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众包设计的群智作用机理

2.2.1 众包设计过程模型

1.公理化设计过程模型

经典的公理化设计理论 [1-2] ,如图2-1所示,将设计过程归纳为用户域(customer domain)、功能域(functional domain)、物理域(physical domain)和工艺域(process domain)之间的映射,这4个域中的元素分别对应用户属性(customer attribute)、功能要求(function requirement)、设计参数(design parameter)和工艺变量(process variable)。产品设计过程就是相邻两个设计域之间相互映射的过程。

图2-1 公理化设计理论

公理化设计理论认为设计是自顶向下的过程,可由设计抽象概念的高层次到详细细节的低层次逐步展开,并在各个域中曲折进行设计问题的求解。

2.众包设计过程模型

从众包设计、众包设计系统概念出发,从微观视角看,产品设计在众包设计系统中的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2所示。产品设计从需求分析与设计目标确定开始,逐级展开形成产品设计任务及流程,进而在众包设计平台中组织并形成众多的众包设计任务与活动,吸引广泛的设计主体聚集并参与设计创新活动。产品设计过程自上而下分层展开并反馈迭代,形成了设计过程的不断深化,直至实现设计目标。

图2-2 众包设计系统中的设计过程模型

在众包设计过程中,用户需求到设计任务的映射与转化、设计参与者与设计任务的耦合匹配、设计任务动态执行过程是产品设计动态演化过程中3个核心要素,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彼此交互过程中共同促进设计方案的形成。

现有关于产品设计的理论研究(例如公理化设计理论、TRIZ 、稳健性设计等)较多关注某一阶段问题的求解或设计任务与过程的组织方式,较少在同一设计过程模型中同时考虑此三要素,最关键的是,对主动资源的适应性和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尤其在主动资源与设计任务关联匹配方面缺乏足够指导。

众包设计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品设计方法的一点是,对网络分布式主动资源的创新潜力和设计能力的挖掘与应用。群智作用机理是众包设计的核心,群智创新设计是基于大规模群体交互所形成的群体创新设计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参与群体之间交互而形成的知识流动、集成、竞争、进化过程,核心特征表现为围绕设计需求的群体智慧交互作用及其对应的知识网络的动态演化。

通过众包设计过程模型构建,系统总结3个核心要素,利用3个要素不同的组件,分析每一个要素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众包设计过程3个要素的输入/输出、动态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在微观层面上探究众包设计中的群智作用机理。

2.2.2 众包设计的群智作用机理模型

1.群智创新设计过程建模

众包设计任务执行过程是由用户需求到众包任务自上而下的映射与转化过程以及资源到众包任务自下而上的动态精准匹配双向作用的结果,3个要素系统概括了众包设计在微观层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共同作用并不断影响众包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

众包设计过程本质上是群智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大规模主动资源的协作参与,体现了群智的交互与集成。因此,结合用户需求到设计任务的映射与转化、设计参与者与设计任务的耦合匹配、设计任务动态执行过程这3个要素,构建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3所示。通过3个维度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众包设计中的群智作用机理。

群智创新设计在过程维、任务维与资源维构成的三维空间内进行。过程维内由需求域至物理域的产品设计多域映射过程动态投射至任务维,构建成设计任务体系,设计任务体系进而动态投射至资源维,主动资源通过竞争、协作等多种方式完成相关任务。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研究三维度之间的关联作用及作用关系和调节机制,针对海量主动资源的适应性、复杂性的特点,探究众包设计过程中主动资源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和调节机制,分析从设计任务发布、主动资源响应和执行到交互-交付的演进过程及特征,探究众包设计过程动态演化机制。

图2-3 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模型

(1)群智创新设计过程维

过程维表示产品设计任务创成及动态演化的过程。过程维建立的主要依据为公理化设计理论。

从设计过程组织视角看,基于公理设计多域映射的产品设计过程,可转化为一系列设计任务的创建、执行、综合决策过程。因此,产品设计任务体系的生成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迭代过程,如图2-4所示。每次拆解遵循公理化设计理论,包括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物理分析及工艺分析4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公理化设计理论中的设计域。映射过程通过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构建多域之间的参数网络,参数网络关联多域之间的约束条件及关联关系,通过拆解与映射的统一,实现产品设计任务的生成。

