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商业密不可分的公路和货币成为波斯帝国的骨架

世界史的一半都被“世界帝国”所涂写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过去了2500余年,商人开创的“无形王国”(商业网络、市场)拓展到海洋、沙漠、荒野、山岳、草原等的边界,产生了由道路网、共同的语言、货币、商业文字、各种各样的人结合而成的巨大空间。建立在这一巨大空间之上的政治架构就是“帝国”。

帝国由于统治体系不健全,官员的数量不足,所以,统治者对于基层的管理只好委任给地方的部族等。当时,由于统治者不可能做到对国家的全盘掌控,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的腐败事件频繁发生。

自不待言,帝国的动脉及神经系统都是此前由商人建立起来的陆路和水路。为了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粮食作物的运输,物品、人员的往来,军队的转移等,都必须依靠道路的养护和驿站的建设等。

公元前6世纪建立的波斯帝国、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罗马帝国那样的统一管理多个部族、民族的大国,都可被称为“世界帝国”。但是,像欧亚大陆西部的那些帝国,都是依靠商业文字、硬币维持的商业帝国。

从大约2500年前到20世纪,欧亚大陆上有多个帝国兴衰更替。如塞尔柱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等。

虽然人们很难对这段历史做出准确梳理,但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帝国并立的时代大约占整个时代的一半。美国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2019)以商人创建的“市场”为基准,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微型体系阶段。帝国出现以前,自大约5000年以前开始。②世界帝国阶段。帝国出现以后,自大约2500年前开始。③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阶段。自大约500年前开始。

第①阶段持续了2500年,第②阶段同样持续了2500年,第②阶段和第③阶段并存的时间约为500年。不过,从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来看,在欧亚大陆,“世界帝国”的残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着。

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划分出的三种类型,可以说是对匈牙利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1886—1964)所做划分的呼应。波兰尼从“经济大一统”的角度将世界史划分为互相酬答、再分配和交换这三种类型。

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统治者与农民建立了一种互利关系。具体来说,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者兴修水利、将大片土地提供给农民,从这些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农民向国家纳税。这就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互相酬答”的关系;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区域、坐拥着“粮食作物的循环”的帝国,通过消除互惠、赠予等关系,将从粮仓地带征收来的粮食作物分配给牧民等不耕种土地的人。这就可以说是构建了一种“再分配”体系;到了大航海时代以后,通过“交换”,整个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阶段。

如果将上述沃勒斯坦的划分(微型体系、世界帝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波兰尼的划分(互相酬答、再分配、交换)组合在一起,对世界史进行重新梳理的话,就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微型体系(城市国家开始出现)。“互相酬答”是基本的经济形态。②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帝国开始出现。在广阔区域构建起来的粮食作物“再分配”是基本的经济形态。③公元1500年前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以形成。海洋和陆地被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大规模的“交换”是基本的经济形态。

商人在以血缘关系结成的部族社会之上构建起人为的网络。在第①阶段,在部族以外,商人不断拓展其“无形王国”,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循环体系;在第②阶段,帝国有组织地将商人的“商业基础设施和商业活动”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在第③阶段,市场发展成为“拥有自我调整功能的市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波斯帝国将商品的循环“体系化”

从《汉谟拉比法典》制定之日算起过了大约1100年之后,波斯帝国成立。其背景大体如下,阿契美尼德部族在米底亚人统治的伊朗高原西南部崛起,之后在大流士一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2—前486)的带领下,征服了从地中海东岸到印度河流域的广袤区域,建立起“陆上的世界帝国”。据推测,该帝国的统治区域涵盖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叙利亚及中亚,人口多达5000万人。

帝国虽然是在各自的区域将统治触角延伸到地理边界的王朝,但是,波斯帝国与商人创立的“无形王国”互相结合,创建了体系化的“无形帝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商业帝国。商人开辟的道路和“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无形帝国”的骨架。波斯帝国将各核心城市的道路网连接起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体系,将依靠小麦作为主要食物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埃及、印度纳入帝国的版图。

波斯帝国将波斯人和米底亚人的贵族作为太守派往各省,委派他们承担管理各个“无形王国”的责任。这些太守在各自所在的地方都市仿照王宫建立宫殿,按照王朝的管理模式管理地方。波斯王将军队的司令官派往各省辅佐太守,还秘密地将监察官派往各地,防止太守造反,以这些举措维持“无形帝国”的稳定。

波斯王通过修建道路网、一元化的政治架构、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发行统一的货币等,成为“无形帝国”的统治者,在尊重各部族习惯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创建起具有包容性的经济空间。由于波斯帝国的出现,在广阔区域内构建了商品的循环顺畅运行的体系。

