儿过去准备帮忙的时候,我爸爸已经一个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家具搬好了,然后不高兴地说:“现在不用你帮忙了!”
这时哥哥就回答:“我很愿意帮忙,但是你得先学会有点耐心。我说我20分钟后过来,我也来了啊。”
有些父母很没有耐心,他们通常都想让孩子马上停下手里的所有事情,赶紧过来帮忙。如果孩子不这样做,他们就会咬着牙自己完成,心里想着“那我自己做就好了”。如果孩子一会儿过来帮忙,就会得到一顿训斥,孩子心里就会感到内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找我干吗?你自己就能完成嘛!”
如果您意识到自己缺乏耐心,那就思考一下:“这个事情最晚什么时候需要完成?”通常您会发现,这件事也没那么紧急。如果确实紧急,那您就给孩子一个时间范围,并且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迫切需要他的帮助,那么孩子的反应一定会更好。比如您可以说:“天啊,我忘记买面包了。你有没有时间再去买一个呢?最晚17点我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按时吃到晚饭了。”
如果您能反思一下,这种不耐烦从何而来,会很有帮助。有的父母发现,不耐烦的原因在于对孩子缺乏信任:父母坚定不移地认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不愿意帮忙,他们很可能已经把这个任务忘到九霄云外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爸爸或者妈妈带着怀疑的口吻请求帮助,可能还有一种弦外之音,比如“你真的会过来帮忙吗”或者“我能相信你吗”。这种行为会使孩子失去帮忙的兴趣。当孩子嘟囔着说完“好的,我会做的”之后,父母还总是偷偷地躲在孩子身后,用一种监视的、责备的目光,生气地盯着孩子,然后一边心里想着“我早就知道是这样”,一边自己一个人把事情做完。
对孩子来说,这种方式的请求就像是对亲子关系或人格的一种测试,测试结果就是:孩子不可靠,他在逃避责任,他不知感恩,“完全看不到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
也许孩子真的忘了承诺,没有及时买回面包。但上面所说的父母的态度恰恰会强化这种趋势,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帮忙的义务”被强加了一种负面的情绪。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最简单的方式是,您要表现得完全信任孩子,相信他能完成您的要求。您可以设想,他已经开始执行这项任务。您把任务交代好之后别再想这件事情。不追问,不监控。
也许您会得到一个惊喜,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您要做的是:即使很惊喜,也不要表现出来。父母有时会说“哇哦,我们的小大人真的完成了啊”,或者“现在这件事情还难吗?为什么不能一直这样呢?”,甚至会说“要是不用我说,你就去做,那就更好了”。这些评价会让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开始拒绝帮忙,其实一句“谢谢”就已经足够了。
一句真诚的“谢谢”比一番表扬要更好——为什么?在“怎样正确地奖励孩子?”这一节里,您会得到答案。
孩子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忙?
也许您有兴趣简单思考一下,您的孩子是否已经知道自己在哪方面的帮忙最有价值。您是否想探索一些新的领域呢?哪些任务对孩子来说具有挑战性?他可以在做饭方面发挥他的才能吗?可以为全家计划一次周末郊游吗?能不能在花园里种一小片菜呢?照顾弟弟妹妹如何呢?或者能不能辅导朋友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