1)需求分析与设计参数网络映射阶段。需求分析是设计的起点,通过需求识别与拆解,确定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及其约束条件,进一步通过需求参数网络对用户需求进行映射。

以用户域和功能域为例,用户需求构成用户域,功能性需求是功能分析的输入。功能分析包括功能需求定义、功能单元拆解、功能单元求解及方案综合,并通过功能参数网络对功能需求进行映射。方案综合以独立公理为基础展开。在定义候选解决方案之前,建立设计矩阵,确定功能需求和功能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根据独立性公理中设计矩阵 A 的类型判断系统设计的耦合性,符合独立公理的准则才能作为最优设计方案。

借助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多域映射的“Z”字形分解和设计矩阵的构建,完成域内的层级分解与域之间要素的对应关系。“Z”字形分解的映射关系分为两类:一是不同层级间的映射关系,如依据物理域中的设计参数DP 1 向前映射形成功能需求FR 11 、FR 12 ;二是同一层级的域间映射,如根据功能需求FR 1 与FR 2 ,完成满足需求的设计参数DP 1 与DP 2 的设计活动。式(2-1)表示了这种映射关系:

具有产品设计特征的设计矩阵 A 的元素 A ij 为常数或DP的函数。考虑将功能需求FR s 经由设计矩阵映射到设计参数DP s 的映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任务,在过程维按照公理化设计进行逐层映射分解,形成了不同层级的设计矩阵。

2)多域参数映射阶段。从功能要求FR到设计参数DP的映射构成“功能-物理”设计矩阵 B ,从设计参数DP到工艺变量PV的映射构成“物理-工艺”设计矩阵 C ,它们的组合 B⊗C 称为联合设计矩阵。与设计矩阵 A 的元素 A ij 的含义一样,矩阵 B C 中的元素 B ij C ij 也由“ X ”和“0”构建,“ X ”表示对应的行列元素之间具有影响关系,而“0”表示没有关联。对于联合设计矩阵 B⊗C ,矩阵 B 描述功能需求与物理需求之间的影响关系,矩阵 C 描述物理需求与工艺需求之间的影响关系。

图2-4 产品设计任务体系生成过程

如图2-5所示,根据设计矩阵的形式,判断当前的设计是否满足独立公理。

①当设计矩阵为对角阵时,说明设计为无耦合设计/理想设计,可直接对设计参数和功能需求进行分解,进行下一次迭代。

②当设计矩阵为三角阵时,说明设计为准耦合设计/解耦设计,需要通过调整设计参数的顺序,使得功能需求相互独立。

③当设计矩阵为满矩阵时,说明设计为耦合设计,功能需求不满足独立公理,需要重新选择设计参数,改变设计参数对功能需求的影响关系,使得设计矩阵为对角阵或三角阵时才能继续。

图2-5 设计矩阵的3种形式

3)设计任务生成阶段。在每次设计迭代中,FR、DP和PV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个域之间通过系统设计矩阵进行映射,利用“ X ”和“0”表示各映射域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约束条件,明确每个设计任务在各域的表达与联系,这些表达与联系共同构成设计任务的参数网络。

(2)群智创新设计任务维

任务维主要涉及设计任务体系规划,以及向众包设计体系的转化机制与策略。传统的设计任务规划主要建立在产品串/并行设计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任务规划只能给出产品或零部件的设计开发顺序,对于众包设计过程中主动资源的利用、设计团队的形成与组织模式、设计任务的分配等问题均考虑不周。

产品设计任务体系是任务维的输出,同时也是过程维的输入。众包设计任务体系的生成承接产品设计任务体系的一般生成过程。众包设计任务拆解及序列划分同样采用公理化设计理论,将产品设计过程抽象化为产品功能、结构及工艺过程3个域设计参数之间的“Z”字形映射关系,形成公理化设计矩阵,再经由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之间的转换方式,初步形成独立的设计任务,最后由设计结构矩阵的优化解耦形成便于协同执行的设计任务包。随着设计维度中“Z”字形映射的设计参数层次分解,众包设计任务的数量逐渐增加,任务的颗粒度以及复杂度逐渐变小。