商业领域的不断扩大为帝国奠定了根基

大流士一世命人刻写的苏萨碑文(贝希斯顿铭文)里,明确记载了在波斯帝国的都城苏萨建造王宫时从全国各地采集各种物资的情形。现引文如下:

建筑用的木料大多是从犍陀罗运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卡尔马尼亚运来的;黄金是从斯巴达(萨狄斯)运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巴克特里亚运来的,在苏萨加工。琉璃和红玉髓虽然是在此处加工的,但都是从粟特地方运来的;土耳其石是从克兰斯米亚运来的,在苏萨加工;白银和黑檀木是从埃及运来的;将城墙刷成彩色的涂料是从爱奥尼亚运来的;象牙是从埃塞俄比亚、印度、阿拉霍西亚运来的,在苏萨加工。

从上文中可以得知,波斯帝国将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区域与犍陀罗、印度、伊朗高原、阿富汗、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粟特地区、土耳其西部、爱奥尼亚地区、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连接起来了。

德国经济史学家于尔根·科卡(1941— )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简史》中指出,正是那些大帝国,才能将商人各自开创的零碎的市场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只要将“无形王国”的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无形帝国”,也就为大帝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波斯帝国作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也是通过将商人建立的零碎市场组织起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才得以成立的。波斯帝国为了形成统一大市场,充分利用了活跃于沙漠的阿拉米商人、活跃在黎巴嫩近海的腓尼基商人等。阿拉米商人的语言和文字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御道”和驿站给商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如果有人问起,哪里是波斯帝国的商业中心,肯定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以“御道”为核心的道路网和驿站。其中,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就是连接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和地中海东岸的经济都市萨狄斯(吕底亚王国的首都)、全长约2400千米而且社会治安良好的“御道”。这条御道在当时单程需要90天才能走完,每隔20千米至30千米就设置一处驿站,沿途共设有111处,以便过往的商人和官员中途歇息。

为了逃离在都市发生的叛乱,“御道”迂回穿过都市,有多条道路与御道相连,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道路网。推翻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就是沿着帝国的道路网攻入苏萨的。

波斯帝国为了提高商品流通、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兴建了换乘快马的驿站系统。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关于波斯帝国的驿站制度做了如下描述:

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及其他动物,不可能比波斯“飞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波斯人根据他们独特的创意,在各地配置与跑完全程所需要的天数相匹配的快马和人员,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好一匹快马和一名骑手。无论雨雪天气还是严寒酷暑,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飞脚”们在各自分担的区间全速前进,绝不误事。

通常情况下骑快马需要三个月才能到达的距离,波斯帝国的“飞脚”仅用一个星期就能跑完。与城邦各自分治交通不便的希腊地区相比,在波斯帝国经商的效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创立了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原名屋大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公元14)全盘照搬波斯的驿站制度,实施公文驿递制度,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处驿站,以“飞脚”接力的方式传递公文。

后来,罗马帝国将每天连人带马同时更换的接力方式改为只换马不换人的方式,也就是由同一个人每到一处驿站换乘另一匹马跑完全程。各处驿站及相关设施的维护都归地方负责,给各地的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到了4世纪,各地的人们厌弃驿递,成为导致罗马商业严重衰退的重要原因。

硬币被波斯帝国源源不断地铸造出来

人们大都很难弄清楚“通货”与“货币”的区别,但清楚两者的区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货是国家保证价值并在国内流通、具有政治强制力的货币。为了调控整个市场,最先将交换的终端置于通货之上的国家就是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以货币作为统治国家的武器,铸造出来并很快投入使用。硬币被当作帝国的“通货”,被强制作为流通手段使用。通货成为将广大区域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黏着剂。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大流士一世每年从波斯帝国的各个领域征收银块和金块作为税款,共367吨运往首都萨狄斯,然后用这些金块和银块铸造了大量刻着自己手握武器半跪在地的肖像,并写上自己名字“大流士”的“帝国通货”,也就是大流克金币(约8.4克)和辛格罗银币(约5.6克)。波斯帝国的通货作为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巨大经济空间的“血液”被人们广为利用,时至今日,大流克金币在中亚全域、非洲等地多有出土。

在非常重视国王权威的波斯帝国,金币的纯度高达98%,银币的纯度高达90%。1枚金币可以兑换20枚银币。 46ptV4LqFvBHn2oqs0+Ua5kAjbzcttE9StzElODUPF4Ae/FnCBxV5Qb41/btimQ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