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2700年前,在位于叙利亚北部、土耳其西南部的矿产地带,由国王发行的便于交易的“硬币”诞生了。
硬币诞生以前的货币是称量货币(按重量大小开展交易的银块),根据银块(商品货币,即有实物支持的货币)重量衡量商品的价值;硬币诞生之后就变成了刻有由国王担保价值之印的“国家货币”。因为硬币是国王保证了价值的货币,故又称“信用货币”。
国王在硬币上刻印对白银做出的品质保证,也可被理解为货币价值本身得到了保证。以往用银块进行交易时,都必须测量银块的“纯度”和“重量”,而硬币就省去了这些麻烦。因此,商业的交易规模迅猛扩大,可以说,这是一场由硬币引发的商业革命。硬币保证了货币的等质性(同样面值的硬币质量相等),促使其流通范围迅猛扩大。虽然国王掌握着货币的发行权,但是,商品交易的规模得以迅猛扩大,商人获得了比此前更大的利益。
交易量的迅猛扩大,为此后的王朝或帝国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且,交易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商业资本得以迅猛发展。
土耳其南部的山岳地带是西亚最有代表性的金、银、铜的产地,沿着幼发拉底河运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公元前7世纪末,土耳其西南部的吕底亚王朝(公元前7世纪—前546)的国王巨吉斯发行了名为琥珀币的硬币。但是,这种货币因缺乏合理性,基本上没有流通多长时间。制造这种硬币的材料是一种金和银混杂在一起的自然合金,出自银金矿。因为是自然合金,金和银的比例就无法确定。人们用这样的贵金属作为价值尺度,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银金矿中的合金为何被选为制造硬币的材料呢?大概是因为这种金属兼具“太阳”和“月亮”的含义。
琥珀币诞生的时期恰好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白银为中心的经济形态与埃及以黄金为中心的经济形态相互影响的时期,银金矿被国王用来制作硬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推断,琥珀币在当时主要是作为国王为大臣颁发奖牌和勋章而用的。随后,国王阿律阿铁斯二世(公元前619—前560,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91—前560)发行了刻有狮子(他用狮子作为自己的象征)纹章的硬币,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保证硬币的品质,凭借国王的权威保证货币的价值;二是防伪。
35岁登上吕底亚国王宝座的阿律阿铁斯二世的儿子克洛伊索斯(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60—约前547),将硬币变成了金币、银币这些非常方便的交换介质。
他不惜重金招揽的能工巧匠从银金矿中成功地将金和银分离出来,并铸造了金币和银币。后来,价值稳定的金币和银币问世,确立了以硬币的畅通为基础的稳定经济体系。
克洛伊索斯让工匠从银金矿分离出金块和银块,然后分别加工为金币和银币,在硬币的正面分别刻上狮子纹章和公牛的半身像,在背面则制作出长方形的凹陷部分用以保证硬币的价值。在硬币出现之前,每次交易时都要用试金石测出金块和银块的纯度,再称量金块和银块的重量。在硬币出现之后,只要人们查清楚硬币的“枚数”,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交换了。
用起来如此方便的硬币被商人们视为宝贝,国王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发行货币带来的利益)。在欧洲,货币发行利益、货币发行特权都意味着领主的特权,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铸币税”。
随着大量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成为大富豪。随着大富豪传言的扩散,在波斯语和希腊语中,“克洛伊索斯”成了表示“富人”意思的词。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记录了被后人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约公元前638—前559)到访吕底亚与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对话。当时,大富豪克洛伊索斯控制着位于爱琴海东岸的希腊的大部分城市。
获取了巨额财富的克洛伊索斯自豪地说:“身为富豪的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梭伦说出的一番话仿佛对他泼了一盆冷水:“在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眼前的幸福不会跟随你一辈子。”梭伦的话被克洛伊索斯当作了耳旁风,根本没有在意。但是,后来克洛伊索斯在一次围猎野猪时,失手射杀了自己的儿子。最后,他的国家被波斯帝国的首任国王居鲁士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0—前529)灭掉。关于这件事情,流传着情节各有差别的许多版本,从中可以悟出“人生无常”的道理。
希罗多德针对诞生了克洛伊索斯而且热衷于商业活动的吕底亚人做了如下阐述,“吕底亚的年轻女性将陪嫁钱随同自己一起带到丈夫身边,然后以她们自己认为妥当的方式花掉。吕底亚人把黄金和白银铸造成货币并用于零售”。
随着外观精美的硬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本来只不过是物与物的“兑换凭证”的硬币却被人们误认为它本身就是“财富”,并且,产生这种“货币错觉”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错误地将金和银当作财产的风潮愈演愈烈,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在其不朽名著《国富论》中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他指出,“将收集硬币等同于财富积累是错误的”。
流经吕底亚的首都萨狄斯附近的帕克托洛斯河为什么盛产沙金,神话故事“关于国王弥达斯的传说”揭示了谜底,这个神话故事如今经常被作为货币错觉的案例来引用。
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到希腊神话中。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有个不太富裕的城市国家——培希努,国王的名字叫弥达斯。一个偶然的机会,弥达斯救了丰饶之神狄俄尼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养父的性命,狄俄尼索斯为了表达对弥达斯的感谢,答应会满足弥达斯提出的任何一个愿望。于是,渴求财富的弥达斯提出了他的愿望,那就是让他拥有只要他所接触的所有东西都变成“黄金”的能力。狄俄尼索斯听到他的这个愿望之后,立刻满足了他的愿望。从此,弥达斯就拥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
欣喜若狂的国王弥达斯将石块、树枝等都变成了金子。但是,当他拿起食物时,发现食物变成了金子无法下咽;当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来到他面前时,国王非常高兴想要抱起来,却因为手指碰到她,将她变成了一尊金雕塑。国王非常吃惊,当他醒悟过来之后,他对自己提出的愚蠢愿望感到非常后悔,悟出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这个道理。失魂落魄的弥达斯在狄俄尼索斯面前哀求其收回自己点石成金的能力,狄俄尼索斯看他哭得可怜,答应了他的请求。弥达斯终于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醒悟过来的弥达斯对于此前自己对于黄金的执着追求感到非常羞耻和悔恨,后来他一门心思地投身乡下的农活之中,成为牧神潘恩的信徒,并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引用了弥达斯的故事,并发出如下的感叹,货币归根到底无非“为了使交换变得容易的手段”,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产生了“货币错觉”,致使“拜金主义”愈演愈烈。
亚里士多德把获得财富的方法分为“家务之术”和“商业之术”(货币繁殖),对于容易导致财富过分积累的后者持批判态度。他所思考的经济,可以说是为了满足部族成员需求的生产和储蓄。
人们对于货币产生的另一个误解,就是人们把只不过是流通的媒介(手段)的货币视为衡量是否“公正”的工具。历史上,货币本来是部族首领聚财的手段,但是,硬币的发行和流通,就使人产生了王朝、帝国都是“公正的组织体系”这样一种错觉。
波斯国王和亚历山大大帝都命人将自己的肖像刻在硬币上,可能也是想给人造成一种自己是“公正秩序的捍卫者”的印象。