经过一系列功能、非功能需求的映射与转化过程,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输出众包设计任务,但是不能忽视众包设计3类主体对众包任务生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众包设计任务的执行不仅要考虑主动资源的参与度和能力水平,还要考虑任务自身的粒度、结构性和耦合性。同时,产品众包设计的核心在于利用不确定的大众资源提供创新想法及技术方案,这要求众包设计过程的规划需要体现设计人员的协同性及设计任务的并行性。

(3)群智创新设计资源维

资源维主要分析主动资源的汇聚与管理机制。与传统产品设计过程中主要由产品设计人员、工艺设计人员等专业人员执行不同,众包设计过程主动资源具有自组织性、层级性、持续进化等特点。

1)自组织性。主动资源是具有感知和效应能力的适应性主体,不依靠规则或指令聚集在一起,自身的目的性、主动性能够随时指导其与需求主体和平台主体进行交互,同时也与其他主动资源进行竞争或合作。主动资源依靠这种适应性,自主调整自身状态适应系统环境,积极获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及最大的收益。

2)层级性。从系统角度看,主动资源的层级性表现在彼此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差异,以及对众包任务演化过程及状态的不同影响程度。这些差异化表现决定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层级结构,如领先主动资源与非领先主动资源。众包设计是由群体和指导他们的某几个人合作完成的 [3] ,这些领先主动资源所扮演的角色,对众包任务的演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持续进化。大规模适应性主动资源之间不断进行协作与交流,信息与知识在相互作用关系中持续传递,同时,也在不断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和知识,其自身能力水平在正反馈中得到加强。主动资源的持续进化培养了其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任务的能力。

众包设计任务不间断执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主动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群智的高质量汇聚,考虑到主动资源的适应性、动态性及其参与众包设计活动的内外在动机,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主动资源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依据设计任务及资源池的特点,根据设计任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如竞赛制、雇佣制等)对主动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保证任务高效完成。

2.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模型视图映射

(1)任务维-过程维关联分析

任务维-过程维关联分析是依据上文所述的三维模型,在资源维方向取一截面形成的。图2-6所示为资源维上某资源主体截面,主要反映该主动资源参与了哪些任务项以及这些任务项处于设计过程的哪个阶段。图2-6中的圆点标记即表示在资源维的截面处所代表的主动资源在此三维模型描述的完整众包设计活动周期中参与完成的众包设计任务,以及这些众包设计任务在产品设计阶段中各占据什么位置。与实际情况相同,某主动资源会参与不同类型的任务,并且其并不总是参与某个任务的所有设计阶段。

(2)资源维-过程维关联分析

资源维-过程维关联分析是在任务维上取一截面形成的。图2-7所示为某众包设计任务截面,主要反映此任务项在众包设计过程中所处阶段都由哪些主动资源参与完成。图2-7中的方块标记表示在这一任务维截面所取的任务共由哪些主动资源参与,以及这些主动资源在此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哪些设计阶段。此截面能分别揭示此任务项的人员构成以及涉及的设计阶段。不同的设计阶段对应不同的主动资源,同一个主动资源也不一定会参与该任务的所有设计过程。

图2-6 某主动资源的任务-过程视图

图2-7 某设计任务的资源-过程视图

(3)任务维-资源维关联分析

任务维-资源维关联分析是在产品过程维上取一截面形成的。图2-8所示为某众包设计产品进化过程截面,主要反映某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由哪些主动资源参与以及在该阶段中有哪些任务项。在图2-8中的三角标记表示某设计阶段包含的主动资源,以及当前处于该阶段的设计任务。过程维不是时间维度,不同任务对应的过程维的设计阶段也不完全按照时间来组织,例如某任务的原理设计阶段可能在另一任务的功能设计阶段之后。此维度的投影也可表述任务间的耦合关系。

图2-8 某设计节点的任务-资源视图

2.2.3 群智创新设计过程超网络模型

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本质上是由众包设计过程模型的3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网络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映射关系,通过多层、多级特征的超网络模型 [4] ,对众包设计过程模型各层级中各关键要素的映射关系进行初步描述和建模,可以全面了解及把握众包设计微观层面的群智创新设计过程中各要素的关联关系。以群智创新设计过程模型为基础构建群智创新设计超网络模型,群智创新设计超网络模型包含多层网络,如图2-9所示。

