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汉时代到隋唐时代的商业

古代中国的商业被政治牵制

公元前3世纪,秦(公元前221—前206)实现了古代中国的一统,而地中海地区正处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为商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统一的大市场。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地方的大商人都铸造了青铜硬币,但秦始皇将货币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将各地的货币统一为秦朝的半两钱,将货币和文字变成王朝统治天下的工具。

在秦朝,全部国土都被视为皇帝自己家族的财产,朝廷向各地派遣官员,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和外戚(皇帝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作为官员统治着整个帝国的经济。自秦以后的两千年间,在中国都是由皇帝掌握货币的发行权。

在秦汉时期的中国,货币是作为天子的皇帝赐予臣民的,具有受皇帝管辖的货币这一明显特征。人们利用铜铸造出来的硬币,造价较低,得以被人们长期使用。在中国,利用高温熔解金属的技术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铸造货币并不是什么难事。

280亿枚铜钱支撑起与匈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强大的游牧民族生活的蒙古高原与古代中国的农业地带之间基本上没有高山大河等作为阻隔,长城在当时是古代中国安全保障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道屏障。但是,极难被突破的长城反而极大地扩展了农民与游牧民的交往范围。这样一来,游牧民的力量得以壮大。

在这个历史时期,动员整个王朝之力抵御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就是西汉的武帝。

公元前2世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的武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40—前87)铸造的五铢钱成为古代中国实质上最早的“通货”。汉朝与匈奴之间展开的长期全面战争,无疑需要巨额的军费支出。

为此,铜钱的铸造数量庞大,在120年间大约铸造了280亿枚。汉朝规定纳税必须使用五铢钱,所以,此前与五铢钱同时流通的各种货币纷纷被驱逐出去。帝国的货币体系是由大规模战争建立起来的。

汉朝长期铸造发行五铢钱以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五铢钱直到唐代初期被废止,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武帝即位之时,汉朝国库充盈,财政实力非常雄厚。但是,战争的发生,导致汉朝财政拮据。当时挺身而出担当重建财政重任的是桑弘羊(?—前80)。他采取了剥夺商人利益填补王朝财政的各项政策。他先是推行了将盐和铁制农具由朝廷专卖的政策,接着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夺。

然后,他在各地设置“均输官”,开展物品的采购以及向朝廷运输(均输法),为了确保均输官能够在物品的采购中获利,他采取了从商人那里加征财产税的办法(平准法),通过这些手段筹措军费。汉朝构建起完备的制度体系管理商业,剥夺商人利益,让商业长期服从战争的需要。

古代中国难以抵挡游牧民族的入侵

汉灭亡之后,地方的豪族互相联合,分别结成魏、蜀、吴三国,后又被晋(265—420)统一。晋仿照以前汉族的统治,将整个家族的成员派往各地出任地方长官,但是,到了第二代皇帝惠帝(259—306,在位时间为290—306)的时候,朝廷被外戚掌控,导致八个王族围绕权力发生长期斗争,国家陷入“八王之乱”(290—306)这一长期内乱之中。这八个王族为了扩充势力,都采取了向周边的五个实力强大的游牧民族(“五胡”)招收雇佣兵的做法,促使一部分游牧民转移到黄河中游地区。“五胡”纷纷发动暴乱,在黄河中游地区建起多个封建割据政权,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304—439)。借战乱之机,游牧民族纷纷在黄河中游地区定居下来,从西域传入的大乘佛教也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

在这段时期,许多人迁移到黄河中下游湖泊密布的长江流域,开创出农业社会的新“核心”(南朝)。

后来,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北朝),与江南的王朝(南朝)相对峙,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420—589),最终北朝灭掉南朝,统一了全国,建立起隋朝(581—618)。在北朝征服南朝的过程中,鲜卑人与汉人的豪族通婚并定居下来,鲜卑人逐渐从汉人豪族手中夺走耕地并将其变成皇帝的土地(均田制),作为耕地出租给别人耕种获取回报,以实物或劳役的方式征税(租庸调)。此外,官府招募一部分农民成为“府兵”,免除他们的赋税,平时情况下他们仍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并在农闲时期训练,在战事发生时从军参战(府兵制)。至此,农业帝国被以汉化的鲜卑游牧民为统治者的政权重组。

由汉化的鲜卑人建立的隋朝,修建了将江南和黄河南北连通的“大运河”,用水路将黄河中游地区、蒙古高原、东北、长江流域连接起来,构建了将南方生产的粮食作物运往北方的“漕运”这一“粮食作物循环”系统。后来,隋朝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为了统治广阔的地区,隋朝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将部族以外的优秀汉人吸纳到官员体系中来。

科举制为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人才支撑

隋唐时期,王朝日益朝着混合化、大规模化发展,人才不足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王朝的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补充到官员队伍中。统治者依靠科举制度强化了王朝统治。唐代自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突厥族崛起,鲜卑人及汉人豪族日益没落。在宋代,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成为官员的主力军。

从此以后,辅佐皇帝部族的“士”(拥有知识的特权阶层)统治众多的“庶”(庶民)的制度体系固定下来。被选拔出来的“优秀”官员被赋予了特权,这些官员都千方百计为各自的出身宗族谋取利益。

一些制度体系(科举制和士庶之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其形式也发生着改变。

商业在长江流域获得迅猛发展

621年,铜钱“开元通宝”被铸造出来,这种铜钱无论是在唐朝还是在日本都曾经广为流通。此后,在圆形硬币的中心部分打开四方形的孔洞的简洁设计,成为中国历代方孔圆钱的标准。硬币的圆形表示“天”,中间的四方形孔洞表示“地”,整体表示“天圆地方”的意思。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分裂、衰退。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宫廷贵族走向没落。

这样一来,唐朝就不得不依靠江南的农业(稻米)维持生存。本属唐朝“边境”的江南成为经济中心,商业获得迅猛发展。其结果是,均田制走向瓦解,租税制度也从征收实物转为根据拥有财产的多少以货币形式征收(两税法)。

由于出现了这种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互分离的局面,被称为“飞钱”的汇票就诞生了。

所谓飞钱,顾名思义就是“如飞一般被快速送达的铜钱”,是作为铜钱的兑换证明的票据。由于政治混乱的局势日益加剧,铜钱本身的输送变得越发困难,这样一来,“飞钱”因为使用起来很方便又能够安全输送,在当时被人们称为“便钱”(使用方便的钱)。

到了宋代(960—1279),中国经济的中心转到江南盛产稻米的地带,由商人推动的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但是,北方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在元朝、清朝统治之下,长江流域的经济被纳入游牧民族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统治体系之中。 074U8PLJJf3H5wNa0oxm9tnNYCNq2d2ZqWpMFvOzGPKvY+bqpCkwh5OMEscBo6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