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安全管理基本原理

生产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生产活动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和灾害却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人类认识危险、解决安全问题的依据。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21世纪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雏形,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入安全生产管理之中。

管理是一门科学,遵循基本的管理原理,这些原理表述了管理科学的实质内容及其基本规律。一般地,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章法等,前五项是管理内容,后两项是管理手段。其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人有巨大的能动性,是现代化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正确有效地处理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

2.1.1 系统原理及原则

1.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表明,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动态相关性是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2)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

整体规划就是在对系统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系统的全貌及其运动规律,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及各种具体规范。

明确分工就是确定系统的构成,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对整体目标分解,确定各个局部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责、权、利,使各局部都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发挥最大作用。

有效综合就是对各个局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在各纵向分工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横向联系,使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发展,从而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在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整,就是企业领导在制定整体目标,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是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

反馈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它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由于负反馈是抵消外界因素的干扰,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使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一般均采用负反馈。

(4)封闭原则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然而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首先,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必须是封闭的。任何一个管理系统,仅具备决策指挥中心和执行机构是不足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必须设置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监督机构对执行机构进行监督,反馈机构感受执行效果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再返送回决策指挥中心。决策指挥中心据此发出新的指令,形成了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其次,管理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也必须封闭。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还应建立对执行的监督法,还必须有反馈法,这样才能发挥法的威力。

当然,管理封闭是相对的,封闭系统不是孤立系统。从空间上看,它要受到系统管理的作用,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输入/输出关系,有着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信息等的交换,只能与它们协调平衡地发展;从时间上讲,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依靠预测做出的决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以新的封闭代替旧的封闭,求得动态的发展,在变化中不断前进。

2.1.2 人本原理及原则

1.人本原理的含义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有两层含义:①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人即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②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过程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动作、推动和实施的。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2.人本原理的原则

为了发挥人本原理的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贯彻实施相应原则。

(1)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稳定的管理能级符合三角形结构,一般分为4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4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运用能级原则,应注意:①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即管理三角形的顶角大小必须适当;②人才的配备使用必须与能级对应,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③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2)动力原则

所谓动力原则,是指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而且要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即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基本动力有3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使人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动力原则的运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3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再次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应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激励原则

所谓激励原则就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即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的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因而运用激励原则,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内在潜力。

(4)行为原则

行为原则是指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其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强化积极动机,减弱乃至消除消极动机,激励正确行为,抑制错误行为,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对员工行为进行科学管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现代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系统中各类人员的多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①尽力解决人员的正当、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客观需求。这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根本方面。②要使每个人都有确定的、可以考核的具体责任,并实行责任制,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任务。③对每个人责任的履行进行验收。对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结果进行严肃认真地考核和鉴定,并根据规范给予相应奖惩。

2.1.3 弹性原理及原则

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用以适应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实现灵活管理。

增强管理弹性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增强组织的弹性,增强计划、目标、战略的弹性和增强管理者随机应变、灵活管理的能力。

(1)增强组织的弹性

组织系统的弹性,主要是指组织系统能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地做出反应,采取积极的行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动地达成组织目标的应变能力。组织系统的弹性必须通过富有弹性的管理来实现,既包括增强组织内各组成部分的局部弹性,还包括增强组织系统的整体弹性。

(2)增强计划、目标、战略的弹性

在制定计划时,既充分考虑到各种有利条件,又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指标既不过高、又不过低,应充分留有余地,根据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当地加以调整。组织系统的目标和方案的制定也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计划和决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从最坏处着想,从最好处入手,指标的确定不能过高或过低,应以平均先进水平为准。防止任务过重、目标过高造成组织承受压力太大而使组织断裂或任务过轻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要有阶段性、灵活性,要不断根据变化的条件进行调整,防止一成不变的僵化和形而上学。

(3)增强管理者随机应变、灵活管理的能力

管理活动本身并无一成不变的规定,针对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管理者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提高管理的艺术性,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增强管理弹性的重要条件。管理人员要培养自己应付环境变化、处理意外管理实践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灵活的弹性,最具有能动性。要增强管理者处理非程序性管理问题的能力,必须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增强其随机应变、灵活的管理技巧和艺术水平。管理者应在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管理实践锻炼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艺术水平,培养自己的组织才能、联络才能和社交才能,以提高处理管理问题的应变力,从而提高管理的弹性水平。

管理需要弹性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企业管理运动的特性所造成的。在应用弹性原理时:①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弹性与局部弹性的关系,即处理问题必须在考虑整体弹性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方可解决、协调或调整局部弹性问题。②要严格分清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的界限,倡导积极弹性,切忌消极保留。③要合理地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弹性原理,不能绝对地、无限制地伸缩张弛。恰到好处地运用弹性原理,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的作用。

2.1.4 预防原理及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预防,其本质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预防与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无论处理工作如何完善,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已经发生。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因此,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2)因果关系原则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关系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应用整理统计方法,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为安全决策奠定基础,同时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做到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生产。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即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4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管理(Enforcement)对策,即“3E”原则。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本质安全功能是设备、设施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本质安全化原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本质安全化并不表明本系统绝对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1)本质安全化的程度是相对的,不同的技术经济条件有不同的本质安全化水平,当代本质安全化并不是绝对本质安全化。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系统的许多方面尚未安全化,事故隐患仍然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未彻底消除,只是有了将安全事故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上的可能。

2)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人的作业还会因为健康或心理因素引起某种失误,机具及设备也会因为日常检查时未能发现的缺陷产生临时性故障,环境条件也会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人-机-环境系统的日常随机的一般性事故损失并未彻底消除。

2.1.5 强制原理及原则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响,并要求被管理者服从其意志,满足其要求,完成其规定的任务。不强制便不能有效地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将其调动到符合整体安全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是由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决定的。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级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构成了安全行为的规范。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强制原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

2)监督原则。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2.1.6 责任原理及原则

责任原理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责任原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职责界限要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应按照与实体成果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出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实时责任和事后责任。其次,职责内容要具体,并要做出明文规定。只有这样,才便于执行与检查、考核。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xKdHrjPWnJTBVzgPStCoMRm2jebKk0WpPqnd6+ugto/+XGB5g3eTXsZzMrne/9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