图2-9 群智创新设计过程超网络模型

1.设计参数网络P-P

设计参数按照其所在设计域可以划分为功能参数、物理参数和工艺参数,不同域之间的设计参数由公理化设计矩阵确定其关联关系,相同域中不同层次的设计参数之间为父子节点关系。设计参数网络为非静止网络,伴随设计参数的层次分解过程,也在不断演化迭代。将设计参数网络简称为P-P,设计参数为网络的节点,设计参数之间的关联为网络的边。由此定义设计参数集如下:

式中, 表示在设计参数网络的功能域中的第1个参数, 表示在设计参数网络的物理域中的第1个参数, 表示在设计参数网络的工艺域中的第1个参数, s 为每个设计域中设计参数的数量。布尔变量 θ ( P i , P j ), i , j∈ {FR s , DP s , PV s }表示设计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若 θ ( P i , P j ) = 1,则表示设计参数 P i P j 存在映射关系;反之,则有 θ ( P i , P j ) = 0。因此,P-P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P-P的数学表达式为

2.设计任务网络R-R

任务维所描述的设计任务是平台方通过公理化设计过程对目标产品进行需求转化与任务拆解时形成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结构性设计任务的集合,其与设计任务之间存在自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在设计任务层网络建模时需要考虑设计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将设计任务网络简称为R-R,设计任务即为网络的节点,设计任务间的相互关联为设计任务网络的边。由此定义设计任务集如下:

式中, n 为设计任务网络的节点数。布尔变量 θ ( R i , R j )表示设计任务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若 θ ( R i , R j )=1, i , j∈n ,则表示设计任务 R i R j 存在信息交互关系;反之,则有 θ ( R i , R j )=0。因此,R-R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R-R的数学表达式为

3.众包任务网络F-F

在众包设计过程中,复杂的设计任务会拆解成粒度更小的众包任务,动态的众包设计过程也是由这些细粒度的众包任务呈现的。将众包任务网络简称为F-F,细粒度设计任务即为F-F的节点,任务间的相互关联为网络的边。由此定义众包任务集如下:

式中, m 为众包任务网络的节点数。布尔变量 θ ( F i , F j )表示众包任务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若 θ ( F i , F j ) = 1, i , j∈m ,则表示众包任务 F i F j 存在信息交互关系;反之,则有 θ ( F i , F j ) = 0。因此,F-F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F-F的数学表达式为

4.参与人员网络Z-Z

从产品设计过程的微观视角,参与人员是指众包设计系统中的需求主体、设计主体、平台主体参与该设计过程人员的集合。网络的构成基础是3类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将参与人员网络简称为Z-Z,3类主体即为Z-Z的节点,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为网络的边。由此定义参与人员集如下:

式中, Z r 1 表示在参与人员网络中需求方 r x 的第1个节点, Z p 1 Z s 1 分别表示平台方第1个节点和设计方第1个节点, x y g 分别为参与人员网络的需求方、平台方和设计方的节点个数。布尔变量 θ ( Z i , Z j ), i , j∈ { r x , p y , s g }表示参与人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若 θ ( Z i , Z j ) = 1,则表示参与人员 Z i Z j 存在映射关系;反之,则有 θ ( Z i , Z j ) = 0。因此,Z-Z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Z-Z的数学表达式为

5.超网络层间关联映射机制建模

1)设计参数网络与设计任务网络的映射关系。设计参数网络与设计任务网络的映射关系表示设计任务中包含的设计参数。定义布尔变量 µ ( P i , R j ), i∈ {FR s ,DP s ,PV s }, j∈n 表示设计参数 P i 与设计任务 R j 间的关系。若设计参数 P i 包含于设计任务 R j ,则有 µ ( P i , R j )=1;反之,则有 µ ( P i , R j )=0。综上,P-P映射到R-R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2)设计任务网络与众包任务网络的映射关系。设计任务网络与众包任务网络的映射关系表示细粒度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相应的设计交付物,即细粒度的设计方案。定义布尔变量 ϕ ( R i , F j ), i∈n , j∈m 表示设计任务 R i 与众包任务 F j 间的关系。若设计任务 R i 与众包任务 F j 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则有 ϕ ( R i , F j ) = 1;反之,则有 ϕ ( R i , F j ) = 0。综上,R-R映射到F-F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3)众包任务网络与参与人员网络的映射关系。众包任务网络与参与人员网络的映射关系表示不同众包任务与参与人员之间的对应关系。定义布尔变量 φ ( F i , Z j ), i∈m , j∈ { r x , p y , s g }表示众包任务 F i 与参与人员 Z j 间的关系。若众包任务 F i 与参与人员 Z j 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则有 φ ( F i , Z j ) = 1;反之,则有 φ ( F i , Z j ) = 0。综上,F-F映射到Z-Z的边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2.2.4 群智创新设计过程作用机理解析

1.众包设计中群智作用的基本类型

众包设计主动资源的结构性和层级性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创新设计潜力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和活动场景,匹配具有相应设计能力的主动资源,实现主动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是群体智慧作用众包设计的最终体现。

主动资源的适应性及持续动态学习的特性注定了对其进行分类的高难度,因此,通过对众包设计不同设计活动和设计任务进行分类与总结,间接地把握任务与资源的匹配原则与机制,反推群体智慧对众包设计任务的作用机理。基于此,根据McGrath [5] 提出的4个象限、8种类型的小组任务环模型,结合对群智作用基本类型和设计任务类型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出众包设计任务类环模型,如图2-10所示,其具体含义见表2-1。

图2-10 众包设计任务类环模型

表2-1 众包设计任务类环模型具体含义

众包设计任务类环基本涵盖了目前众包设计系统已有的任务类型。4个象限成对出现,象限一与象限三分别指向协作与冲突,象限二与象限四分别指向认知与行为。每种类型的任务也分别有相应的众包设计活动组织方式。

按照不同需求转化的众包设计任务将根据不同任务的执行特点、执行标准与工作流程分包到不同的类别,在众包任务细粒度划分和精准分包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主动资源的设计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调整与优化任务与主动资源的耦合匹配,有效提高众包设计的执行效率,体现群智作用众包设计任务的微观机理。

2.众包设计的微观机理与基本分类

众包设计模式由“需求+群体智慧+创新设计及服务”共同定义,在众包设计生态系统中,多要素从微观-宏观层面交互作用。微观层面的需求特征决定着设计服务与创新研发过程特性,决定了宏观层面需求-资源组织适应方式,进而影响微观层面的群智创新服务与价值创造的过程,并且最终持续作用于宏观的设计生态系统的发展。

由此,基于1.2.2节给出的众包设计基本概念,众包设计的微观层面存在设计服务型模式和协作创新型模式两个基本类型,体现为需求特性、群智作用及众包任务类环的多种组合,乃至三类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应众包设计中群智作用两类微观机理。

设计服务型模式的设计需求常常可以独立转化为一个设计任务,这类设计任务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往往由个人独立完成,因此主动资源之间常常是竞争关系。协作创新型模式的设计任务通常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专业知识,个体难以胜任,需要大规模群体参与合作。由于需求主体的经济奖励、设计平台的规模要求等限制条件,这类任务的主动资源之间也会出现彼此竞争的情况,概括为“竞争性合作” [6]

根据需求数量、任务难度、奖励金额、主动资源关系、供需关系等,对两类众包设计模式进行比较,见表2-2。

表2-2 两类众包设计模式比较

设计服务型模式的需求方提出个性化设计需求,平台中活跃的主动资源可以主动对处在待完成状态的需求发起参与请求,与需求主体展开合作。这类任务的现金奖励较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参与同一需求的主动资源之间仅有竞争关系。

协作创新型模式的设计任务难度较大,而且任务执行过程常常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往往需要大量具备不同知识水平的活跃主动资源长期投入。主动资源会通过浏览、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此过程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灵感,提高自身设计效率,可以将这种行为视为主动资源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因为任务奖金丰厚,吸引更多主动资源参与,但奖励名额有限,主动资源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只为获得更多的报酬,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以及丰厚的价值回报使得主动资源之间相互竞争。因此,这类众包设计模式中主动资源之间同时存在协作与竞争关系。两类众包设计模式多主体关联结构如图2-11所示。

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大量产生以及大量设计任务的出现,大规模群体持续涌入并积极参与,众包设计微观群智作用机理持续作用,形成了海量需求、大量设计任务、大规模主动资源及设计服务结果的宏观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宏观-微观的规模性、复杂性、创新性三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众包设计模式的3种演化形式,如图2-12所示。

图2-11 两类众包设计模式多主体关联结构

图2-12 众包设计模式的3种演化形式

不同类型的众包设计任务基于不同的设计需求进行拆解,海量各异的设计需求直接决定了不同众包设计任务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对主动资源的差异化要求,从规模性、复杂性、创新性来区分不同众包设计模式。

设计服务型众包设计模式面向海量用户个性化简单设计需求,汇聚大规模设计型人才,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来匹配设计任务。这类模式的用户需求数量、设计任务数量、设计人才数量等指标,规模性是其显著特性。典型的众包设计应用平台有猪八戒网、Amazon Mechanical Turk(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等。

前沿技术突破型众包设计模式需要解决复杂产品前沿技术突破型设计任务,需要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复杂程度高、创新难度大、设计周期长,这类模式的代表性应用平台是HOPE。

协作创新型众包设计模式面向复杂产品创新设计任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协作参与设计创新。与前两类模式相比,在规模性、复杂性、创新性上都处于居中位置。典型的应用平台有OpenIDEO、InnoCentive、Local motors等。

3.群智涌现过程的网络结构关系基本形式

众包设计任务发布后,内外在动机相互融合并共同作用下,吸引网络设计方(主动资源)群体的关注与聚集,这个过程称为主动资源的群体涌现。群体资源涌现本质上是双向互利的,众包设计任务依赖主动资源群体的参与,主动群体通过完成设计任务也能得到报酬或提升技能水平。

群智涌现是在群体涌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规模群体在特定场景下聚集、交互、相互作用,群体知识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融合与发展并产生新知识。简言之,群智涌现是群体数量急剧增长、群体相互影响作用下,已有知识不断碰撞、融合,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群体量变引起群智质变的体现。在众包设计系统中,群体的流动是“常态”,群智涌现才是“非常态”。群智涌现是两类模式的核心要素,对提高众包设计效率和设计服务质量,建立全新的知识网络、生态网络和价值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设计任务需要不同类型的主动资源,主动资源作为众包设计的关键角色,其复杂的关系网络反映了两类模式的不同特征。定义只包含一种联结关系的网络为单模式网络,含有多种联结关系的网络为多模式网络,如图2-13和图2-14所示。

图2-13 设计服务型模式主动资源关系网络

在构建主动资源关系网络时,将多模式网络向单模式网络进行投射,形成众包设计平台主动资源竞争(合作)网络。当资源群体共同竞争同一需求时,形成的是竞争关系网络,且竞争关系网络中的边是无向的(或是双向的)。在复杂众包设计活动中,除了主动资源之间的竞争关系,还包含资源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将主动资源在他人发布的创意下的浏览、评论等行为视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那么合作关系是由评论者指向被评论者的单向边。

设计服务型模式适用于海量设计服务型众包任务,海量需求需要大规模主动资源涌现,主动资源之间的“竞争”是群智微观行为到宏观涌现的核心作用机理。

图2-14 协作创新型模式主动资源关系网络

协作创新模式中,主动资源面对复杂产品创新任务时表现出合作关系,主动资源合作网络中,个体之间的自组织互动行为使得知识、技术和信息形成了流动、交互作用,伴随着新知识的产生与进化,交互协作是群智微观及宏观涌现的核心作用机理。群智涌现不是个体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个体自组织形成的“智能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时,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智慧的交融,形成知识融合创新,群智涌现共同作用是众包创新设计的本质,形成了众包设计中大规模设计资源协作的巨大创新能力。 i+rxG4wDn5DJKQfGzsyMuZM7WaM++aiVezuNFRbiDkpQgSAUfN9v99pS2nyOqa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